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2020-12-11 巴塔人文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連標點共44個字,完全不符合度娘的規定。

憤青或鍵盤俠的思維定勢是:作為中國人,你本就不應該數典忘祖,用英語寫作,即使你用英語寫作,最起碼你首先要用母語——漢語寫作。你純粹用英語寫作,自己還不翻譯成中文,豈不光是為外國人服務?這樣的人,與漢奸或賣國賊有何不同?

然而詭異的是,這種情況卻並沒有發生,奇怪的很!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們從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林語堂說起。

林語堂簡介

林語堂,福建漳州人,192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中國!

對於有深厚「諾貝爾獎」情結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重磅的利好消息。

然而內情卻讓人有點難堪。

1939年,中國人林語堂在法國巴黎用英國文字寫了一部長篇小說《Moment in Peking》,1975年,林語堂因這部英文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注意,是英文作品,並不是漢語文學,這無疑讓民族情緒大打折扣。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1977年,中國翻譯家張振玉將此書翻譯成中文,名叫《京華煙雲》,接連拍成電視劇,火得一塌糊塗。

如果照字面翻譯,那就是《在北京的一瞬間》,鬱達夫的兒子鬱飛把它翻譯成《瞬息京華》。

林語堂其他的著名作品,全是用英語寫成。如: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 張振玉和宋碧雲不約而同地翻譯成《蘇東坡傳》,其實字面意思是《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活和時代》,如果要做標題黨,也可翻譯成《天才同性戀:蘇東坡的一生》;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越裔把它翻譯成《生活的藝術》,其實就是《生活的重要性》嘛;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黃嘉德翻譯成《吾國與吾民》,其實就是《我的國家和我的人民》嘛,為什麼要翻譯成文言文呢?可能是因為太明白而容易造成誤會吧:你的人民,你算老幾?

林語堂作品《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是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學者,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以上四部:《京華煙雲》、《蘇東坡傳》、《生活的藝術》和《吾國與吾民》。

他最重大的貢獻,其實是發明了一個詞:「幽默」,是用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曾經非常流行,人人都用它來稱讚別人:「您,真幽默!」

那回到題目,為什麼沒有人罵他不用漢語寫作,卻用英語寫作,讀他的作品還要靠翻譯家的翻譯?

是他的名氣太大不好罵嗎?

非也!

林語堂作品《生活的藝術》

是憤青們還沒有了解到這個事實。

在百度輸入「京華煙雲 翻譯」,其中第二條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你真夠蠢得哎!《京華煙雲》就是中國作家林語堂寫得,怎麼會翻譯成中文?除非只是中文譯成外文哪!」

