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未來會好嗎?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諾獎頒布前的對談

2020-12-13 青瞳視角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早前的消息稱本次諾貝爾文學獎將公布兩位獲獎作家,「諾獎雙黃蛋」的說法和猜測有了很高熱度。

10月9日,文學獎公布前一天,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同時亮相鼓樓西劇場。如果一定要套用最近流行話,這豪華的嘉賓陣容也同樣是「雙黃蛋」——莫言獲諾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法國小說家勒克萊齊奧出生於1940年,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處女座《訴訟筆錄》就贏得了關注。他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幾十年來創作了幾十部作品。他常年旅行,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也曾多次訪問中國。

這一次,64歲的莫言和80歲的勒克萊齊奧相聚,是為了參加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論壇。這次高峰論壇還有另亮相議程:發布《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以及莫言作品的數字及有聲書啟動儀式。本次活動由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主持,許多國內作家、評論家以及諸多影視演員共同出席。

文學的未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觀點不同

兩位作家的高峰對談是文學愛好者一直期待的。事實上,自莫言獲得諾獎後,除了一些活動上的簡短露面之外,莫言一直保持低調,很少與公眾做長時間的交流。有讀者為了論壇從遙遠的地方趕來,與莫言同校的「師弟」「師妹」們更是從各地坐飛機而來。

之所以讓這兩位對談,是因為兩位的創作中有一些共同性。「我想他們都是對故鄉有一種情愫。」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曹元勇說。

2008年瑞典學院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勒克萊齊奧,稱他「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作,在其作品裡對有利於西方主流文明以外的和出於底層的人性進行探索。」2012年,瑞典學院稱莫言「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現場,被現場主持人和明星朗讀者奉作「大師」的兩位作家終於開始了對談。這一環節由北京大學法語系董強教授主持。論壇以「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為題,「這是一個能把宇宙萬物都包括的話題啊。」莫言說。

對談環節主要以談論對方作品的讀後感為主,當然重點還是莫言的作品。還是應該先介紹一下勒克萊齊奧的經歷,他本人生於法國尼斯,父親在奈及利亞當醫生,他在童年時雖母親到非洲與父親團聚,後來在法國上中學,在英國讀大學,在泰國服兵役……可以說這位「旅行中的寫作者」深受非洲和歐洲兩種文化的影響。

在談到莫言的作品時,勒克萊齊奧說他在莫言筆下的高密找到了一種隱秘的共感:「莫言先生的作品裡有一種對故鄉非常強的眷戀。我和我的家鄉的關係很偶然,我出生在尼斯,由於戰爭,我母親當時躲避到了尼斯,所以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別的地方。」談到故鄉和安居,勒克萊齊奧說,「所以我跟我的故鄉沒有非常強的聯繫,所以我寫了很多別的地方,但是我跟故鄉有一種隱秘的感情,我很喜歡那片地區民間的感覺,所以我讀莫言時能夠深深的理解她對自己家鄉的這種情感。」

當談到家鄉時,勒克萊齊奧說,「讀莫言先生的書,感受到高密無處不在。」勒克萊齊奧說,在莫言獲諾獎後,他曾經去過莫言的家鄉高密。「進入他的家的時候,我非常激動,眼淚一下就流出來。我一下子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家鄉這種眷戀之情。這個房子並不大,裡頭非常簡樸,我就想到他很早就在這裡開始寫作,他跟他的夫人和女兒生活在這裡,一下子我就把這個地方跟他的作品強烈地聯繫起來。」

當討論到作家筆下的歷史時,勒克萊齊奧表示,「今天討論的是故事和歷史的關係,我覺得莫言通過他的故事達到了人性的普適性,有時候他從一些小老百姓的角度去講述故事,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感觸到歷史。」

對此,莫言表示感謝,「謝謝勒克萊齊奧先生這麼認真地讀我的作品,我作品裡的滑稽和幽默是民間生活中本來就有的東西,並不是我的發明和創造。」當談到作家的歷史責任時,莫言表示: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任務各不相同:「我想歷史教材是從一個宏觀的居高臨下的角度來講事件。而文學不承擔這樣的功能文學,就是從人的情感出發,甚至是從人的身體出發,來具體的描述那段歷史時期內人類的生活狀態。」莫言說。

