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成琪)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書籍是文化傳播中最好的媒介。2016年8月21日,《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去年,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首次獲得了雨果獎。更早些時候,2012年10月,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

  如果說圖書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地圖和心靈密碼,那麼翻譯是一項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工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譚五昌認為,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據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研究一個作家的時候會收集各種譯本,如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在看過以後才會開始討論。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的成功,也是得益於他的作品被國外多種文字翻譯出版。翻譯功不可沒。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因為熱愛

  文化的力量體現在創作和傳播兩個環節中。而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月22日,在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上,來自30個國家的50餘位從事、關心中國文學翻譯及出版的譯者,作家,出版人暢談了他們對中國文學出版翻譯的看法。這些譯者有的翻譯中國古典文學,有的翻譯中國當代文學,還有的翻譯中國建築園林文化。

  「因為熱愛中國文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談及為什麼選擇從事翻譯中國文學時,大部分的翻譯家都有如此感慨。

  語言是人們溝通與交往的重要工具。翻譯的重要作用就是拆除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藩籬,進而促進人們的相互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

  「我是儘自己所能,強調的是中國在思想和表達方面的精確性,特別是中國從傳統的角度上來說,就覺得精和形是分不開的,而且從文化和學術之間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使用和道理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文學讓我們從平常普通、波瀾不驚的生活增添了重要色彩。」從事40年中文翻譯的紐西蘭翻譯家鄧肯·坎布爾深情的說道。

  82歲高齡的,第十屆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緬甸翻譯家通丁回憶了40年前,他與中國老師的合作經歷,他們共同翻譯出版了《緬漢詞典》,在通丁看來,從事中文翻譯,是因為他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傳統感興趣,正是因為這種興趣,讓他堅持下來。 

 

  沒有英譯本等於缺少一個渠道

  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美國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把中文作為外語系。如何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文化,中文圖書海外出版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橋梁。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中,英譯本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為目前比較流行的語種,英文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最好的一個介質。很多國家的民眾都是通過中國文學的英譯本來了解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化。「很多在保加利亞看到的中國文學作品,並不是通過中文翻譯過來的,而是先翻譯成英文,再翻譯成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作家、翻譯家《紅樓夢》譯者韓裴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

  繁簡字的差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譯入與譯出的不同成為中美文化互譯的主要挑戰,而對於中國知識的匱乏則成為中文圖書進入美國市場最大的絆腳石。資深的出版人,美國紐約大學羅伯特·本齊認為目前中國出版物英譯本太少了。「中國的出版商參加法蘭克福圖書展等,包括北京書展,所有的書目都是中文的。」如果這些書目都是中文的而非英文的,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書目被拋棄在垃圾堆了。當然不是所有的書目都翻譯成英文,但是至少感興趣的書目可以被翻譯成英文,因為「把作品翻譯成英文,更容易從英文翻譯成其他的小語種,這樣就更容易一些。另外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可能英語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二外。」

  年逾古稀的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有評論稱,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翻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怕難以深入西方,他對莫言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翻譯需要國家的力量

  英譯稿很重要,但是英譯稿很貴。除了英譯稿,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語種,其實對作品來說,只要有一個譯本,就是走向世界的最好的敲門磚。在歐洲市場上,很多的出版商能掌握多門外語,無論是法語翻譯稿,德語翻譯稿,對中國文學作品來說,都是走向世界的一個契機。

  文學翻譯在文化交流中作用非常重要。各個國家對翻譯都非常的重視。目前國際通行做法,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提供資助,對翻譯家們提供各種其他形式的幫助和支持。據了解,中國已與世界50多個國家籤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中國圖書已經進入到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了鼓勵更多的海外翻譯家投入到中國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中來,中國政府專門設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和絲路書香工程,6年來資助了3700種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已成功舉辦10年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共表彰了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等32個國家的69位在介紹中國、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海外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

  由中國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自2015年創辦以來,以文學出版為媒、以翻譯合作為橋,並通過工作坊、寫作營、翻譯沙龍等方式豐富研修內容,發現合作機會。2015年研修班促成了30餘國的50餘位研修代表與10餘位中國作家、詩人和學者面對面交流,直接和間接推動了《水滸傳》、《安魂》、《南京大屠殺》、《湖光山色》、《敵人》等一批作品以高質量翻譯在海外落地,讓世界各國讀者分享了中國文學和出版領域的成就。 

