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你們等一下,我喝一口二鍋頭,我有點困,需要提提神。」剛結束一個半小時的講座,接下來還要接受記者的採訪,顧彬緩解疲勞的方式竟然是喝酒。

  「喜歡喝二鍋頭?」「不,有時候不好喝,但好喝的酒太貴。」「喝過青島的琅琊臺嗎?」「昨晚剛喝的,71度的,我喝了兩瓶。」「您酒量真大。」「沒問題,我是海量。」

  說最後一句的時候,顧彬仍是那幅很認真的表情,好像剛剛發表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看法。

  如果非要總結他作為德國人的特點,直接、坦率也許是「嚴謹」的同義詞。雖然他知道他的直率可能會得罪人——他曾跟身邊的朋友說:「為什麼我一到中國大家都會圍著我問莫言,我說了我的觀點,他們又不高興。」

  但作為一個學者,他在談到莫言時還是會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顧彬不掩飾他對莫言作品的不喜歡,就像他不掩飾對魯迅的熱愛一樣。

  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小說,這個學神學出身的德國學者,不喜歡任何寫故事的小說,不管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他喜歡詩歌,所以毫不吝嗇地讚揚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可惜,在中國他很少被問及詩歌與詩人的問題。

  3月8日,德國語言與文學創作學會將 2013年的約翰·海因裡希·沃斯翻譯獎授予了顧彬,該獎項是德國最高榮譽的翻譯大獎,還第一次頒給了漢語翻譯者。一年的時間,顧彬至少有8個月在中國大學裡上課,北京、汕頭、杭州、青島,比起許多中國教授,他顯得要忙了許多。成為中國海洋大學德語系主任後,顧彬說他有了一個期望,期望能在這裡將更多優秀德國當代作家和哲學家的作品翻譯成漢語,讓中國人更了解當代的德國文學和哲學。

  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記者: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您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要重新考慮對他的評價,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現在思考好了嗎?

  顧彬:我又回到我原來的觀點,我還是不喜歡他的作品。當時我沉默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沒有過多的說這個問題。我想我應該再看看他的作品,和別人談一談。回德國後,我又看了他的小說,跟許多他的讀者,還有我的同事說起莫言,結果發現他們基本同意我的觀點。我不喜歡莫言的作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作品是講故事。我不喜歡故事,我喜歡思考複雜的事。在德國,自1945年後,講故事的時代就過去了。二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形容詞。我忘了是哪本書,他都是在用形容動物的詞語來形容人,讓我感覺他書中的人都是壞人,都想著殺人,沒有愛。這是現實?還是寓言?

  但莫言獲獎讓我認識到一個問題,我不能再說有一種好的文學是被大家都認可的,就像說所有人都應該看《紅樓夢》一樣。文學已經形成不同的主流,培養它自己需要的讀者,讀者也都會按照自己的味道來選擇作品。我自己也發現我過去特別喜歡的東西,現在不喜歡,過去不喜歡的,現在喜歡了,所以我說現在的我還不喜歡莫言的作品,可能文學也跟發展、跟年齡有關係。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沒法說哪一部小說是好的不得不看。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對文學、對人寬容一些。

  當然,我不否定莫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記者:您覺得包括莫言在內的中國當代小說家,他們在海外的成功,翻譯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顧彬:我翻譯了《魯迅全集》,大概只賣出了1000本。而中國當代小說家的作品在德國最少也能賣出幾萬本。在英語國家也差不多。雖然我認為德國讀者更應該去看魯迅,因為這些中國當代作家說的問題,魯迅早就說了。

  中國當代小說家在海外的成功,不能不提到葛浩文。他把包括莫言在內的許多中國小說家的作品帶到了美國,他是英語翻譯界的品牌,只要是他的譯本,出版社是認可的,讀者可以盲目地去買。因為大家都認定他翻譯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

  但他是怎麼翻譯的呢?他曾說自己「忠誠」於作者,但把他的譯著和原作一比就會發現,他會刪掉很多原著的句子,甚至段落。他總是先通讀一遍原著,掌握了大體意思,再用讀者們喜歡的方式翻譯出來。可以說他是自己創作了外國人喜歡看的中國當代小說。

  比如 《狼圖騰》這本書,德國有人早就翻譯出了這本書,但因為書裡涉及到一些德國人看來難以接受的思想,德國出版社一直沒有出。直到葛浩文的英文版出版後,德國出版社拿來一看,發現他們覺得不好的地方,葛浩文都刪掉了。於是德文版也按照英文版的內容出版了,結果賣得還不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想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一個是莫言、一個是葛浩文。

  中國作家愛寫長篇,我不敢

  記者:葛浩文改動的地方,是東西方一些價值觀的不同,還是有別的原因?