談及10月10日即將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董強說:「我肯定不會愚蠢地讓二位猜測誰會得獎,但我想讓大家談談文學的未來。」面對未來的問題,莫言開玩笑說這問題應該有劉慈欣來回答。在他看來,在未來,中國文學未來肯定是形形色色的存在,但是科幻會在未來的文學來說會佔據一個很重要位置。

對比莫言的樂觀,勒克萊齊奧顯然有些悲觀,「今天的文學和文化面臨著越來越高程度專業化,從某種程度來說文化並沒有真正做到大眾文化。因為專業化,世界並不像我們幻想過的那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接觸到文化;就我的觀察,現在還是有一種趨勢,就是文化工作者眼中的文化和大眾看到的東西不太一樣,對大眾來說真正的文化還是有點遙遠。」

明星的朗讀成了主持人口中的「網絡觀眾舔屏環節」

鼓樓西劇場門口一大早就站滿了人。現場還未布置好的時候,等待入場的讀者攀談間,發現許多影視明星在工作人員的簇擁下進場。

活動正式開始前,大屏幕滾動了兩條VCR,其中之一混剪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後莫言領獎時的發言和他的創作歷程;另一條是許多文藝界的名人為此次《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出版特意錄製的祝福語:著名演員張譯、秦海璐、黃軒;作家李洱、徐則臣、馬伯庸、南派三叔、蔣方舟和漢學家陳安娜等;大家在視頻的最後都提到,十月十日就是諾獎頒獎的日子,並附上了「雙10有禮,典藏莫言」的祝福語。視頻的最後,「品鑑」、「收藏」、「增值」幾行字格外醒目。

「典藏莫言」無疑是當天活動的重頭戲。這套《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共包含二十六卷著作。據出版方浙江文藝出版社介紹,本次「集結大戲」是莫言散文、隨筆與演講文字首度最全面的大集結,《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用全彩插頁的形式,首次收入了180餘幅獨家高清圖片。這個套裝的定價2019元。出版方特別介紹說,套裝中還包括精美手帳、經折裝書法長卷《高人頌》和莫言親筆籤名、唯一編碼的收藏證書。

率先開始的環節是主持人口中的「網絡觀眾舔屏環節」:在現場伴奏歐式的伴奏下,影視明星手捧「大系」新書進行朗讀。祖峰、郭曉東、陳數,分別朗讀了莫言的作品片段,並向莫言老師致敬,有的演員也順路宣傳了自己的新作品。現場觀眾有的舉起手機抓拍下明星的陣容,有的觀眾也在和鄰座竊竊私語,這個現場和我們熟悉的文學現場不太一樣。

高峰論壇結束後,明星朗讀者的朗讀繼續。尾聲時分,活動主持人邀請幾位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上臺匆匆為這本書獻上評語併合影留念,文學作者們儼然成了活動的配角。活動結束前,莫言作品的數字及有聲圖書也舉行了發布儀式。活動進行中,激動的讀者已經拿著紙張湊到莫言面前,邀請莫言籤字,幾乎都被他拒絕了。

明星與文學家組合推廣圖書,合適嗎?

北青報:今天的活動現場其實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影視的明星參與到其中,怎麼會想到跨界邀請明星來參與這個諾獎作者的高峰論壇?

曹元勇:應該說是機緣巧合,我們最初想邀請最早和莫言老師合作的《紅高粱》比如,張藝謀導演,鞏俐老師和姜文老師,這是一個由頭。但遺憾的是,我們聯繫到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在電影節或者有別的工作。

另外我們也是考慮,其實圖書和文學,不只是文學圈內的事情,應該是跨藝術行業的、面向大眾的事。邀請影視演員參與文化活動這種方式在國外一點都不稀奇,國外的很多著名演員都會在重要作家推出新作品出來參與,尤其是朗誦。

我覺得這不應該說是我們要借他們要推廣書,而是我們一同營造文化氛圍,至少我是這麼想的。對於中國的演員們來說,我想他們也會覺得機會難得,畢竟作為演員,一生當中有多少人有機會能和兩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坐在一起參與一個文化活動,今天看到這些演員的表演也確實是很投入,這個說明他們也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參與這樣的活動。

