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2020-12-25 小虎有話說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中國的文化再深的歷史緣由在西方人眼裡就是一文錢不直的,根本上東西方的文化有本質上的區別。

你了解諾獎文學獎的評獎流程嗎?你怎麼斷定諾獎評委就一定有人類良知而不是西方良知呢?希特勒還搞過奧運會呢,他有多少人類良知?

一個人沒有了家和父母的概念後,他就沒有了立場!一個沒有立場的人,哪就是有奶便是娘了!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由西方控制的意識形態獎。莫言那水平還不如文學才華較高的高中學生,因為他僅僅達到初中畢業水平。

我覺得,莫言有他的一點兒能力,有他的一點兒本事。 但是,莫言的格局太小。 莫言,他看問題,都是從一個個的具體個人來看,具體的事情上來看,而看不見集體的力量,看不到國家的力量,更看不到發展的方向。

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沒經歷過人家就能這麼生動的描寫嗎?國人向來以標榜自己為喜,一旦戳到骨子裡的傷疤就會嗷嗷亂叫。真正強大的民要敢於正視曾經的不足與現在的不足,不能正視自己那叫無知!

我更喜歡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既悲情又壯闊,在平凡中前進,無論哪個年代,中國人民更多的都是在奮鬥! 也喜歡餘華先生的《活著》,最近剛剛拜讀了,生活雖然悲慘,一不小心就被命運捉弄了,但是又從不絕望,喜歡這種既真實無奈,又滿含希望的書。

不是迎不迎合的問題,而是莫言作品所表達的主題肯定是西方人所需要的,這毫無疑問。試想一個中國作者即使你文學作品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表達的主題思想西方人不欣賞、不喜歡、不能為西方政治服務,你的作品就不可能獲獎。

莫言得諾貝爾獎,是個教材。讓人們有了辨別什麼是鮮花,什麼是毒草。也讓人們認識到,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這個英明論斷。莫言得諾貝爾獎還讓我們看清了西方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妄想從文化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尋找它們的代言人。

莫言稱,作家的責任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而不是歌功頌德。但我認為作家的責任是客觀地反映人類生活的現實狀態,抒發絕大多數的感情。18世紀,西方大批作家流行批判現實主義,因為那是資本主義最黑暗的時代。成立後,絕不止有陰暗面,更有光明面。揭露陰暗面和歌頌光明,目的都是為了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為縮小陰暗面打大光明面而奮鬥。說文學只能揭露不能歌頌,是不正確旳!它不利於推動社會進步。

社會之所以進步,就是有人去發現問題揭露問題,然後在有人去解決問題。敢於揭露問題的叫英雄,敢於解決問題的叫偉人。否則社會就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莫言的文章幾乎全是對七十年代以前的貧窮社會負面狀況添油加醋、歇斯底裡加血淚汪汪的控訴,證明他解放後或因家庭成分可能受到的被壓制的人生,他的文章看一點我就不想繼續往下看!

似乎否定了那個時代,就顯得自己進步了!真的是這樣嗎?那個時期的社會好的那一面怎麼不提了?西方人就是一直在盯著中國社會陰暗的那一面,至今也沒改變,顯然莫言與他們同流合汙了。

按諾獎規定莫言無資格獲獎,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必須是其文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有廣泛的閱讀受眾,可別說沒翻譯成任何一種外文,在國內也是很小眾的,沒幾個人讀過他的文章,讀過的評價也是負面更多!事物都分兩面,關鍵是如何取捨,最終是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的和效果。都看過大片鐵達尼號,那裡面傳遞的人性是善良的溫暖的,果真如此嗎?換一個視角,是不是又會得出另一個結論。 莫言筆下的中國人,就是換了一個視角在發揮,揭示的就是中國人的愚昧、自私、和壓抑,迎合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他們頑固地認為這才是真實的中國人。這些年來,西方在和我們的交往過程中,始終帶著傲慢與偏見,除了他們自身的偏執外,和我們的一些文學文藝作品也是分不開的。