  顧彬:其實主要是中國作家寫得太長了。莫言用了43天寫出了 《生死疲勞》,中文有500多頁,德文版有900多頁。在德國,不可能有人敢去寫900多頁的書,因為那意味著你可以比肩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德國作家一年能寫出100頁的作品就不錯了,因為一頁作品,他們要用兩三天的時間來修改。像我,也寫小說,但短篇可以,中篇也行,長篇我是不敢的。

  再舉個例子, 《狼圖騰》火了以後,我聽說有一些中國作家要再寫相似的小說。我只能說,作家應該為了文學、為理想、為信念而寫作。

  記者:這些書的暢銷,說明是被讀者認可的。如果堅持您的「精英」寫作,德國作家們怎麼生存?

  顧彬:不錯,不管是德國還是美國的讀者,都需要故事。在德國的書店裡,文學書籍裡70%是中國和美國的當代小說,那是因為德國作家們已經不再寫故事。他們更關注人,一個人在一天裡、一個小時裡甚至一分鐘裡是什麼樣的,德國作家們要描述出來。

  年輕的作家可能會很艱難,甚至需要父母的幫助,但已經成名的作家不必為生活發愁。他們可以去文學中心為文學愛好者們誦讀,在報紙上發專欄文章,或者去電臺做節目。

  讓人們思考我的觀點最重要

  記者:您對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小說的評價,一直是以負面為主。這麼多年,中國的作家和文學批評家們,接受了您的觀點嗎?

  顧彬:根據我的了解,很多人認為我的大部分觀點值得談一談,其中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觀點。

  但重要的不是他們同不同意我的觀點,而是他們覺得我提出的問題值得探討。我不一定希望我是對的,這對我個人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覺得我能讓他們思考文學上的一些問題,因為我熱愛文學。

  記者:您總說中國作者因為不懂外語,無法在國際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但這跟寫作水平有關嗎?

  顧彬:有一個理論,不知道你同不同意,但你可以思考。漢堡有一個作家叫舒爾特,他說一個作家只會一種語言,就相當於什麼都不會。因為他無法從別的語言的角度去發掘自己語言的特點。

  還有,不懂外語,一個作家就沒辦法評論自己的譯本——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成什麼樣兒,沒辦法去看國外原著,沒辦法與外國同行交流,也沒辦法給本國人介紹外國同行。你看看「五四」時期的中國作家,魯迅、周作人,他們不僅是優秀的作家,也是優秀的翻譯家,錢鍾書甚至會拉丁文。