北青報:不過,現場也有聲音反饋說,看到演員和作家同臺,會稍微顯得有點不習慣。

曹元勇: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從不習慣開始的。有的人會覺得怎麼能把諾獎作家怎麼能這樣搞呢?應該高大上的呀!也有可能有人覺得你怎麼把這個活動做的很庸俗。但你看為什麼我們去推廣一個汽車,請各種各樣的人推廣都可以。做書的人為什麼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把書推廣給更多的讀者呢?我覺得這樣更多的讀者願意讀書,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應該說正面的積極的意義大於消極的,我們應該看到(用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大眾老百姓也去願意讀書了,是一件好事。

文學與大眾應該如何「打招呼」?

文學的劇場和線上的直播,讓本來就很熱的劇場變得熱鬧且矚目;作家、文學評論家與影視演員的跨界組合,多少會讓人有些恍惚與錯愕:這樣跨界的混雜究竟是文學與大眾打招呼的方式,還是文化、娛樂與商業的曖昧擁抱?一位大師的奪目的光環能否為今天仍在進行的中國文學創作照亮一條明亮的前路?顯然,這場對談和發布帶來了很多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高峰論壇結束,時間仍在繼續。還有幾個小時,新晉的兩位作家將帶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出現在世人面前,文學的未來將沿著怎樣的路發展下去?我們拭目以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喬穎

