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2021-01-08 爾格說歷史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

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楊振寧發問

楊振寧和莫言二人在各自的領域中皆獲得了顯著的成就。楊振寧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後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多年來一直助力於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為促進中美兩國建交和兩國人才交流以及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本名為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是著名的中國當代作家。

在節目上,楊振寧問莫言,我們倆的出身不同,我是大學教授的兒子,你是農民的兒子,站在諾獎的頒獎臺上你有什麼樣的感受?發問後,楊振寧談了談自身獲得諾貝爾獎的感受,隨即把話頭引向了莫言。雖說楊振寧問的問題十分尖銳,但也不能說是故意刁難莫言。

也許只是單純的好奇莫言當時領獎的感受才發問,並不是有意挖苦他。

楊振寧的發問純屬好奇,但在世人眼裡可能是故意挑事。開頭提到出身不同,其實不一定是諷刺莫言,而是覺得他身為農民的兒子還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諾貝爾獎,實在是讓人欽佩。雖說楊振寧並未包藏壞心,但提的問題實在讓人難以回答,稍有不慎就會落人話柄,一生清譽盡毀。

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問題,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一個人出身的高低並不會決定這個人以後的高度。出身高的人也會驕傲自滿導致失敗,出身低的人也會發奮圖強最終走向成功。人不能因為出身就被早早下了結論,不論出身高低,都應該朝著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走上巔峰。

莫言機智應答

面對如此尖銳的提問,莫言不慌不忙地回答說自己覺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樣,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頒給中國籍作家。莫言還說道,自己站在領獎臺上時是作為一個觀察者,在看國王、王后以及他們兩個漂亮的女兒。

話音一落,臺下掌聲雷動。莫言巧妙的回答了楊振寧的問題,避開了出身的不同,並將問題擴大到了國家之間的不同。又說自己是個觀察者,一番風趣幽默的話將現場緊張的氣氛化解,可謂是機智過人。

多年來的寫作經驗,莫言在運用語言上早已出神入化,不少業內人士對莫言的評價都頗高。例如作家李靜宜評價莫言,說他是才華橫溢的作家,透視社會人生和歷史的視角,語言恣肆狂放,好像掩抑不住內心洶湧澎湃的要表達的東西。

莫言的作品的主旨思想大多數為鄉土情懷、解構正史、反人性批判、批判退化以及批判欲望。因為有著多年的農村生活經歷,莫言總能以自身獨特的寫作手法和強大的想像力表達出中國城市與農村的真實情況。

筆者認為,出生於農村並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或者說人人都不必為出身而自卑,因為沒有人能選擇出身,我們能選擇的只有自己的未來。出身於農村,也許是在起跑線上輸了一截,但是誰能預料到今後的發展?早知道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6年,莫言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在四年時間裡,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將圖書館裡的書籍都看了個遍,深厚的閱讀經歷也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1981年5月,莫言首次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

1986年,莫言發表《紅高粱》,文中描寫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民間抗日故事,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年的歷史,讚頌了民族大義以及弘揚了民族精神。在當時,《紅高粱》還引起了文壇界的轟動。

努力最終有收穫。莫言在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更是憑藉其作品《蛙》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耗費無數心力創作出來的長篇小說,以中國近60年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主人公萬心五十多年從事婦產科工作的人生經歷,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

古人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在莫言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莫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出身並不能左右命運,出身農村也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同樣,阿里巴巴的創始者馬雲也是從一個普通人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地位,同為無出身無資歷的窮小子,但其成就卻不同於常人。

筆者認為,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對於人來說,出身雖然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出身的高低貴賤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只要有著堅定的信念,誰能笑到最後也不一定。

小結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歷史上有著不少出身低微卻依靠自身努力獲得成功的人。朱元璋出身貧苦,卻建立了明朝,陳涉雖為農民,卻有著「鴻鵠之志」,領導著百姓推翻秦王朝,劉邦雖出身於普通百姓,卻成了一代君王,反觀出身高貴的項羽剛愎自用,最終自刎於烏江。由此可見,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古往今來,有太多出身平凡卻走向成功的人。而這些人與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甘於平凡,他們想要闖出一番天地,想要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因為有志向,在前進的道路上也不會覺得迷茫。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煉,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人人都能突破命運的桎梏,像陳涉那樣有著自己的「鴻鵠之志」,也能走向人生的巔峰。

