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2020-12-13 搜狐網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2012年10月16日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 [莫言獲獎能否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契機?]

  記者 劉莎莎

  隨著11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中國籍作家諾獎「零的突破」,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是誰翻譯了莫言作品?這些譯本的海外影響究竟如何?莫言作品的翻譯版又是如何虜獲瑞典文學院評委「芳心」的?未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之路又當如何規劃?

  目前我國當代文學向外傳播面臨著複雜情況,想登高涉遠,謀求合力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協力。今天,世界閱讀中國已有很多渠道,但是文學始終是一個獨特而富於魅力的選擇。這是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只不過這次駱駝背上託載的不是瓷器、茶葉,而是文化與精神。

  1

  成就莫言的「瑞典女人和美國男人」

  這幾天,陳安娜和葛浩文成了網絡搜索的熱門詞彙。陳安娜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譯。葛浩文則是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11日,在莫言獲獎的消息傳出後,陳安娜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表「太陽」、「蛋糕」的圖像,表示祝賀。此後,有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譚五昌指出,如果沒有非常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必然會影響作品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力。翻譯工作至關重要。據悉,莫言在瑞典共出版了3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3本書的譯者均是在瑞典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的陳安娜。

  據報導,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出於偶然。一天,她在購物時出版商找到她,問她是否願意翻譯中文小說,那是她第一次讀到《紅高粱家族》,也是她將之翻譯成瑞典文的第一本書。她稱自己很幸運,因為在瑞典每年只有很少的中國圖書出版。

  在過去的20年裡,陳安娜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有王安憶、莫言和餘華的作品。她嫁給了來自中國的翻譯家萬之,隨夫取了個中國姓氏「陳」。面對中國網友的讚譽,陳安娜謙虛地表示,不能說沒有她的翻譯莫言就不會獲獎,因為評委會看不同語言的版本,她還特別指出不應忘了一個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難以進入西方。

  作為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國際級大師,數十年來,葛浩文已將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紹給英語國家讀者。葛浩文表示:「我真心喜歡莫言的所有小說。我現在正在翻譯《蛙》,接下來還應該會去翻譯一些此前未能觸及的他較為早期的作品。」

  2

  文學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思考

  陳安娜說,在中國當代小說家中,作品被譯介到國外數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目前,他的大部分長篇都被翻譯成外文,版本之多高達46種。其中《紅高粱家族》就有16種譯本。不僅數量最多,莫言作品的翻譯質量也是最精準的。這使得莫言在今年奪標之前就在歐美文壇享有廣泛的聲譽,縈繞在他頭頂的獲獎呼聲一直不低。莫言本人在獲獎後稱,獲獎是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肯定。

  不過,莫言獲獎並不能掩蓋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尷尬現實。「中國文學還沒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學卻已經走向中國了。」作家劉震雲說。據統計,目前作品被譯介的中國當代作家有150多位,只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1.3%。中國每年出版的引進版外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卻十分巨大。在美國的文學市場上,翻譯作品所佔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在3%的份額中,中國當代小說更是微乎其微。如此,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影響能有多大?

  曾翻譯過餘華《活著》等文學作品的美國翻譯家白睿文反問,在海外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擁有很高知名度,但有多少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憶、餘華等作家?但恰恰是這些作家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需要加以推介。

  錦衣夜行,是形容中國當代文學處境的一個絕妙比喻。漢學家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錦衣夜行,既有客觀原因,如語言障礙,也有主觀原因,比如一些先入為主的閱讀成見阻礙了對於中國文學的接受程度。就翻譯而言,中譯外的文學翻譯隊伍陣容仍不夠強大。文學作品的翻譯難度大,對譯者的水平要求高。譯者不但要對作品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還要有深入的生活經歷。

  目前,中國作品譯介主要由一些漢學家承擔。而遍數歐美文壇,從事翻譯工作、夠水準的漢學家不到20人。因此,不少國家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都不是直接從中文翻譯,而是從其他語言的版本轉譯,這樣往往使譯作與原作相差甚遠。另外,由於當前翻譯報酬偏低,出版社出於商業利益考慮又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劍般的翻譯進度。因此翻譯質量必然大打折扣。