相關焦點

  • 莫言談文學未來 科幻會佔重要位置
    由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輪空」,因此今年會同時揭曉2018年和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關於諾獎「雙黃蛋」的熱度很高。   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的前一天,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64歲的中國作家莫言和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80歲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同時亮相鼓樓西劇場,參加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論壇。
  • 文學與人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與勒克萊齊奧談文學共鳴
    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右)對話現場。 新華社發 16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與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在山東大學文學大講堂對話「文學與人生」,開始了一場思想火花的碰撞。 莫言:各位老師,同學,今天對話的題目叫「文學與人生」。關於人生,可以理解為人的生命過程、人的生活過程。而諸多人的人生過程、諸多人的生活過程,便構成了社會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生毫無疑問是文學最重要的元素。沒有人生,哪有文學?文學是因為有了人才有的,所以文學與人生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文學與人生可以縮小到文學對每一個人生命的影響。
  • 勒克萊齊奧:得諾獎後書的翻譯版權賣得多了些
    諾貝爾文學獎改變了你的生活嗎?  有很多人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一百年的「痛」,在我看來,倒也未必有這麼嚴重。其實有諾獎情結的不只中國人,否則,在2008年,薩科齊又怎麼會急不可待地在第一時間給勒克萊齊奧發去賀電呢?  可惜他本人記不太清了。「不是因為總統不重要」,他解釋說。那是因為什麼呢?
  • 翻譯家許鈞:文化思想上接受昆德拉,但對勒克萊齊奧感情更深
    活動現場,許鈞(右)與袁筱一「你知道上海譯文四十周年的活動我一定要來,而且我一定會來嗎?」在法語文學翻譯家許鈞的專訪之初,許鈞這樣問澎湃新聞記者。「我不是單純為了來站個臺,捧個場,隨便說幾句話,而是因為譯文、翻譯這個詞,無論在一百年前,還是今天,意義都非同一般。」在許鈞看來,譯文或翻譯,事關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莫言:當時瑞典學院的常務秘書給我打電話時我就說,我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很驚奇。為什麼驚奇呢?就是因為全世界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會輪到我頭上呢?第二很惶恐,就是有這麼多優秀作家,(諾獎卻)突然落到了我頭上。我就在思考什麼原因呢?我配得這個榮譽嗎?我就很惶恐。這是當時的感受,過了幾個小時後我就覺得很平靜了。   記者:你是否認為葛浩文和陳安娜的翻譯促成這次諾獎。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你了解諾獎文學獎的評獎流程嗎?你怎麼斷定諾獎評委就一定有人類良知而不是西方良知呢?希特勒還搞過奧運會呢,他有多少人類良知?一個人沒有了家和父母的概念後,他就沒有了立場!一個沒有立場的人,哪就是有奶便是娘了!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由西方控制的意識形態獎。莫言那水平還不如文學才華較高的高中學生,因為他僅僅達到初中畢業水平。
  • 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這個對立當中,作為當代文學的一個寫作者,他如何面對這個事情做判斷?「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塵埃落定,但毫不妨礙有「諾獎情結」的中國人早早開始興奮地預測:繼莫言後,誰會是下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 「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在京舉行
    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日前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行。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著名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作為對談嘉賓,共同探討當代中國文學活動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國文學在捷克和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李素與愛理是來自捷克的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翻譯家。李素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梁鴻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長篇小說,2016年榮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愛理曾長期生活在法國和中國。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推薦內容>>莫言瑞典學院演講稿:講故事的人推薦內容>>莫言諾獎演說資料匯總:莫言瑞典演講致辭大全  哥倫比亞新聞網站的記者評價說:「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都彰顯著獲獎者的性情與傲骨。
  • 當代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學英語很愚蠢
    其間,葛浩文暢談了與莫言的交往細節,並聊到2013年諾獎得主愛麗絲·門羅,他表示「聽到她得獎的消息很興奮,我很喜歡她的作品」。葛浩文還談到了中國作品譯本在西方市場遭遇的難題,對於莫言之後中國作家還有誰能拿諾獎,他直言「還得等」。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2020年,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距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0年。十年磨一劍,7月31日,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終於首發。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莫言《文學創作漫談》演講:妖魔化毛澤東是蚍蜉撼大樹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作為讀書活動第四十八期主題講壇主講嘉賓,為現場觀眾帶來精彩演講《文學創作漫談》。「文學和政治分不開關係,但文學創作一定要高於政治。作家有國籍,真正的文學、藝術是沒有國籍的。」莫言在演講中表示。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隨著自己獲得諾獎開始,各種演講、訪談、採訪接踵而來,但諾獎給莫言帶來的光彩仿佛曇花一現 短暫的輝煌過後,沒過多久莫言又一次銷聲匿跡了。也因此,對於莫言的討論和諾獎的獲得也開始陷入了這爭議,許多文壇大家都紛紛評論此事。
  • 莫言受聘擔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校長親自赴京誠邀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師大校長張國恩4日上午帶領該校文學院院長、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國文系主任以及應用華語文學教授等人,在臺北與媒體茶敘時宣布,已成功延攬並禮聘到大陸諾獎得主莫言擔任該校講座教授,同時還拿出莫言接受聘書時與張國恩的合影(見圖)。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效應」波及出版、旅遊等各個領域。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8日,諾獎音樂會在這裡舉行時,小廣場上的集市還如期舉行,人頭攢動。而到了10日上午,音樂廳廣場為了迎接頒獎典禮已經重新打掃一新,並圍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內除了一字排開的諾獎得主的專座寶馬車,再無其他雜物。  瑞典時間下午4時,音樂廳廣場已經是人群蜂擁,不時有不怕遊客的灰色鴿子來廣場和音樂廳前的女神鵰塑上棲息。
  • 莫言受聘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每年至少來校1次
    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10月4日宣布,成功延攬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陸著名作家莫言擔任該校講座教授。張國恩同時表示,他將致力在臺師大建置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以吸引優秀人才,進而在全球發揚光大華人文學。
  • 梁鴻鷹、白燁贊莫言反應機敏 有文人的高傲
    白燁稱,莫言骨子裡有文人的、知識分子的孤傲和高傲,總體上看,是「質樸外衣包裝的高傲靈魂」。   著名文學評論家梁鴻鷹、白燁26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解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展的意義。
  • 諾貝爾獎得主在寧談文學:「中國文學讓我震撼也讓我著迷」
    勒克萊齊奧認為自己重要的使命就是跟普通讀者在一起。他在南京,學生找他任何事情,只要他有時間,他都會很樂意。勒克萊齊奧還告訴我,他的課上有一個南京學生,才高一,已經知道荒誕文學精髓。他為南京有這樣的讀者高興,這就是南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