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花洲文學》
文|丁建
有人說,最好的人生是這樣的:既有敏感的靈魂又有粗糙的神經。我卻不是這樣的,我心底最敏感的神經就是文學,而在現實中我是比較粗糙和堅硬的。
老實說,我對文學起初並沒有熱愛,也不懂虔誠。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一個算命先生的瞎說,從此與文學錯愛結緣,一發而不可收拾。學生時期各門功課,語文最好,作文常常被老師在課堂誦讀,這是我的小得意與小安慰。現在回想,過去的一切都是抖機靈,賣聰明,對文學並沒有真切的體驗。
剛開始的寫作,是結合崗位寫新聞並登報發表,第一次文學性寫作是《在孤獨與行走之間》,由張書勇、朱可錚兩位老師編輯,發表在《今日鄧州》副刊。由此開始觸網,有幸認識《紅袖微刊》執行主編江燕,寫作了《夢回故鄉》登載於後來更名的《花洲文學》,鄧州作協主席張天敏,霧山傻根張廷傑的評點給了我很大鼓勵,也使我欣喜萬分。從此開始了網絡平臺的交遊與聯誼,在這個廣闊的世界認識了很多的良師益友。在《花洲文學》創刊一周年之際,張主度力頂並祝願花洲在微刊叢中拔翠出秀,蔚成鄧州空前的文學景觀。微刊的魅力正如主編張簡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經過將近兩年的接觸,我與《花洲文學》的情分越來越深,鄧州作協主辦的孫君梁、劉凱作品研計會,我深切感受到《花洲文學》與時俱進的勇氣和擔當,以及它不改初衷,力爭上遊的時代精神,王崇菊作為執行主編的特稿,我又在平臺發表了《薄如蟬翼》,張主席置頂呼籲:文學的力量!讓我感覺很有親和力,謝謝你們的信任和鼓勵!我的《大嫂》在《花洲文學》亮相,三天閱讀量超過2177人次,使我這個初學者愈加信心倍增,之後我受江燕主編之邀,又參加了平臺很多活動,包括新野「春暉學校」之行以及與《漢風文學》聯誼活動,交上了小說《譯站》。
在《花洲文學》這個平臺上,走過兩個四季,我用文學記錄書寫著一路風塵和人生履痕,感受著讀者的擁抱與熱情,曾經淚溼枕巾……
今天,在《花洲文學》成立兩周年之際,草詩一首,以表達我對《花洲文學》的熱愛和祝賀:
篇篇浴朝霞,
徐徐春風暖。
殷殷送祝福,
切切寄真情。
立文存肝膽,
師友樂於心。
花洲有傳承,
書香溢鄧州。
圖|作者
--End--
作者簡介:丁建 ,筆名靈山漢水,河南鄧州人,供職於市第二人民醫院。從小學開始愛好文學,一直從事部隊文書,企業文秘,醫院秘書工作。陸續在南陽日報,河南商報,中國醫藥導報,醫藥衛生報和今日鄧州報發表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