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09-12-22 10:06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 我到外地開過幾次傳播學的年會,每次在場的總會有一些外國朋友,其中美國學者居多。
在這樣的會議上,中國學者們在面對外國朋友時,部分中國學者會以英文作全場的演講。或許是這樣的會議被冠上了「國際會議」等字眼;也或許是講講英文能表達中國的世界化、國際化、開放化程度;也或許是某些學者在表現自己的語言才能,以向眾人傳達自己的能力是足夠做國際研究的。
但是我對這樣的現象不以為然,甚至不屑一顧。
可以上網搜搜有中國人參加的美國學術會議。卻從來看不到美國人會因會場有幾位中國人的存在,而以中文作學術報告講演。
很難理解。
的確,英語是世界語言,但是我們不得不去想想,在中國主辦的學術會議,以中國媒體為主體性研究議題的學術會議,在講演者是中國人、聽眾也是中國人、外國友人人數不超過個位數的會場,是否有以英文作全場發言的必要。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幾百人參加的中國學術會議,在場的幾百人是否人人都是英語高手,不藉助同聲傳譯的耳機,是否全聽得懂用英語做報告的人在說什麼。
是為了炫耀還是什麼?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參加過的幾次會議,倒是很少看到香港和臺灣的學者用英語做演講,他們說著並不標準的普通話,但是努力去把它說好。
我問過幾次國內主辦學術會議的主辦方和工作人員,為什麼會有小部分大陸學者用英語做演講?他們莫非是外國國籍,或者在高校教授的是跨文化傳播課程?得到的回答是:今天會有國外學者過來參會,這會方便與他們交流;而且不管是英文學術報告還是英文學術論文,都更容易提高論文的層次,更容易打入「國際」。
這兩點理由的第一條,我從來都不會默許,大陸人太為別人著想了,卻丟掉了一些東西,丟掉了自己的部分尊嚴和語言文化;而第二條情有可原,畢竟國際性的研究項目,語言必須是英文,但是主辦方忽略了,現在是在為中國人開會,大陸學者往往太急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打入世界了,卻不重視國人的感受。
我們先離開學術,看看娛樂。
娛樂圈裡,有一位著名的歌星叫周杰倫。臺灣人。有新聞報導說,一次在國外的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叫周杰倫用英文給觀眾打個招呼,周杰倫說道,他不會說英文,如果有外國友人想跟他交流,可以學中文。最後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與在場的觀眾打了個招呼,全場掌聲雷動。在接受CNN專訪時,周杰倫仍以全中文大方作答。
雖然僅僅是娛樂新聞,但是我們不難看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愛國主義自豪精神和些許個人原則。
而在面對即為外國學者的會議上,中國人用蹩腳的英文發言,這是怎樣的對比?
尊重國外學者,不如用好同聲傳譯技術。現在部分國內會場都會安裝同聲傳譯的耳機和音視頻系統,以對中文學術報告進行及時的翻譯和傳輸,便於在場的國外學者理解會議報告內容。我們提倡這種方式,與其國內學者說著蹩腳的英文,全場大部分中國人聽不懂,不如用好同聲傳譯,在方便國外友人的同時,也多在乎點在場大部分國人的感受。
中國人學英文的目的性仍待明確。中國人學英文為了應試、為了升職、為了學位、為了工作,卻不是為了生活。而從上面的論述來看,美國人學中文是為了生活、為了交往、為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不用說其它的,僅僅看美國高校不強制學中文,而是設置成百上千中語言課程供學生選擇,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但是中國要明白,似乎還要很大一段時間。
提高學術論文的層次,並不僅僅是論述語言變成英文就足夠。論文的內容是否國際化?是否前沿化?是否深刻?是否有現實意義?要知道任何一篇論文都可以很容易翻譯成英文,如果語言可以代表論文的學術程度,與會的學者們,為什麼95%不用英文去提交,而是用標準的中國普通話論述並演講?
我們懷疑這樣一種現象,並且對這種現象持有保留意見。在中國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很多方面需要與世界同步,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我們還做的遠遠不夠。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