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 [莫言獲獎能否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契機?]
記者 劉莎莎
隨著11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中國籍作家諾獎「零的突破」,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是誰翻譯了莫言作品?這些譯本的海外影響究竟如何?莫言作品的翻譯版又是如何虜獲瑞典文學院評委「芳心」的?未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之路又當如何規劃?
目前我國當代文學向外傳播面臨著複雜情況,想登高涉遠,謀求合力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協力。今天,世界閱讀中國已有很多渠道,但是文學始終是一個獨特而富於魅力的選擇。這是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只不過這次駱駝背上託載的不是瓷器、茶葉,而是文化與精神。
1
成就莫言的「瑞典女人和美國男人」
這幾天,陳安娜和葛浩文成了網絡搜索的熱門詞彙。陳安娜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譯。葛浩文則是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11日,在莫言獲獎的消息傳出後,陳安娜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表「太陽」、「蛋糕」的圖像,表示祝賀。此後,有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譚五昌指出,如果沒有非常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必然會影響作品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力。翻譯工作至關重要。據悉,莫言在瑞典共出版了3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3本書的譯者均是在瑞典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的陳安娜。
據報導,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出於偶然。一天,她在購物時出版商找到她,問她是否願意翻譯中文小說,那是她第一次讀到《紅高粱家族》,也是她將之翻譯成瑞典文的第一本書。她稱自己很幸運,因為在瑞典每年只有很少的中國圖書出版。
在過去的20年裡,陳安娜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有王安憶、莫言和餘華的作品。她嫁給了來自中國的翻譯家萬之,隨夫取了個中國姓氏「陳」。面對中國網友的讚譽,陳安娜謙虛地表示,不能說沒有她的翻譯莫言就不會獲獎,因為評委會看不同語言的版本,她還特別指出不應忘了一個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難以進入西方。
作為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國際級大師,數十年來,葛浩文已將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紹給英語國家讀者。葛浩文表示:「我真心喜歡莫言的所有小說。我現在正在翻譯《蛙》,接下來還應該會去翻譯一些此前未能觸及的他較為早期的作品。」
2
文學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思考
陳安娜說,在中國當代小說家中,作品被譯介到國外數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目前,他的大部分長篇都被翻譯成外文,版本之多高達46種。其中《紅高粱家族》就有16種譯本。不僅數量最多,莫言作品的翻譯質量也是最精準的。這使得莫言在今年奪標之前就在歐美文壇享有廣泛的聲譽,縈繞在他頭頂的獲獎呼聲一直不低。莫言本人在獲獎後稱,獲獎是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肯定。
不過,莫言獲獎並不能掩蓋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尷尬現實。「中國文學還沒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學卻已經走向中國了。」作家劉震雲說。據統計,目前作品被譯介的中國當代作家有150多位,只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1.3%。中國每年出版的引進版外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卻十分巨大。在美國的文學市場上,翻譯作品所佔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在3%的份額中,中國當代小說更是微乎其微。如此,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影響能有多大?
曾翻譯過餘華《活著》等文學作品的美國翻譯家白睿文反問,在海外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擁有很高知名度,但有多少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憶、餘華等作家?但恰恰是這些作家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需要加以推介。
錦衣夜行,是形容中國當代文學處境的一個絕妙比喻。漢學家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錦衣夜行,既有客觀原因,如語言障礙,也有主觀原因,比如一些先入為主的閱讀成見阻礙了對於中國文學的接受程度。就翻譯而言,中譯外的文學翻譯隊伍陣容仍不夠強大。文學作品的翻譯難度大,對譯者的水平要求高。譯者不但要對作品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還要有深入的生活經歷。
目前,中國作品譯介主要由一些漢學家承擔。而遍數歐美文壇,從事翻譯工作、夠水準的漢學家不到20人。因此,不少國家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都不是直接從中文翻譯,而是從其他語言的版本轉譯,這樣往往使譯作與原作相差甚遠。另外,由於當前翻譯報酬偏低,出版社出於商業利益考慮又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劍般的翻譯進度。因此翻譯質量必然大打折扣。
3
「文學遠徵」應該謀求中外各方合力
此番,莫言獲獎有望讓更多西方讀者關注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一次良好契機。然而,中國當代文學要想抓住機遇,登高涉遠,謀求合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協力。
當前中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缺乏規劃。德國翻譯家郝慕天說:「在德國,一本中國小說的出版,僅僅是源於一次巧遇或一種嘗試。這種無計劃性表現在對作家、文學流派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對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譯也缺乏系統。」郝慕天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豐富多樣,需要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最好能制定一個系統全面且有所側重的翻譯計劃,並給予有力支持。
中國文學的對外翻譯,歸根結底需要依賴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國翻譯家與學者。作家徐坤說,如果中國作家能與這些外國翻譯家進行有效溝通,形成合力,將既有利於外國譯者快速鎖定有價值的中國作品,也有利於中國作家深度了解別國的讀者心理。據悉,中國作家協會已開展中國作家百部精品工程即由中國作協組織推薦作品,如果國內外翻譯家有興趣,可以申請翻譯出版費用補助。
外國出版商之間也需要進行協調。這兩年,國外出版中國文學作品已逐漸由大學出版社轉向商業出版社,一些國際出版巨頭也開始關注中國文學。但是商業出版社必然會優先追逐商業價值,這就可能導致碰見暢銷書就一擁而上,書不暢銷就一起撤兵。這種驟冷驟熱的惡性競爭,必然會傷害到出版市場的長期發展。南京大學副教授高方說:「與其這樣,不如提前有效溝通,細分市場,做出各自特色,促成出版市場的共贏。」
「我們不要急於求成,文學走出去不同於出口商品,這是緩慢的過程。」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曾就「文學走出去」話題發表看法。他指出,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需要通過文學觀察中國,中國也需要通過文學來展示自己的真實形象。」莫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