  記者

  趙笛

相關焦點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雖然他知道他的直率可能會得罪人——他曾跟身邊的朋友說:「為什麼我一到中國大家都會圍著我問莫言,我說了我的觀點,他們又不高興。」但作為一個學者,他在談到莫言時還是會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顧彬不掩飾他對莫言作品的不喜歡,就像他不掩飾對魯迅的熱愛一樣。其實不光是中國的小說,這個學神學出身的德國學者,不喜歡任何寫故事的小說,不管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 德國漢學家顧彬:莫言講的是荒誕離奇的故事
    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Kubin)撰寫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被視為一部權威性著作。在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後,德國之聲記者與在北京的顧彬進行了電話聯線。德國之聲: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文學獎授予莫言。
  • 顧彬:莫言小說冗長無趣 他能獲獎翻譯居功至偉
    5月2日,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舉辦「五四現代文學講座」,陳思和、顧彬、許子東、劉劍梅、王曉明、梅家玲和鍾玲共六位學者齊聚一堂,發表專題演說。李歐梵、劉紹銘、陳清僑等學者參加圓桌論壇。  當天下午的講座幾乎成為莫言研究的專場。陳思和回顧了莫言領取諾貝爾獎時的演講稿,解讀莫言文學的理想傾向。
  • 業內人士談中外出版翻譯 莫言小說被改結局
    美國史密斯大學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桑稟華透露,美國每年引進的中文作品非常少,且根據美國文化傳統改寫中文小說的做法很普遍,包括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出英文版時就讓莫言改寫了結局,「這比起譯者不跟作者溝通、私自改寫還算客氣的了。」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回應顧彬:翻譯有貢獻但成就屬於作家作為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十部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因此也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今年初,在香港嶺南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如果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我說】顧彬:對於中國當代作家,傳統不存在-搜狐文化頻道
    因為如果要懂的話,你應該學波蘭語,你應該看好多書,但是中國學者不是這樣的一批人,他們想舒服,休息,中午睡兩個小時,晚上跟朋友見面,喝白酒,吃飯,熱鬧,這是他們的生活,很無聊的生活。  搜狐文化:你為什麼會翻譯北島的詩歌?
  • 外媒稱莫言並未享譽全球:英文版作品很難獲得
    這一切正如莫言的小說一樣頗具「魔幻」色彩,但是這些很難說與「文學」有什麼關係。莫言說:「莫言熱,不如文學熱。」  這幾天,在亞馬遜全球網站上,為莫言專門製作了頁面專題,但相比較中國讀者的狂熱的熱情,西方讀者的反應則要理性得多,獲獎之後,他的小說英文版《紅高粱家族》曾一度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前20位,而《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等幾部作品也進入前100。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從「中國作家應該沉默20年」、「中國作家當編劇很墮落」「中國當代作家慷慨激昂讓人受不了」,到「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再到2013年因為批評莫言而引發和劉再復的論戰,儘管其中充滿不少誤讀和曲解,但是仍然可以明確看出,顧彬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總體上是持批評態度的。
  • 李白的那首詩改變了我的人生——對話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作家應該是寂寞的記者:你翻譯過100多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西方文學界對中國文學印象如何?顧彬:我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在德國主要有兩類讀者:一類是女性,一類是文人(不分男女)。中國當代有非常好的短篇、中篇小說和詩歌、散文,但很多長篇小說只是通俗文學,不夠文雅。我在中國任教,其中一門課程是哲學。從德國當代哲學來看,每個人都需要聽別人講故事。莫言、餘華的長篇小說會講故事,他們的作品在德語國家取得了巨大成功。好作品需要時間的歷練,作家應該是寂寞的,哪怕僅僅獨自待一個上午、下午或者晚上,但有些作家不能靜下心來寫作。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從「中國作家應該沉默20年」、「中國作家當編劇很墮落」、「中國當代作家慷慨激昂讓人受不了」,到「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再到2013年因為批評莫言而引發和劉再復的論戰,儘管其中充滿不少誤讀和曲解,但是仍然可以明確看出,顧彬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總體上是持批評態度的。
  • 德國漢學家炮轟中國當代文學:他們不知人是什麼
    當顧彬把中國當代小說比作為「大個的火腿」時,記者想起了莫言的《豐乳肥臀》,那本厚得像磚頭的小說還真是個大傢伙。而顧彬的形象有點像小一號,或者說清瘦版的史泰龍。他看上去基本上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他的語調也沒有絲毫火藥味,但是話一出口,就像洛奇的出拳一樣兇狠。記者不是文學圈內的人,所以不知道他是否打得又狠又準。
  • 外國學者批中國文學是垃圾 內地作家群起反擊
    作為作家,義無反顧應該這麼做。     南都周刊:基於這樣,他也批評中國作家關在小房子裡面,視野是有問題的。     陳希我:視野是一個問題,我曾經引用哈金的一句話:中國作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眼光不如人。但是顧彬把這種眼界跟外語聯繫起來,我覺得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 漢學家預測諾貝爾文學獎歸屬 曾痛批莫言
    因對中國當代文學提出過激烈批評,德國學者顧彬在很多人眼中是另類,甚至被稱為「帝國主義分子」,更奇葩的是,一些門戶網站還設有專門回罵顧彬的專題。  事實是,很少有漢學家能像顧彬先生這樣,對中國文化充滿敬意與愛,努力向西方譯介中國作品,並將域外的新觀點介紹給中國讀者。假如顧彬沒有對文學美的忠誠,沒有對中國文學的負責精神,他又何必責之切呢?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學者顧彬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作為詩人獲得了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 顧彬:阿城太傳統 餘秋雨不夠勇敢
    顧彬像 李媛 繪見到顧彬先生這天,他剛好完成了《中國戲曲史》。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於是我們小酌了幾杯。以前人經常說因為政治的原因,中國的現代文學完了,但現在我覺得不應該老把原因歸結在政治上,中國作家本身也有責任,但他們不敢面對他們的責任,特別喜歡怪別人、怪時代。1979年以後的文學發展又回到了現代性,這是沒有異議的,但還是有不少作家在面對歐洲式的個人主義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莫言、餘華這批人回到了用章回方式去寫小說。
  • 美漢學家:莫言獲諾獎3月內書好賣 後來就……
    莫言得獎一年來,在歐美文學界的影響有什麼變化?葛浩文說:「莫言之前的作品,在美國出版的就很多,他得獎後影響更大那是必然的,但是再過一年,再說莫言,可能大家就會問誰是莫言?他的代理人說,獲獎以後3個月內,書賣得真棒,後來就……」  在葛浩文看來,莫言不會英語是營銷的短處,「他去歐洲美國都要有翻譯跟著,所以出版社不願意花錢請他來。」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莫言:考英語同學遞條,我抄都沒抄對
    提到外國名著,小美還記得當年上高中時,同學們為了提高寫作能力,一有時間就捧著各種英文名著讀。那時候我和同學們最愛的是《簡愛》、《傲慢與偏見》、《飄》等。當然為了讀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很多自覺的同學還默默地買了英文版,對於他們這種勇氣我是很佩服的。
  • 莫言瑞典語譯者陳安娜:他是一個好人
    時代周報:選擇莫言作品翻譯的初衷是什麼?  陳安娜:最初是讀了英文版的《紅高粱》而接觸到莫言的作品,非常喜歡。另外也有點偶然性:有一天我在一個蔬菜店偶然遇到出版我翻譯的蘇童《妻妾成群》的出版家,他希望我繼續翻譯,談到喜歡誰,我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莫言,於是就有了《紅高粱》的瑞典文版的翻譯出版。後來又翻譯了他的《天堂蒜薹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