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早前的消息稱本次諾貝爾文學獎將公布兩位獲獎作家,「諾獎雙黃蛋」的說法和猜測有了很高熱度。
10月9日,文學獎公布前一天,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同時亮相鼓樓西劇場。如果一定要套用最近流行話,這豪華的嘉賓陣容也同樣是「雙黃蛋」——莫言獲諾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法國小說家勒克萊齊奧出生於1940年,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處女座《訴訟筆錄》就贏得了關注。他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幾十年來創作了幾十部作品。他常年旅行,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曾多次訪問中國。
這一次,64歲的莫言和80歲的勒克萊齊奧相聚,是為了參加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論壇。這次高峰論壇還有另亮相議程:發布《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以及莫言作品的數字及有聲書啟動儀式。本次活動由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主持,許多國內作家、評論家以及諸多影視演員共同出席。
文學的未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觀點不同
兩位作家的高峰對談是文學愛好者一直期待的。事實上,自莫言獲得諾獎後,除了一些活動上的簡短露面之外,莫言一直保持低調,很少與公眾做長時間的交流。有讀者為了論壇從遙遠的地方趕來,與莫言同校的「師弟」「師妹」們更是從各地坐飛機而來。
之所以讓這兩位對談,是因為兩位的創作中有一些共同性。「我想他們都是對故鄉有一種情愫。」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曹元勇說。
2008年瑞典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勒克萊齊奧,稱他「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在其作品裡對有利於西方主流文明以外的和出於底層的人性進行探索。」2012年,瑞典學院稱莫言「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現場,被現場主持人和明星朗讀者奉作「大師」的兩位作家終於開始了對談。這一環節由北京大學法語系董強教授主持。論壇以「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為題,「這是一個能把宇宙萬物都包括的話題啊。」莫言說。
對談環節主要以談論對方作品的讀後感為主,當然重點還是莫言的作品。還是應該先介紹一下勒克萊齊奧的經歷,他本人生於法國尼斯,父親在奈及利亞當醫生,他在童年時雖母親到非洲與父親團聚,後來在法國上中學,在英國讀大學,在泰國服兵役……可以說這位「旅行中的寫作者」深受非洲和歐洲兩種文化的影響。
在談到莫言的作品時,勒克萊齊奧說他在莫言筆下的高密找到了一種隱秘的共感:「莫言先生的作品裡有一種對故鄉非常強的眷戀。我和我的家鄉的關係很偶然,我出生在尼斯,由於戰爭,我母親當時躲避到了尼斯,所以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別的地方。」談到故鄉和安居,勒克萊齊奧說,「所以我跟我的故鄉沒有非常強的聯繫,所以我寫了很多別的地方,但是我跟故鄉有一種隱秘的感情,我很喜歡那片地區民間的感覺,所以我讀莫言時能夠深深的理解她對自己家鄉的這種情感。」
當談到家鄉時,勒克萊齊奧說,「讀莫言先生的書,感受到高密無處不在。」勒克萊齊奧說,在莫言獲諾獎後,他曾經去過莫言的家鄉高密。「進入他的家的時候,我非常激動,眼淚一下就流出來。我一下子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家鄉這種眷戀之情。這個房子並不大,裡頭非常簡樸,我就想到他很早就在這裡開始寫作,他跟他的夫人和女兒生活在這裡,一下子我就把這個地方跟他的作品強烈地聯繫起來。」
當討論到作家筆下的歷史時,勒克萊齊奧表示,「今天討論的是故事和歷史的關係,我覺得莫言通過他的故事達到了人性的普適性,有時候他從一些小老百姓的角度去講述故事,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感觸到歷史。」
對此,莫言表示感謝,「謝謝勒克萊齊奧先生這麼認真地讀我的作品,我作品裡的滑稽和幽默是民間生活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並不是我的發明和創造。」當談到作家的歷史責任時,莫言表示: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任務各不相同:「我想歷史教材是從一個宏觀的居高臨下的角度來講事件。而文學不承擔這樣的功能文學,就是從人的情感出發,甚至是從人的身體出發,來具體的描述那段歷史時期內人類的生活狀態。」莫言說。
談及10月10日即將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董強說:「我肯定不會愚蠢地讓二位猜測誰會得獎,但我想讓大家談談文學的未來。」面對未來的問題,莫言開玩笑說這問題應該有劉慈欣來回答。在他看來,在未來,中國文學未來肯定是形形色色的存在,但是科幻會在未來的文學來說會佔據一個很重要位置。
