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成琪)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書籍是文化傳播中最好的媒介。2016年8月21日,《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去年,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首次獲得了雨果獎。更早些時候,2012年10月,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系列的獲獎,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
如果說圖書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地圖和心靈密碼,那麼翻譯是一項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工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譚五昌認為,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據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研究一個作家的時候會收集各種譯本,如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在看過以後才會開始討論。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的成功,也是得益於他的作品被國外多種文字翻譯出版。翻譯功不可沒。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因為熱愛
文化的力量體現在創作和傳播兩個環節中。而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月22日,在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上,來自30個國家的50餘位從事、關心中國文學翻譯及出版的譯者,作家,出版人暢談了他們對中國文學出版翻譯的看法。這些譯者有的翻譯中國古典文學,有的翻譯中國當代文學,還有的翻譯中國建築園林文化。
「因為熱愛中國文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談及為什麼選擇從事翻譯中國文學時,大部分的翻譯家都有如此感慨。
語言是人們溝通與交往的重要工具。翻譯的重要作用就是拆除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藩籬,進而促進人們的相互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
「我是儘自己所能,強調的是中國在思想和表達方面的精確性,特別是中國從傳統的角度上來說,就覺得精和形是分不開的,而且從文化和學術之間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使用和道理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文學讓我們從平常普通、波瀾不驚的生活增添了重要色彩。」從事40年中文翻譯的紐西蘭翻譯家鄧肯·坎布爾深情的說道。
82歲高齡的,第十屆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緬甸翻譯家通丁回憶了40年前,他與中國老師的合作經歷,他們共同翻譯出版了《緬漢詞典》,在通丁看來,從事中文翻譯,是因為他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傳統感興趣,正是因為這種興趣,讓他堅持下來。
沒有英譯本等於缺少一個渠道
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美國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把中文作為外語系。如何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文化,中文圖書海外出版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橋梁。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中,英譯本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為目前比較流行的語種,英文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最好的一個介質。很多國家的民眾都是通過中國文學的英譯本來了解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化。「很多在保加利亞看到的中國文學作品,並不是通過中文翻譯過來的,而是先翻譯成英文,再翻譯成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作家、翻譯家《紅樓夢》譯者韓裴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
繁簡字的差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譯入與譯出的不同成為中美文化互譯的主要挑戰,而對於中國知識的匱乏則成為中文圖書進入美國市場最大的絆腳石。資深的出版人,美國紐約大學羅伯特·本齊認為目前中國出版物英譯本太少了。「中國的出版商參加法蘭克福圖書展等,包括北京書展,所有的書目都是中文的。」如果這些書目都是中文的而非英文的,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書目被拋棄在垃圾堆了。當然不是所有的書目都翻譯成英文,但是至少感興趣的書目可以被翻譯成英文,因為「把作品翻譯成英文,更容易從英文翻譯成其他的小語種,這樣就更容易一些。另外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可能英語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二外。」
年逾古稀的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有評論稱,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翻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怕難以深入西方,他對莫言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翻譯需要國家的力量
英譯稿很重要,但是英譯稿很貴。除了英譯稿,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語種,其實對作品來說,只要有一個譯本,就是走向世界的最好的敲門磚。在歐洲市場上,很多的出版商能掌握多門外語,無論是法語翻譯稿,德語翻譯稿,對中國文學作品來說,都是走向世界的一個契機。
文學翻譯在文化交流中作用非常重要。各個國家對翻譯都非常的重視。目前國際通行做法,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提供資助,對翻譯家們提供各種其他形式的幫助和支持。據了解,中國已與世界50多個國家籤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中國圖書已經進入到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了鼓勵更多的海外翻譯家投入到中國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中來,中國政府專門設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和絲路書香工程,6年來資助了3700種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已成功舉辦10年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共表彰了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等32個國家的69位在介紹中國、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海外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
由中國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自2015年創辦以來,以文學出版為媒、以翻譯合作為橋,並通過工作坊、寫作營、翻譯沙龍等方式豐富研修內容,發現合作機會。2015年研修班促成了30餘國的50餘位研修代表與10餘位中國作家、詩人和學者面對面交流,直接和間接推動了《水滸傳》、《安魂》、《南京大屠殺》、《湖光山色》、《敵人》等一批作品以高質量翻譯在海外落地,讓世界各國讀者分享了中國文學和出版領域的成就。
文學就是一個橋梁,讓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互相了解,進而認可。中國文學濃縮了中國文化,無論三千多年傳承至今的《詩經》,還是當代作家們筆下描繪普通人生活的作品,都傳遞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夢想、信仰和追求。如何讓世界各國人們認識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走出去,文學翻譯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