相關焦點

  • 一次上節目,楊振寧挖苦莫言「你我出身不同」,莫言:都是中國人
    出身不同:教授之子與農民的兒子要說楊振寧和莫言同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他們的出身確是天差地別。2012年,他又憑藉該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楊振寧尖銳的提問:不知您的感受是否會和我一樣?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莫言雖然語氣平和,卻略顯謹慎,話語不多,讓你很難窺探出他處於這種喧鬧中,除了疲倦,還有什麼其他心情。   得知消息,幾小時後才平靜   為什麼驚奇呢?就是因為全世界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家,怎麼會輪到我頭上呢?……我配得這個榮譽嗎?我就很惶恐。   記者:祝賀你獲獎,能再談談獲獎之後的感受嗎?
  • 什麼是所謂的天才:中國兩位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莫言是這樣說的
    幾年前,莫言和楊振寧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北京大學同一平臺發表演講,錄製了"開講"節目。在那段時間裡,主持人問了一個很有靈性的問題:眾所周知,他們兩人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受到全世界的崇拜。我想請他們談談什麼是天才。文人莫言謙虛地說,他認為楊振寧這樣的人是天才。他說:如果必須的話,我認為楊先生是個天才。
  • 滬高校展出百餘諾獎得主題詞 不乏勵志趣味
    東方網11月1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你見過諾貝爾獎得主的親筆題詞和籤名照嗎?一場「諾貝爾獎得主紀念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拉開帷幕,展出包括莫言、楊振寧、李政道等在內的18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題詞、籤名照及郵品等。這些題詞有的勵志,闡釋做學問的門道,有的也不乏趣味,展示科學家的幽默另一面。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  外媒評價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儘管瑞典和中國有7個小時的時差,還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網上觀看了莫言的演講。莫言的瑞典首場諾貝爾獎精彩演講,獲得了瑞典文學院院士及全球眾多媒體高度好評。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中國的文化再深的歷史緣由在西方人眼裡就是一文錢不直的,根本上東西方的文化有本質上的區別。你了解諾獎文學獎的評獎流程嗎?你怎麼斷定諾獎評委就一定有人類良知而不是西方良知呢?希特勒還搞過奧運會呢,他有多少人類良知?一個人沒有了家和父母的概念後,他就沒有了立場!一個沒有立場的人,哪就是有奶便是娘了!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2020年,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距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0年。十年磨一劍,7月31日,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終於首發。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莫言曾對女作家說:若我得的是諾貝爾物理獎,你看我還會不會低調
    高考越來越近了,這幾天又有幾位親戚來問我:「到底報什麼專業好」。小美明白,他們來問我是認為我教了這麼多書,對這個事情應該有一些見解。於是像很多老師一樣,小美對此類問題的回答是:「看孩子自己的愛好吧!」小美想反駁,卻又不知該說點什麼,因為我想起了2013年莫言和楊振寧的一次對話。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編者按《科學文化評論》2020年第1期發表了《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華新民、王作躍)。最近收到楊振寧先生來信,對文中個別表述及標題提出意見,並提供了當年中國物理學家的祝賀電文(及他的回覆),以及何祚庥先生的一封表達相關意見的信文。徵得楊、何兩位先生同意,《科學文化評論》將上述材料公布於眾,以期讀者對當年國內對楊、李獲獎的態度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 楊振寧連發三問 清華物理系老朋友三問讓大家汗顏
    楊振寧連發三問:培養一流科學家到底重要不重要原標題:清華基科班20年慶典 96歲楊振寧連發三問新京報訊 (記者王俊)昨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學堂班10年慶典活動暨拔尖人才培養論壇」舉行,96歲的楊振寧作為清華物理系的「老朋友」,對「培養一流的科學家不太成功」提出三個問題。
  • 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晚熟的人》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不在場的莫言,在評論家嘴裡的稱呼變成了「老莫」,親熱而接地氣。「蘇童曾經跟我說,老莫現在就是一個慈祥的長輩,慈眉善目的感覺特別親熱。」作家格非認為,莫言的寫作回到了「誠」,這點非常重要。為什麼是誠,而不是真?格非解釋,當今社會中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不同立場。
  • 梁鴻鷹、白燁贊莫言反應機敏 有文人的高傲
    莫言獲獎,提振了中國文學的士氣,非常好。  專家:莫言水平超過前幾位諾獎得主 為諾獎增光  白燁曾認為,中國作家10年內別想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此次獲獎,說明諾獎沒有忽視中國,從此我對諾獎有好感了。」他這樣說。  白燁認為,不能說莫言得諾獎,是莫言很大榮耀,其實也是諾獎把獎給了莫言之後,給諾獎也增光。
  • 北京作文取材於楊振寧莫言對話 考生稱穿越感強
    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  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資訊時代的一個標誌物,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掌中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這位大發明家感到新奇。  文學家: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或許這也是愛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學家和文學家關於手機的不同看法引發你什麼樣的想像和思考?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他在公司裡研發的成果銷量一般,經常被同事嘲笑是「吃白飯」的,連上司都問他:「你怎麼還沒有辭職?」滿腔的怒氣促使他開始了瘋狂的努力,挑戰一項看似無法達成的任務:開發高亮度藍色的LED。在這項研究上,有無數人前僕後繼,卻也有無數人失敗而返。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名聲大噪,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一夜之間成了全中國人的驕傲,但不同於其他獲得諾獎的作家那樣因為這個榮譽從此被推上神壇。隨著自己獲得諾獎開始,各種演講、訪談、採訪接踵而來,但諾獎給莫言帶來的光彩仿佛曇花一現 短暫的輝煌過後,沒過多久莫言又一次銷聲匿跡了。也因此,對於莫言的討論和諾獎的獲得也開始陷入了這爭議,許多文壇大家都紛紛評論此事。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課題「高冷」 成果實用(圖)
    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截圖。  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約翰•巴丁曾經兩次獲得這一殊榮,因此事實上共有203人獲得過這一獎項。
  • 盤點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請別忘記,莫言有很多譯者,文學院也看了不同語言的版本:英文、法文、德文等。大家都一起高興!」  據了解,陳安娜是諾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上世紀80年代,她嫁給了來自中國的翻譯家萬之(原名陳邁平),並隨夫取了個中國姓氏。她翻譯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說是《紅高粱家族》。
  • 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的科研合作。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原來她一直在找的就是狼窩,莫言跟了上去。在狼窩的角落裡,有兩隻小鞋子和一些衣服的碎片,三嬸大哭道:我的兒子啊......然後她揮起斧頭,對準母狼狠狠地劈了一斧,母狼一聲哀鳴,閉上了眼睛,兩行淚從它的眼窩裡流出來,2隻剛出生的小狼仔嚶嚶鳴叫。三嬸說:長大了也要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