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 無奈近黃昏

2020-12-16 中國網財經

  ■李巖

  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正是由於傅老的精湛譯筆,才使我們領略到毛姆、託馬斯·曼、格雷厄姆·格林等人作品之妙。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貝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麟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沒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

  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而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翻譯淪為了一個普通崗位,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種略顯枯燥的工作。而實際上,老一輩翻譯家輩出的年代,受極左思潮影響,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很有限。如今,中國人的外語普及率遠非幾十年前可比。

  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擁有英語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為選拔職業翻譯人才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儘管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10左右,但依然報考者如雲。據估算,全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不少於40萬。

  然而,具體說到文學翻譯,不得不承認,其在各個翻譯方向中屬於冷門了。其實在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中,文學的重要性在逐漸降低。遙想上世紀80年代,文學是中國人業餘生活的主流,新華書店買外國名著的人能排出上百米的長隊,一本外國文學作品動輒銷量幾十萬冊。再加上「10年動亂」期間,一批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大家無法自由創作,只能將寫作的理想投射到翻譯中,也在無意中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譯作。

  相比之下,如今的外國文學作品,能賣到上萬冊的已經算得上暢銷書了。文學出版行業的整體低迷,使得文學翻譯領域無法聚集到最優秀的外語人才,變得冷門也就不足為怪了。

  文學翻譯收入非常低嗎?

  誠然,相比起日收入過萬元的同聲傳譯等工作,文學翻譯的收入著實不高。一般的外國文學作品,出版社給譯者的稿酬基本在每千字50元~60元。而要保證質量的話,每天的翻譯量不會超過2000字,這麼算下來,文學翻譯的收入的確不高。

  實際上,在我國翻譯行業有一個嚴重不平等的現象,即「中譯外」的價格遠遠超過「外譯中」。普通的「中譯外」翻譯能夠拿到每千字300元~500元,經驗豐富的高級翻譯甚至更高。這個收入水平在工薪階層中算是高的了。

  「中譯外」翻譯之所以貴,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出版行業,每年進出口的「貿易逆差」都在上億美元以上。2012年,全國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7282.58萬美元,進口的數字為30121.65萬美元,「逆差」達到了2.28億美元。

  基於此,「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項目陸續啟動。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由國務院新聞辦和原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主持,以資助翻譯費用和推廣費用的方式,至今投入已超億元。 可以說,這樣充沛的資金支持,是「中譯外」價格遠超「外譯中」的最主要原因。

  事實上,很多高校教師不願進行翻譯工作,並不是嫌錢少。

  在網絡普及,電子詞典、谷歌翻譯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專業翻譯的速度大大加快。《追風箏的人》譯者李繼宏表示,他的翻譯速度在每小時1000字~1500字,即使拿50元/千字~60元/千字的稿酬,依然可以月入過萬元。

  很多高校教師寧願寫那些基本沒有收入,寫完後只印幾十本的專著、論文,也不願從事翻譯工作。職稱對於體制內的人有多大用處,大家都清楚,不必贅述。而譯著在評職稱的過程中,無法起到「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師這個潛在翻譯人才聚集的群體中,譯書就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重譯本」增多隻因成本低

  重譯本不斷出現,主要原因在於成本低廉,出版社可以「偷懶」。

  出版行業的一大景觀是:一批文學名著被各家出版社反覆重譯和再版(如《小王子》一書,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0個中譯本,這還不包括同一譯者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以及各類「縮寫本」);而另一批國外學界公認的經典著作,卻幾乎沒有被翻譯過(如多次在諾貝爾獎賠率榜上躋身前5位的匈牙利作家彼德·納達斯,至今仍無任何中譯本)。

  之所以出現一本書被反覆重譯出版的景象,大致有以下原因:

  1.經典作品知名度高,可省去宣傳費用。如上文提到的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大眾不僅對書名和內容耳熟能詳,就連作者駕機失蹤的傳奇經歷都常為書迷所津津樂道,出版這樣的書基本能保證穩賺不賠。

  2.經典作品版權保護期大都已過,可以不用付版權費。一般作品的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死後50年,大多數外國文學名著都超過了這一期限,理論上是可以免費隨意出版的。

  3.更重要的是,重譯經典作品,可以有大量的前作可資「借鑑」。好一點兒的借鑑,是照著外文翻譯,並不時與之前的譯作進行比對;而更惡劣的借鑑,則是將前人譯作裡的中文,換一種說法寫出來。例如,將別人譯本裡的「我一定不會輸給他」,改寫成「他肯定贏不了我」,意思一樣,文字有區別,也就不會有人指責這是抄襲。