對比莫言的樂觀,勒克萊齊奧顯然有些悲觀,「今天的文學和文化面臨著越來越高程度專業化,從某種程度來說文化並沒有真正做到大眾文化。因為專業化,世界並不像我們幻想過的那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接觸到文化;就我的觀察,現在還是有一種趨勢,就是文化工作者眼中的文化和大眾看到的東西不太一樣,對大眾來說真正的文化還是有點遙遠。」
明星的朗讀成了主持人口中的「網絡觀眾舔屏環節」
鼓樓西劇場門口一大早就站滿了人。現場還未布置好的時候,等待入場的讀者攀談間,發現許多影視明星在工作人員的簇擁下進場。
活動正式開始前,大屏幕滾動了兩條VCR,其中之一混剪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後莫言領獎時的發言和他的創作歷程;另一條是許多文藝界的名人為此次《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出版特意錄製的祝福語:著名演員張譯、秦海璐、黃軒;作家李洱、徐則臣、馬伯庸、南派三叔、蔣方舟和漢學家陳安娜等;大家在視頻的最後都提到,十月十日就是諾獎頒獎的日子,並附上了「雙10有禮,典藏莫言」的祝福語。視頻的最後,「品鑑」、「收藏」、「增值」幾行字格外醒目。
「典藏莫言」無疑是當天活動的重頭戲。這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共包含二十六卷著作。據出版方浙江文藝出版社介紹,本次「集結大戲」是莫言散文、隨筆與演講文字首度最全面的大集結,《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用全彩插頁的形式,首次收入了180餘幅獨家高清圖片。這個套裝的定價2019元。出版方特別介紹說,套裝中還包括精美手帳、經折裝書法長卷《高人頌》和莫言親筆籤名、唯一編碼的收藏證書。
率先開始的環節是主持人口中的「網絡觀眾舔屏環節」:在現場伴奏歐式的伴奏下,影視明星手捧「大系」新書進行朗讀。祖峰、郭曉東、陳數,分別朗讀了莫言的作品片段,並向莫言老師致敬,有的演員也順路宣傳了自己的新作品。現場觀眾有的舉起手機抓拍下明星的陣容,有的觀眾也在和鄰座竊竊私語,這個現場和我們熟悉的文學現場不太一樣。
高峰論壇結束後,明星朗讀者的朗讀繼續。尾聲時分,活動主持人邀請幾位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上臺匆匆為這本書獻上評語併合影留念,文學作者們儼然成了活動的配角。活動結束前,莫言作品的數字及有聲圖書也舉行了發布儀式。活動進行中,激動的讀者已經拿著紙張湊到莫言面前,邀請莫言籤字,幾乎都被他拒絕了。
明星與文學家組合推廣圖書,合適嗎?
北青報:今天的活動現場其實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影視的明星參與到其中,怎麼會想到跨界邀請明星來參與這個諾獎作者的高峰論壇?
曹元勇:應該說是機緣巧合,我們最初想邀請最早和莫言老師合作的《紅高粱》比如,張藝謀導演,鞏俐老師和姜文老師,這是一個由頭。但遺憾的是,我們聯繫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在電影節或者有別的工作。
另外我們也是考慮,其實圖書和文學,不只是文學圈內的事情,應該是跨藝術行業的、面向大眾的事。邀請影視演員參與文化活動這種方式在國外一點都不稀奇,國外的很多著名演員都會在重要作家推出新作品出來參與,尤其是朗誦。
我覺得這不應該說是我們要借他們要推廣書,而是我們一同營造文化氛圍,至少我是這麼想的。對於中國的演員們來說,我想他們也會覺得機會難得,畢竟作為演員,一生當中有多少人有機會能和兩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坐在一起參與一個文化活動,今天看到這些演員的表演也確實是很投入,這個說明他們也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參與這樣的活動。
北青報:不過,現場也有聲音反饋說,看到演員和作家同臺,會稍微顯得有點不習慣。
曹元勇: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從不習慣開始的。有的人會覺得怎麼能把諾獎作家怎麼能這樣搞呢?應該高大上的呀!也有可能有人覺得你怎麼把這個活動做的很庸俗。但你看為什麼我們去推廣一個汽車,請各種各樣的人推廣都可以。做書的人為什麼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把書推廣給更多的讀者呢?我覺得這樣更多的讀者願意讀書,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應該說正面的積極的意義大於消極的,我們應該看到(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大眾老百姓也去願意讀書了,是一件好事。
文學與大眾應該如何「打招呼」?
文學的劇場和線上的直播,讓本來就很熱的劇場變得熱鬧且矚目;作家、文學評論家與影視演員的跨界組合,多少會讓人有些恍惚與錯愕:這樣跨界的混雜究竟是文學與大眾打招呼的方式,還是文化、娛樂與商業的曖昧擁抱?一位大師的奪目的光環能否為今天仍在進行的中國文學創作照亮一條明亮的前路?顯然,這場對談和發布帶來了很多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高峰論壇結束,時間仍在繼續。還有幾個小時,新晉的兩位作家將帶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出現在世人面前,文學的未來將沿著怎樣的路發展下去?我們拭目以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