西方在不用刀槍的殺害中國人,所以國人要提高警惕,如果莫言能代表中國寫作的水平,那將是很危險的事了,它顛覆了人們的認知,紅高梁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滿足了部分人的獵奇心理,不能說明它就是好的作品!不是因為莫言說了實話,而是因為莫言敢於大逆不道,敢於背叛,敢於站在西方的反動立場上譏諷、嘲弄中國傳統!別人也能做到,但是,中國人的良心,讓他們沒有一個敢越過這條紅線。莫言終於第一個做到了!連他自己都深感意外的收穫了「諾貝爾文學獎」,真是有點「意外」。

寫實,也有人說附合西方人口味,也對,提露社會陰暗一面,也對,掉了中國人的底子,也對,但這些都是現實社會能找到看得見的,通他的描寫,從文學角度的美學化,成了一部作品,讓全世界人,認識和了解中國,也讓廣大國人知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改進,讓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緊跟世界潮流。

莫言的東西,陰暗面大於陽光面,負面大於正面。把本來遮在外衣裡的,人們羞怯的東西,翻過面來暴露給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的對頭。並且迎和了我們的敵人,感覺讓先人和國人蒙羞。當今世界,欺凌和霸權基本都撐握在西方手中,特別是美國手中。諾貝爾獎是西方設立的。所以這樣獎對莫言來說是最高榮譽,對國人來說就是羞侮。

就文學作品而言,千萬不要認為得諾獎是什麼好事兒。西方人的價值觀和中國人的價值觀是有本質區別的,不符合西方人的價值觀,你也不可能獲諾獎。

首先,這個是文學性決定的,他寫的是小說,沒有正義和醜惡的衝突,就沒有張力,光寫歌頌的東西他也不精彩,其次,我不知道為何你們總盯著黑的東西看,莫言寫的東西是沉重了一點,但是黑暗時期人性的光輝,底層中國人民所展現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是莫言要表達的好吧,越是黑暗,光明才越可貴……你可以說他某些地方寫得太過誇張,畢竟文學的地方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是你給他扣迎合西方人的帽子,欲殺之而後快,不也成為了他書中的一個個?