  傅惟慈先生曾以日譯千字的速度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這個速度放到現在,會讓譯者餓死。但公允地講,文學翻譯的確進入了一個黃昏期,這是大環境使然,也是行業惡性競爭使然。未來是從黃昏進入漫漫黑夜,還是熬過去迎來黎明,誰也無法預知。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觀察 觀身邊 察天下2014-03-14 第204期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據估算,全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不少於40萬。然而具體說到文學翻譯,不得不承認,其在各個翻譯方向中屬於冷門了。其實這不只是翻譯領域,在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中,文學的重要性在這幾十年間逐漸降低。遙想上世紀80年代,文學是中國人業餘生活的主流,新華書店買外國名著的人能拍出上百米的長隊,一本外國文學作品動輒銷量幾十萬冊。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遊原
    ⑷近:快要。 【譯文】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寫出了李商隱的頹廢之美
    晚唐文學。中唐以後,就到了唐朝後期,接下來的詩人,是在很大的陰影中寫詩,我們今天看可以來看看晚唐的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許很多人認為,最好的詩人,就是鼎盛的時期。我們不反對鼎盛時期的詩人會特別出眾,但是在晚唐,看到落寞的生活,也有一些詩人獨特的視角。
  • 他用「畫」翻譯中國古代文學近1800篇
    據了解,林步冉用英文和畫的形式,翻譯了中國古代文學近1800篇。他想用一本本畫冊,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古代文學。(南昌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劉倩 審核:王亞龍 李琳)(本原創內容版權歸掌上南昌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 翻譯文學: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一部作品如果在不同的時代能夠不斷吸引翻譯家們對它進行翻譯,推出新譯本,這就意味著這部作品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這本身就為它的譯本成為翻譯文學的經典提供了一個基本條件。 就像世界各國的國別文學、民族文學都會有自己的經典一樣,世界各國的翻譯文學也會有自己的經典。
  • 詩詞| 登樂遊原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譯文及注釋譯文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 回到初衷──談翻譯與日本文學
    令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無人管理的複印機,自己影印自己放錢;周末黃昏時餐廳打烊,研究室桌上擺著各種泡麵,自己選取自己付錢、找錢。後來我還見過無人車站,以及道路旁的無人蔬菜攤,這都給予我深刻的印象。   翻譯∣精神潛移默化  就這樣,一九八三年我回到臺灣輔大。
  • 她醉心中國文學,近20年翻譯53篇,賈平凹:十分欽佩
    圖片來源:scmp  這位年近古稀的英國女人,不僅醉心翻譯中國文學近20載,  更是以推廣中國當代文學  本屆獎者韓斌是中譯英專職翻譯家,並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擔任英國文學翻譯協會主席期間,熱心扶掖新秀,  是在業內深受尊敬的翻譯領袖。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千年來都被錯解了?學術界有別的說法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原這個地方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在唐朝詩人特別是李商隱這段時期的詩人,他們的作品裡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樂遊原的影子。這首《樂遊原》是久享盛名的佳作,說一句人人皆知也不為過。
  • 翻譯,鋪就文學的「一帶一路」
    日前,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17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在北京開班,旨在幫助國外譯者、專家、策劃人深度了解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介。據悉,目前我國已與50多個國家籤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這種文學出版互譯合作將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
  • 「黃昏戀」翻譯成「twilight love」?知行翻譯:中式英語
    元旦期間,小張帶著外國朋友去浙江東部的一個沿海城市遊玩,為了領略海景,他們決定去碼頭坐船,當他們一行走到碼頭時,抬頭卻看到「碼頭進口(Quay Import)」字樣的標牌,這時他身邊的外國朋友問他這個標牌是什麼意思,頓時小張的臉色紅了起來,因為留學5年的他自然明白這個翻譯時典型的「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含義你真的懂了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這首《樂遊原》中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名句,特別是「夕陽無限好」,現在被頻繁取義為晚年生活有滋有味的「夕陽紅」了。反義正用雖然積極,但毋庸置疑,詩歌本身是傷感的調子。
  • 文學翻譯的真諦
    新中國成立後,他主要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成為新中國法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者,由他翻譯的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莫裡哀的喜劇全集等,成為法國文學翻譯的典範之作。《李健吾譯文集》是李健吾先生的譯文全集,匯集了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譯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餘萬字。該文集的出版在國內翻譯界、文學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補空白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文學翻譯為何屢遭詬病?(讀書論世)
    此外,年輕譯人中同樣不乏佼佼者,而且他們大都對翻譯對象乃至相關語言文學有著相當精深的研究。近幾屆魯迅文學獎中的翻譯桂冠便基本被中青年譯人摘得,如黃燎宇(所譯《雷曼先生》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許金龍(所譯《別了,我的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等等。但是,翻譯問題多多是不爭的事實。
  • 中國文學翻譯者的故事
    在拉丁美洲的西語國家,中國文學的西班牙語譯作還比較少。但是對於海外的一些青年譯者們來說,翻譯中國文學既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是值得為之付出青春年華的事業。說起與中國文學的結緣,他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故事。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出色的外文翻譯推動文學走向世界  近10年來,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作家紛紛憑藉其優秀作品在海外斬獲大獎,他們在為中國寫作界帶來榮耀和自豪的同時,也吸引了外國的專業和普通讀者對中國作家作品投以關注的目光,更帶動作家同胞帶著急切的心情要將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至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由於歌德、席勒這對「雙子星」的奇峰突起,德國文學達到頂峰,完全躋入歐洲文學大國之列,其興旺一直延續至今。由於長期封閉,德國文學直到19世紀末隨洋務運動的興起才通過王韜、辜鴻銘等人的零星翻譯進入中國。真正的翻譯到了「五四」時期才開始形成氣候,郭沫若、周學普、楊丙辰、商章孫、馮至等代表了解放前的主要譯者。
  • 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2019-09-06 03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9月5日下午,由中國科技資料進出口公司和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是什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中後二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傳唱千年,經久不息。詩歌的大意是:傍晚時分,我的心情悒鬱不快,於是駕上車登上古時的樂遊廟。只見夕陽放射出迷人的餘暉,夕陽是多麼的好啊,是那樣的天人合一,景在人中,人在景中,使人物我兩忘。然而這一切美景將轉瞬即逝,不久會被那無盡夜幕所深深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