  3

  「文學遠徵」應該謀求中外各方合力

  此番,莫言獲獎有望讓更多西方讀者關注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一次良好契機。然而,中國當代文學要想抓住機遇,登高涉遠,謀求合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作家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出版商之間的協力。

  當前中國文學的翻譯與出版缺乏規劃。德國翻譯家郝慕天說:「在德國,一本中國小說的出版,僅僅是源於一次巧遇或一種嘗試。這種無計劃性表現在對作家、文學流派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對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譯也缺乏系統。」郝慕天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的豐富多樣,需要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最好能制定一個系統全面且有所側重的翻譯計劃,並給予有力支持。

  中國文學的對外翻譯,歸根結底需要依賴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國翻譯家與學者。作家徐坤說,如果中國作家能與這些外國翻譯家進行有效溝通,形成合力,將既有利於外國譯者快速鎖定有價值的中國作品,也有利於中國作家深度了解別國的讀者心理。據悉,中國作家協會已開展中國作家百部精品工程即由中國作協組織推薦作品,如果國內外翻譯家有興趣,可以申請翻譯出版費用補助。

  外國出版商之間也需要進行協調。這兩年,國外出版中國文學作品已逐漸由大學出版社轉向商業出版社,一些國際出版巨頭也開始關注中國文學。但是商業出版社必然會優先追逐商業價值,這就可能導致碰見暢銷書就一擁而上,書不暢銷就一起撤兵。這種驟冷驟熱的惡性競爭,必然會傷害到出版市場的長期發展。南京大學副教授高方說:「與其這樣,不如提前有效溝通,細分市場,做出各自特色,促成出版市場的共贏。」