  文學就是一個橋梁,讓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互相了解,進而認可。中國文學濃縮了中國文化,無論三千多年傳承至今的《詩經》,還是當代作家們筆下描繪普通人生活的作品,都傳遞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夢想、信仰和追求。如何讓世界各國人們認識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走出去,文學翻譯是關鍵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2018年10月12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 2014年01月24日 11: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謝天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文學;翻譯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難在哪裡
    「上述經歷看似是一個笑話,卻折射出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傳播不容樂觀的現狀。」白燁說。3月29日,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海外譯介與傳播論壇」在京舉辦,與會的作家、評論家及出版界人士,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走出去」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的碰撞。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2012年10月16日09: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版權、翻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還需「爬坡過坎」
    「世界上從未有過這麼多人閱讀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正在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海南省三亞舉行的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上,諸多受訪者都談到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為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提出看法。
  • 中國文學走出去,切忌簡單迎合西方
    另一個方面,我們也經常抱怨西方的漢學家在中國經典外譯中存在不忠實、不準確的地方。殊不知,他們正是出於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覺和西方社會所需才那麼做的,我們卻過多地從字面意思和機械對等諸方面去作簡單的技術評判。  當然,譯文越是忠實原文,就越能看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一廂情願或一蹴而就的事情。
  • 踐行中國文學走出去(2)
    有些則因之前代理的中國作家的銷售業績不太理想,以至於他們不願再代理後續中國作家的作品。 沒有經紀人代勞,我只好自己直接投稿,於是有了我的英文處女作Mao’s Town的出版。這家獨立出版社雖然小,但發行有力,讓我的書有了「國際範」,可以在全球的實體和網上書店購買到。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受訪人:許鈞 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莫言是中國當代傑出作家的代表,我一直都在跟蹤閱讀他的作品。在很多國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法國人經常會把莫言的作品跟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拉伯雷去相比,在法國人的眼裡,莫言善於講故事,他的故事具有歷史的維度、社會的廣度和文學的深度。
  • 當代文學: 走出去,還要走進去
    這一方面源於中國文學開放、包容、主動擁抱世界的姿態,積極引進外國作品,產生巨大的輸入量;另一方面則與當代文學翻譯質量、版權代理、傳播渠道以及讀者習慣息息相關。  中國當代文學在「走出去」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在走出去的同時,真正「走進去」是擺在作家、出版界和翻譯界面前的新課題。
  • 從電影和網絡文學看中國文化「走出去」
    編者按: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引人關注。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總結。本期關注組約三篇文章,分別從電影和網絡文學角度談談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在東南亞地區,中國網絡小說更是早就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外來流行文化,不但重要的網文大都已被翻譯,每年新翻譯的也在百部以上。不期然間,中國網絡文學的魅力已經散播到全世界,尤其是在沒有政府和資本保駕護航的情況下,經由民間渠道在網絡文化空間安營紮寨,進入了這些「老外」讀者們的日常生活。
  • 莫言:文學走出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讀書報:近些年漢學家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不算高,您怎麼看?    莫言:做出這樣的判斷很冒險。對中國當代文學整體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在閱讀量有限的情況下對一個國家的文學創作做結論很可能以偏概全。我感受近十年來,文學的整體水平沒有降低,而是在一個高度上延伸,沒有滑下去。任何說中國文學滑坡的言論都是不負責任的。你讀了哪些作品?
  • 網絡文學怎樣走出去:三大支柱,三大問題
    「走出去」有三大支柱:  政策支柱  2014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推動網絡文學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2015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於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開展對外交流,推動『走出去』」。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不時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動力和障礙是什麼」以及「走出去後又怎麼樣」等問題,雖然有不少討論,但討論後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還在翹首以待。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一直在逆浪前行,但透過「面子」看「裡子」,總體來說,中國文學仍然是我們主動「送出去」的多,賣出去的少。近10年來,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從星星之火漸呈燎原之勢,構建了從政府到民間、從作者到譯者、從譯者到讀者、從國內到國外、從主觀到客觀的良性「產-出」體系,形成了「剛介有為」的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助力系統,成效顯著。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中國文學走出去」這個話題時不時地被提起,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動力和障礙是什麼」以及「走出去後又怎麼樣」等問題,雖然有不少討論,但討論後所取得的成果如何,大家還在翹首以待。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文學作品怎樣更好地走出去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王緋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8日,在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和未來」研討會上,外國文學領域的資深出版人彭倫對當下翻譯出版界的「文化走出去」熱潮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聲勢浩大,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中國作家在海外頻頻獲得重磅獎項,也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信。
  • 中國文學正融入世界文學體系
    ■迄今為止,歐美圖書市場上的中國書籍絕大多數是虛構文學,即中長篇小說。而中國近年來湧現出大批優秀的非虛構或者體裁難以界定的好作品卻還未引起足夠關注。  ■既然要走出去,那就要接受新的體系即世界文學體系的評判。
  • 文學翻譯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他指出,文學翻譯中洋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並且由於文學的特殊性質,這個問題顯得尤其扎眼。因此,在忠實原著、隨文傳意的前提下,如何使譯文最大限度地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進而體現出漢語特有的豐贍與博雅,不能不說是當下亟須完成的要務。作家小白則從專業作家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現代中國的翻譯事業其宗旨一開始主要是想要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