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滬揭牌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日前在滬揭牌。該中心是隸屬於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旗下上海吳孟超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簡稱科創中心)的學術交流平臺。 據了解,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旨在打造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國內外的尖端科研成果和頂級個人智慧在此交流碰撞,吸引更多的頂級科學家、諾獎獲得者前來探討、交流,逐漸形成一個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共同推動精準醫療的創新和突破。
-
工博會高校展區首次推出「雲展覽」彰顯高校力量和擔當
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主題為「智能、互聯——賦能產業新發展」,將於今年9月15日至19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這也成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舉辦的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今天,上海市教委舉辦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首場新聞發布會。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將首次推出雲展覽活動,採用3D建模搭建展臺、展示展品,並錄入與線下展示同步的各類信息,展示高校的亮點項目和重點推介項目。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高校引進諾獎得主的熱潮?
-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諾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主題演講
-
平價訓練AI機器人;97歲諾獎得主勵志人生;Github中文項目排行榜
【業界 | 97歲諾獎得主的勵志人生:本科學文學,博士轉物理,54歲才開始鋰電池研究】來源:量子位97歲諾獎得主的勵志人生97歲,他還奮戰在科研一線。John B. Goodenough,人稱「足夠好」老爺爺,剛剛加冕諾貝爾獎。
-
小畫家有大夢想:上海童書展展出百餘幅兒童插畫
「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也能畫得這麼好!」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的2020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一個展臺吸引觀眾駐足:百餘幅童趣十足的兒童插畫在此展出,色彩繽紛、筆觸鮮活。這些畫作是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年度公益品牌活動「橙夢想·小小插畫家」大賽的優秀作品。
-
諾獎得主莫迪亞諾曾談寫作:我寫作的時候毫無意識
原標題:諾獎得主莫迪亞諾曾談寫作:我寫作的時候毫無意識 什麼事一爆冷,就必然在意外處爆發熱鬧。我不懂電腦,更不會上網,平時座機手機總保持靜默狀態,多少年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文學翻譯的平靜生活。 聯繫不上作者,特來祝賀我,怪不得手機座機都打爆了,對諾獎的熱情總得找些意外釋放處。曾幾何時,國人等諾獎不來,頗不耐煩,難免發些怨言。莫言獲獎,形勢突變,國人對諾獎熱情空前高漲,甚至期望今年再發生奇蹟,由詩人北島蟾宮折桂。即使花落莫迪亞諾家,媒體記者的熱情未始稍減。因而將我捲入這場熱鬧裡面。這樣關心文學獎項,也是可喜可賀的現象。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聆聽諾獎作品賞析、細嗅「最美的書」書香分享少兒「中國好書...
天 府 書 展 更 多 分 享 活 動 精 彩 預 覽 聆聽諾獎作品賞析、細嗅「最美的書」書香分享少兒「中國好書」、圍觀「網紅」講解員當然,更少不了詩和遠方……
-
諾獎創新論壇 | 武漢英中高級中學:牛劍16連中,實現歷史性突破
2020年12月26日,京領舉辦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參與論壇的嘉賓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三位諾獎得主,哈佛劍橋講席教授、百餘位北上廣深等知名國際學校校長等。在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武漢英中高級中學受邀作為全國名校代表,在京領諾獎創新論壇上,與3位諾獎得主、哈佛、劍橋大學講席教授同臺展示。
-
CRISPR剪得諾獎!張鋒失之交臂
CRISPR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諾獎候選的光環所圍繞。為了CRISPR的專利歸屬權,Doudna和Charpentier曾與華裔科學家張鋒對簿公堂。但本次張鋒卻與諾獎失之交臂,令人唏噓。在這次諾獎的背後,到底又有哪些故事與八卦呢?請看知社為您獨家整理的深度好文。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小柴昌俊在獲諾獎後的一次記者會上曾說:「我是以倒數第一成績畢業的,感謝東京大學沒有放棄那時的我。」日本的研究型大學更是學風開明、自由,不唯一兩所高校為尊,每個學校都有獨特的底蘊和優勢。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內景(大圖)和外景(小圖),諾獎晚宴在此舉行。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
-
中國最牛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出諾獎,中科大出諾獎女婿,都厲害
那麼中國大學培養出多少諾獎獲得者呢?目前對於諾獎,國內大學只有清華北大培養出了諾獎,其他高校目前都沒有培養出,不過中科大有一個離科學諾獎最近的中國人:潘建偉,而且中科大培養出了兩個諾獎女婿,所以中科大也是非常牛啊。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推薦內容>>莫言瑞典學院演講稿:講故事的人推薦內容>>莫言諾獎演說資料匯總:莫言瑞典演講致辭大全 哥倫比亞新聞網站的記者評價說:「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都彰顯著獲獎者的性情與傲骨。
-
諾獎標準一直在變,中國作家只要提高思想性就好
就在去年,他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瑞典文學翻譯獎」的中文翻譯家。在此之前,中國只有李之義和高子英分享過1984年的瑞典文學翻譯獎。 而陳邁平的夫人陳安娜,被一些人稱為「莫言得諾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翻譯過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餘華的《活著》等近50部中文作品。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那麼,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新書,究竟寫了什麼,寫得又如何?「還鄉」視角下的新魔幻高密東北鄉是莫言的文學故鄉,一個人只有在離開故鄉之後再回望故鄉,才會獲得別樣的感觸。
-
百餘知名專家學者在滬研討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創新
百餘知名專家學者在滬研討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創新 2017-06-24 中新網上海6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中國國際關係學會2017年理事會暨紀念上海國際關係理論討論會三十周年會議」24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上海,以「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創新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發展」為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