  「我們不要急於求成,文學走出去不同於出口商品,這是緩慢的過程。」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曾就「文學走出去」話題發表看法。他指出,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需要通過文學觀察中國,中國也需要通過文學來展示自己的真實形象。」莫言說。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成琪)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書籍是文化傳播中最好的媒介。2016年8月21日,《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去年,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首次獲得了雨果獎。更早些時候,2012年10月,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
  • 當代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學英語很愚蠢
    當代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學英語很愚蠢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還未散去,10月14日下午,被公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應長江文藝出版社之邀,接受了中國媒體的採訪。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難在哪裡
    「上述經歷看似是一個笑話,卻折射出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傳播不容樂觀的現狀。」白燁說。3月29日,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海外譯介與傳播論壇」在京舉辦,與會的作家、評論家及出版界人士,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走出去」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的碰撞。
  • 莫言:文學走出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莫言:有些人認為更優秀的作品還沒有翻譯出去,認為我們這些被翻譯得比較多的作家的作品,並不代表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讀書報:那麼您本人怎麼認為?    莫言:國外翻譯家選擇我的作品翻譯,有必然性。必須承認新時期文學那批作家,作品被翻譯是跟電影有關係,準確地說是跟張藝謀有關係。但是慢慢地就不受電影的牽引。
  • 當代文學: 走出去,還要走進去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劉江凱表示,根據翻譯作品數量和研究數量兩者或者其中之一超過5篇的標準,莫言、蘇童等關注度高,劉慈欣、麥家的作品較受歡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姚建彬認為:「目前,莫言、餘華、殘雪等人在海外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人物。」  除了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實力派作家,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譯至海外,受到海外讀者關注。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2018年10月12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受訪人:許鈞 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莫言是中國當代傑出作家的代表,我一直都在跟蹤閱讀他的作品。作為一個外國文學的研究者,我特別關注莫言作品在國外的傳播,莫言的作品為什麼能夠受到國際的矚目,受到世界讀者的關注和喜愛?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莫言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特質——那就是根植於他出生的那塊土地,神奇而且深刻。  如今,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越來越受歡迎,已經被翻譯成20多個語種。
  • 陳丹青: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作為公眾人物的劉震雲、陳丹青等人都對莫言獲獎發表了看法,而擅長寫作,多年編劇生涯的劉震雲說話相對委婉,而陳丹青卻相反,可謂語出驚人。他談論事物,非壞即好,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一眾喧鬧和擁躉下,陳丹青說;「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由於陳丹青在當代評論界的聲望,很多對莫言作品褒貶不一的讀者,就此可以肯定對莫言的否定。
  • 顧彬:莫言小說冗長無趣 他能獲獎翻譯居功至偉
    劉再復因身體原因沒能出席,他的女兒、馬裡蘭大學副教授劉劍梅代他宣讀了關於「莫言高行健比較論」的研究論文,劉再復稱讚莫言是擁有大氣魄的講故事天才。而來自德國的漢學家顧彬則從歐洲古典文學的立場出發,對以莫言為代表的中國當代文學提出質疑。  陳思和:莫言的文學理想來自於生命  作為莫言參評諾獎的推薦人之一,陳思和去年12月陪同莫言一同赴瑞典領獎。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 中國文學走出去,切忌簡單迎合西方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考慮的是讓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走出去,而絕不是改頭換面、曲意逢迎乃至削足適履,更不能仰人鼻息、唯外人之馬首是瞻。  莫言作品走向世界,是因為譯者隨意增改刪嗎  100多年來,西方漢學家的翻譯理念事實上也不斷在變化,一個大的趨勢是越來越忠實原文、越來越多地保留陌生化效果。
  • 莫言獲獎,譯者陳安娜、葛浩文功不可沒
    莫言獲獎,將莫言作品帶到瑞典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也成為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語翻譯葛浩文也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 莫言獲獎翻譯家功不可沒 陳安娜是其"最重要女人"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位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陳燕|當代文藝精品的對外翻譯:要實施,更要「落地」
    就中國文學來講,沒有翻譯,世界文學的版圖就難以完善。回顧這幾年在當代文學方面幾件引起新聞轟動的海外獲獎事件:一是前面所提到的,2012年12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中國本土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零的突破」。二是2015年8月劉慈欣「三部曲」科幻小說《三體》的第一部(英文版)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鏡鑑】俄翻譯家談翻譯莫言作品成俄文:機遇與挑戰並存
    原標題:中國文學走出去 | 譯莫言作品,看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走出去 | 譯莫言作品,看中國文學   2015-01-25葉果夫鏡鑑    他對中國文學、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本文原載於《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02日 07 版)   在俄羅斯,文學批評家、讀者和博主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反應?   2012年10月以前,除了一些研究當代中國文學的漢學家以外,誰也不認識這位著名的作家。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3年前的夏天,來自緬甸的翻譯家、漢學家杜光民第一次來到北京,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那一年,他因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而踏上這方土地,從此,與中國文學作品譯介的緣分越結越深。今年,當杜光民第三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翻譯了莫言的《蛙》《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等作品的他即將出版餘華的譯作《活著》。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俄羅斯曾經三年沒出版   一本中國當代文學書籍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很形象的控訴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慘狀」:「與政治經濟的熱相比,中國文學在俄羅斯不能說是冷的,但至少是涼的。」
  • 陳安娜:莫言有些語言很難翻譯 特別是罵人的話
    莫言獲獎背後「最重要的女人」  莫言2012年12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領獎感言時表示,他獲獎離不開各國翻譯工作者的創造性工作,「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勞動,文學才可以變成世界性的文學」。陳安娜就是莫言尤其要感謝的眾多翻譯家之一。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吉田富夫是莫言日文版的主要譯者,還曾翻譯賈平凹的《廢都》,對莫言乃至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得以在日本傳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採訪開始後,吉田富夫用流利的中文回答了我們的提問,儘管他自己表示擔心有些意思表達不夠清楚,但我們依然從他的話語中聽懂了他對於中國文學的摯愛、坦誠和期待。在被問到最想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莫言說些什麼的時候,吉田富夫說「保重,多多保重」。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成為中國海洋大學德語系主任後,顧彬說他有了一個期望,期望能在這裡將更多優秀德國當代作家和哲學家的作品翻譯成漢語,讓中國人更了解當代的德國文學和哲學。  不喜歡莫言的作品  記者: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您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要重新考慮對他的評價,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現在思考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