相關焦點

  • 莫言拿諾獎,真是靠迎合西方,醜化中國得到的?看頒獎詞就明白了
    2012年,莫言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也宣告了中國突破了諾貝爾0的紀錄。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莫言拿到諾貝爾後,瞬間招來了網友的各種討伐。原來大家對這裡面有個最大的質疑:莫言在很多作品裡極大地渲染了中國社會存在的黑暗現象,甚至特地著重描寫了人心的黑暗。
  • 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諾獎頒布前的對談
    如果一定要套用最近流行話,這豪華的嘉賓陣容也同樣是「雙黃蛋」——莫言獲諾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法國小說家勒克萊齊奧出生於1940年,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處女座《訴訟筆錄》就贏得了關注。他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幾十年來創作了幾十部作品。他常年旅行,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曾多次訪問中國。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名聲大噪,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一夜之間成了全中國人的驕傲,但不同於其他獲得諾獎的作家那樣因為這個榮譽從此被推上神壇。隨著自己獲得諾獎開始,各種演講、訪談、採訪接踵而來,但諾獎給莫言帶來的光彩仿佛曇花一現 短暫的輝煌過後,沒過多久莫言又一次銷聲匿跡了。也因此,對於莫言的討論和諾獎的獲得也開始陷入了這爭議,許多文壇大家都紛紛評論此事。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原來她一直在找的就是狼窩,莫言跟了上去。在狼窩的角落裡,有兩隻小鞋子和一些衣服的碎片,三嬸大哭道:我的兒子啊......然後她揮起斧頭,對準母狼狠狠地劈了一斧,母狼一聲哀鳴,閉上了眼睛,兩行淚從它的眼窩裡流出來,2隻剛出生的小狼仔嚶嚶鳴叫。三嬸說:長大了也要吃人的。
  • 莫言:「憑」什麼書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說出來可能你還不知道
    由於愛看書,特別愛看很多世界名著,導致七八十年代的莫言早早就領略了西方文學的魅力,所以在莫言的書中,即便有很多與歐美文化不沾邊的故事或人物,都被莫言「乾坤大挪移」搬到他專注描摹的「山東省高密東北鄉」。比如在《豐乳肥臀》一開篇他就寫了瑞典牧師馬洛亞,黃燦燦的大鬍子,其實他只是豐富作品才被莫言「安」上去的。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莫言:當時瑞典學院的常務秘書給我打電話時我就說,我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很驚奇。為什麼驚奇呢?就是因為全世界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會輪到我頭上呢?第二很惶恐,就是有這麼多優秀作家,(諾獎卻)突然落到了我頭上。我就在思考什麼原因呢?我配得這個榮譽嗎?我就很惶恐。這是當時的感受,過了幾個小時後我就覺得很平靜了。   記者:你是否認為葛浩文和陳安娜的翻譯促成這次諾獎。
  • 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得到市場認可的同時,文學評論界也不吝讚譽,「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個豐年。」缺席的莫言,不缺席的作品日前的莫言近作研討會,集合了中國最有話語權的評論家。「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 雖與諾獎失之交臂,但殘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一直被人們熱議的作家殘雪並未獲獎。雖然結果讓滿懷期待的國人有些遺憾,但成為有希望獲得諾獎的熱門作家也不是一件易事,足可以看出殘雪在文學上的極高造詣。對殘雪來說,能否獲獎並沒有什麼影響,她還是每天在寫作。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2020年,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距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0年。十年磨一劍,7月31日,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終於首發。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外媒評價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儘管瑞典和中國有7個小時的時差,還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網上觀看了莫言的演講。莫言的瑞典首場諾貝爾獎精彩演講,獲得了瑞典文學院院士及全球眾多媒體高度好評。推薦內容>>莫言瑞典學院演講稿:講故事的人推薦內容>>莫言諾獎演說資料匯總:莫言瑞典演講致辭大全  哥倫比亞新聞網站的記者評價說:「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都彰顯著獲獎者的性情與傲骨。
  • 陳丹青: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
    他談論事物,非壞即好,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一眾喧鬧和擁躉下,陳丹青說;「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由於陳丹青在當代評論界的聲望,很多對莫言作品褒貶不一的讀者,就此可以肯定對莫言的否定。莫言在獲得諾獎之前,其名譽主要局限於文學界和一些讀者,而獲獎後幾乎是全民皆知,成為一線公眾人物。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 評論家稱賈平凹也有獲諾獎實力:作品難翻譯得多
    右圖:莫言在德國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出席其作品《生死疲勞》見面會。 新華社發  莫言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後,必將對文壇產生持續的影響。他認為,賈平凹的文學造詣也具有衝擊諾獎的水準,而且他對於文學根本的認知、文學審美的未來探索都有絕對的高度。但是他也表示,賈平凹的作品反映了更為細膩的民族情感,在翻譯成英文時是否能夠準確地表達其文學魅力,確實有相當難度。  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莫言的得獎是對他創作的肯定,但也有一些偶然和運氣因素在裡面。
  • 美漢學家:莫言獲諾獎3月內書好賣 後來就……
    導語: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他用西方的眼光對中國作家進行了一番他的解讀。  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莫言:被諾獎「捧殺」7年,他把「忍」字寫了10000遍
    一時間,「莫言」倆字的搜索熱度直線飆升,還出了個段子:獲得諾獎後,莫言上臺領獎,臺下議論紛紛。莫言發表獲獎感言,一開口就驚呆眾人:My Chinese name is 「shut up」!臺下頓時安靜了!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導讀]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他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葛浩文透漏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回應顧彬:翻譯有貢獻但成就屬於作家作為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十部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因此也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今年初,在香港嶺南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如果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  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