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陳丹青與木心良好的師徒關係,可以斷定陳丹青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作為公眾人物的劉震雲、陳丹青等人都對莫言獲獎發表了看法,而擅長寫作,多年編劇生涯的劉震雲說話相對委婉,而陳丹青卻相反,可謂語出驚人。
他談論事物,非壞即好,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一眾喧鬧和擁躉下,陳丹青說;「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由於陳丹青在當代評論界的聲望,很多對莫言作品褒貶不一的讀者,就此可以肯定對莫言的否定。
莫言在獲得諾獎之前,其名譽主要局限於文學界和一些讀者,而獲獎後幾乎是全民皆知,成為一線公眾人物。八十年代要不是張藝謀導演莫言的一部同名電影《紅高粱》使他走向國際,莫言也就是個處在當代文學風口的先鋒作家。又因為《豐乳肥臀》成為大家眼中的「異類」,莫言與賈平凹、餘華等作家相比,似乎後者更得「人心」。
不過在2011年的時候,莫言靠長篇小說《蛙》與張煒、畢飛宇、劉震雲共同獲得茅盾文學獎,這讓莫言重新在文壇上被關注。然而僅一年之隔,諾貝爾文學獎就找上了門。每年十月是諾獎季,莫言還在高密老家的沙發上看電視,突然就被一個巨大的餡餅砸中,那一天他被宣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其實莫言的作品並不被大眾讀者所熟悉,他像賈平凹和殘雪一樣,在文學藝術上有著很高的建樹,但在閱讀門檻上設置了一定的高度,普通讀者讀莫言的小說會有一定難度。如果你捋起莫言有名的兩部長篇《食草家族》或是《十三步》,或許會心急火燎,因為讀不懂作者的意思。
劉震雲評價莫言
那至於高度就只能留給專家學者來論了。劉震雲被記者追問到關於莫言獲獎的看法,作為同期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老友,劉震雲說,莫言獲獎了你們問我的感受。就像我哥娶嫂子,洞房花燭夜,我會有什麼感受?
劉震雲轉化了尷尬,同時也隱藏了自己對莫言獲獎的真實感受,不過他也透露了自己沒有獲獎,而莫言獲獎,那自然是有點嫉妒的哦。接下來「前方高能」,劉震雲就莫言獲獎的實質給出了這樣的看法。
劉震雲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莫言能獲獎,說明國內有十人也可以獲獎。這話讓人「大跌眼鏡」,咋一聽,感覺諾貝爾文學獎這麼「便宜」?大家都能獲得了。莫言也不過如此嘛,當然這是劉震雲的話給筆者的直觀感覺,不知道網友如何看待。
劉震雲的話如果細細分析,並非沒有道理,劉震雲之所以能如此說,他一個謹慎的作家,不會隨隨便便「大舌頭」。前文說過,劉震雲和莫言畢飛宇等一道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起碼讓劉震雲對自己的文學水平和同期獲得者有等同認知。
再加之莫言和劉震雲畢飛宇都是一個時代出生的人,寫作都有普遍的苦難記憶,大家又都是漢語寫作,誰也不會英文,也讀不懂外國名著的原文,無論怎麼練達,到最後都是大差不差的水平,所以,作為老作家的劉震雲,對莫言及其文學的了解不是一般的深入。能說出這樣的話,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不過這十個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到底是誰,這是重點(八卦),然而劉震雲並沒有明確交代。關於劉震雲的判斷,我國作家一直遲遲未能獲獎,跟作品翻譯和宣傳不無關係。餘華曾說過,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時需要運氣。或許其他優秀的中國作家沒有獲獎,可能是「左眼」還沒有跳動,運氣不足。
陳丹青對莫言的評價
不管怎麼說,劉震雲以文學實質對諾獎進行了自我剖析,而陳丹青對莫言和諾獎的評價始終橫亙在人們心中,無法逾越。因為陳丹青並非文學界人士,也沒有專業文學性的長篇大論,這讓陳丹青對莫言的評論有點無的放矢。
但是陳丹青的話大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什麼這麼說,有兩點;
1.
陳丹青是被譽為「當代魯迅」的批評家,他對社會暴露的問題都會忍不住評說。不可否認,這是出自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而陳丹青又是何許人也,他如何能「言猶未盡,為所欲為」。
陳丹青是當代畫壇首屈一指的人物,八十年代初靠《西藏組畫》馳名中外,他油畫的藝術水平幾乎超越了法國鄉村油畫的境界,成為我國油畫史上難得的天才,但是這一切也止於新千年,自從《西藏組畫》等作品之後,陳丹青再也沒有超越過去,反觀現在的作品,人物和線條也顯現出了僵硬。
從而陳丹青跨界到文壇,書法論壇,乃至社會實際的方方面面,但凡方舟子批評過的,都是陳丹青見慣的,所以在打假和社會弊病的批駁,陳丹青儼然是最具權威的大師之一。他的話和他的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但凡陳丹青發聲,總能迎來「點讚」。陳丹青的話大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正是來自於知識分子的良善和責任。
2.