有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其實,「有文化,才真正可怕」。沒有文化的憤青,根本不值得可怕。因而,只有學習才能強國啊。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翻譯自己的作品="謀殺"?
    馬先生在提醒中國作家不要太看重諾貝爾獎的同時,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說法:中國人不要翻譯文學作品。馬先生說:一個中國人,無論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去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英國人,因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現在出版社讓學外語的中國人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這個做法很糟糕,如果翻得不好,相當於「謀殺」。
  • 中國人不適合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  別把諾貝爾文學獎  看得太重  記者(以下簡稱記):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
  • 有哪些中國學生覺得彆扭的英文表達?
    4 年過去了我又讀了讀先生的書,依然覺得有趣。今天根據書中的一些內容,附上我的總結拓展,聊聊一些中國學生可能會覺得彆扭的表達。1. should這一點讓我想到《英漢翻譯教程》中的一個例子:中文「割麥子」、「切蛋糕」、「修/剪指甲」中的動詞在英語中都可以直接用 cut 表示。可見中英詞彙很多時候都不是一一對應的,學英文第一要義就是「把英文當成英文」。
  • 陳安娜:莫言有些語言很難翻譯 特別是罵人的話
    陳安娜,瑞典名為安娜·古斯塔夫森-陳(ANNA GUSTAFSSON CHEN),上個世紀80年代嫁給旅瑞中國翻譯家陳邁平,遂被稱為「中國兒媳婦」和「瑞典中國人」。陳安娜1965年出生在瑞典北部,高中畢業後入讀斯德哥爾摩大學東亞學院,師從馬悅然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後進入瑞典隆德大學,成為著名漢學家羅斯的弟子和首批中文博士生之一,1997年獲得博士學位。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陳安娜本姓古斯塔夫森,說起中文來流暢自如,很多人說她是「瑞典的中國人」。她在上世紀80年代嫁給了中國翻譯家萬之(原名陳邁平),隨夫取了中國姓氏。  陳安娜在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了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我最早是在書店裡看的葛浩文的英文譯本,那時在瑞典不容易找到中文書,看了英文版覺得很不錯,後來買到中文版,因為覺得很有意思,就試試翻譯吧。
  • 當中國菜菜名被翻譯成英文,外國人表示受到驚嚇,中國人也懵了
    每個國家的文字語言和風土人情都不一樣,中國菜出現在外國餐廳,當中國菜菜名被翻譯成英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外國人表示受到了驚嚇?中國人也是一臉懵。京醬肉絲是一道美味的中國菜,但外國人卻很少吃。不是因為不好吃,而是因為它的名字讓人感覺噁心,甚至會感到驚嚇。
  • 美國黑人在上海罵人20分鐘稱:我是美國人,你是中國人,想罵就罵
    我們常常聽聞,美國黑人在美國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讓人感到嘆息。今年,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因遭到警察暴力而死亡,導致當地乃至美國多個地方都出現了大規模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抗議。可是今天,一個美國黑人在國內公然侮辱著我們的同胞,更是口出狂言。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記者:「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馬悅然: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
  • 為何日本人罵人只會說:「八嘎呀路」?翻譯過來其實很惡劣
    為何日本人罵人只會說:「八嘎呀路」?翻譯過來其實很惡劣文|帕爾提提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多年之後,依然有很多的抗日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主要是為了歌頌當時為了人民無私奉獻的那些位革命先烈們,也是為了能夠讓生活在樂世的我們能夠居安思危,銘記歷史。在眾多的抗日劇當中,聽到日本人說的最多的日語就是用來罵人的「八嘎呀路」,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日本人罵人為何只罵「八嘎呀路」?翻譯過來比其他話都「狠」!
    每當提到日本,人們的心中總是有些不開心,畢竟之前日本在中國犯下很多的罪行,在抗日時期可以說是每一個中國人銘記在心中的歷史,並且到了至今為了能夠讓大家知道抗日戰爭還拍攝了一系列的電視劇,大家在觀看的這種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日本人罵人只會說一句那就是「八嘎呀路」,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美國黑人罵中國人,我是美國人想罵就罵。堅決抵制「洋垃圾」
    9月13日據網友爆料,一黑人男子在商場辱罵收銀員二十多分鐘,被路人制止後口出狂言,還說自己是美國人,對方是中國人,所以想罵就罵。美國黑人:下次別管閒事。勸阻者:你一直在說髒話罵人。美國黑人:沒錯我就在罵人,因為我是美國人,而你是中國人。勸阻者:我們是個講文明的國家。美國黑人:不,不是的,中國人吃動物。
  • 中國人不懂外國人不明白 街頭英文標誌亟待規範
    近來,本報陸續接到熱心讀者電話,反映北京有許多錯誤或不規範的英文標誌,分布在賓館、飯店、超市、銀行乃至大街小巷。這些原本應該帶來方便的指示牌,卻常常令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看不明白,與北京的大都市形象很不匹配。昨天,記者就此展開追蹤調查,果然發現許多英文標誌讓人暈。
  • 張舟:中國人的英文與美國人的中文
    卻從來看不到美國人會因會場有幾位中國人的存在,而以中文作學術報告講演。  很難理解。  的確,英語是世界語言,但是我們不得不去想想,在中國主辦的學術會議,以中國媒體為主體性研究議題的學術會議,在講演者是中國人、聽眾也是中國人、外國友人人數不超過個位數的會場,是否有以英文作全場發言的必要。
  • 聶衛平斥央視記者:中國人非要炫英文是裝酷
    其原文如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叫做「儘量不麻煩人」的因素,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儘量不去給人添麻煩,儘量能做到讓大家都有面子、都很舒服,不至於都尷尬。這次「人機大戰」賽後新聞發布會現場,我碰巧也聽到了一位中國記者用英文向柯潔提問,聲音很響,英文聽起來似乎也很流利,但別說60多歲的我聽不懂,也聽不清楚,就連20歲的柯潔在佩戴有同聲翻譯機的情況下也聽不明白,那就不是別人的問題了,肯定是那位記者有問題。你看,你本來就是想問一個問題,結果大家都聽不懂,還得重來,給柯潔和媒體記者們、同聲翻譯們增添那麼多麻煩,你這樣做首先就不夠厚道。
  • 給中國人起英文名成了生意 Anna能值30塊?
    在自己的網店裡,主業是中英文翻譯的李斌斌這樣打著廣告。近年來,給中國人起英文名,漸漸成了一門生意。經營這門生意的,有的是外國人,有的是學英語的中國人,還有留學海外的留學生。英語專業出身的李斌斌就以每次大約30元的價格,在網絡上提供起英文名的服務。
  • 流浪地球在國外遇字幕難題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懂英語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最近《流浪地球》在國內破了40億票房,而該片在北美上映11天,喜獲382萬美元票房,也破了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國內外好評如潮,可是外國人在看電影時卻普遍感到英文字幕難以理解。
  • 古人對妻子的三種叫法,其中一種聽起來很彆扭,不懂的以為是罵人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著「禮儀之國」的稱號,禮儀是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曾經有一位古人說過,人如果沒有禮儀,就和禽獸沒有區別了。中國人的禮儀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尊稱。我們拿最常見的夫妻關係來說,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有「官人」、「相公」這些,而丈夫對妻子的稱呼也有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娘子」、「內人」、「夫人」、「太太」這些。但是在歷史上,古人對妻子的三種叫法,其中一種聽起來很彆扭,不懂的以為是罵人。第一種,梓潼。這是在秦朝時期皇家專用的一種叫法,一般百姓,甚至王公貴族都不能使用的。
  • 中國人該不該學英語?王思聰和草根農民作家的觀點呈兩極分化
    那些大喊要學英語的人,不是英語行業從業者,就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與其讓全民傻乎乎學英語,倒不如直接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王思聰看罷,最初只是用網絡流行用語簡單評了一句:「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D?」坦白說這是一句諷刺中帶著幽默的評語,重點不在諷刺而在於幽默。然而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花千芳聞言大怒,他話裡有話反唇相譏:「咋了,必須爹叫王健林才能出國嗎?
  • 專訪甲骨文工作室主任董風雲 誰說中國人不愛讀世界史?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做一些不同的、很酷的、有趣的學術作品,同時方便大家認知,就需要和原來的出版物拉出一些距離。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成立一個新的子品牌。《書鄉》:為什麼要叫「甲骨文」?董風云:名字想了有差不多半年。甲骨文的英文是Oracle,有神諭的意思。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但是反諷的是,如果不讀她的英文文章,你就不明白她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植根於這一中國人的社會的  本刊特約撰稿/沈雙  在中國,以習慣了單一語言環境的眼光看張愛玲,怎麼看都是一個異數。  現在讀張愛玲就像讀很多民初人物一樣,如果只是把他們當作老照片來看,也許沒有什麼新鮮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