從莫言本身著手,莫言獲獎後,一時間像陳丹青一樣擁有了大量網友的擁躉和熱烈追隨,畢竟這是我國本土第一個諾獎獲得者,其意義非比尋常。百年來中國第一次有人獲得,在文壇上,以魯迅(魯郭茅巴老曹)為代表的文豪皆與之無緣,而獨有莫言拿下。所以莫言獲獎本身讓當代文學在世界上得到認可,國人的諾獎情結更是得到抒發。
然而文豪頻頻,唯獨莫言拿下諾獎,那些曾經虜獲了眾多讀者的作家,儼然成了「失敗者」,從魯迅大師到沈從文,汪曾祺,賈平凹,蘇童等等,他們的粉絲在中國遍布之廣,數量何限?
即便莫言被不明所以的大眾追隨,但是在作家界莫言卻常常遭遇一些「圍攻」,有的說莫言揭露了歷史的醜惡,現實的黑暗,和人性的斑駁複雜等等。這些所謂文學的「不足」之處,莫言完全「對症」。
於是一股貶斥和懷疑莫言和他的諾獎的潮流也在莫言獲獎後的幾年裡,風生水起,暗流湧動。陳丹青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本來處於懷疑莫言真實能力的讀者堅定了看法。
那麼說了這麼多,陳丹青對莫言的評價到底對不對,或者莫言的文學能力能否達到了諾獎的要求呢?
筆者在贊同陳丹青的看法同時,也有自己的認知,這些認識不過是糾合了其他作家對莫言和諾獎的看法後得來的。
認同莫言者
首先坊間的讀者有人認為陳丹青「欠」莫言一個道歉,因為陳丹青的評論前後矛盾,既然沒看過莫言的作品,如何知道人家獲獎不是因為作品呢(言外之意,莫言的作品是夠不上諾獎的)?
在陳丹青之後,還有很多持不同看法的作家,因為文學的普遍內在價值,也只有懂行的人才能評價,首先是陳忠實老先生對莫言的贊同。陳忠實認為莫言獲獎是實至名歸,而高產之冠司馬中原則認為,自己的書是莫言的十倍之多,而莫言的影響力卻是自己的百倍,我沒有寫完的書,希望莫言可以替我寫。
我國最先走出海外的餘華說過,要論獲得茅盾文學獎,莫言至少可以得十次,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百分之九十的茅獎作品好。文壇老將王蒙其實也是個「莫言迷」;1985年莫言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中篇小說叫《爆炸》,50歲的王蒙讀完非常激動,他逢人就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老過,但看完莫言這篇小說後,我得承認我老了。
其實要說文學的評判,還是那就老話,作為主觀性極強的學科,文學於不同的讀者來說,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是即便有再多的個人意見,總體文學修養和文學創作實力還是有級別職稱的。除了這些,文學的另一面也不該被肆意貶斥。
它是能體現博愛和廣泛人文價值的。所以在以魔幻現實主義寫作和結合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及現實世界而創作的莫言,能「過五關斬六將」到世界文壇摘下諾獎之桂冠,想必他文學中的普惠價值亦是讓所人折服的。
因此,莫言的作品「沒毛病」,唯一的問題就是莫言獲獎這件事動了所謂「奶酪」。儘管這個曾經發誓要三緘其口的「莫言」,一直惜字如金,但是他突然獲獎,總會給人酸楚的感覺。加之諾獎情結由這個擅長使用拉美魔幻洋味十足的作家滿足,莫言獲獎的高大形象也不可避免地摻雜了與水土不服的當代文學之尷尬。
同時讀者在專家的「指鹿為馬」下,也找到了發洩和喜極而悲的原因。
希望莫言再接再厲,再造新作,讓時間洗盡鉛華,洗盡人心中的隔閡和疑慮。
往日精彩速覽;關於當代文學,筆者將在最後一篇文章那裡等你,一起探討被人認為的「碎片化」文學。不見不散!
餘華說莫言只會「吹牛」,網友:這些年他靠「吹牛」起家
莫言《食草家族》|災難已「發貨」,2020疫情中還有地震火災飛蝗
賈平凹的書被禁,莫言《豐乳肥臀》停版,當代文學看王朔顧彬咋說
莫言的《豐乳肥臀》出版後,大作家劉白羽直言:世風如此
「去魯迅化」|餘華:他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