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文人騷客的筆下,「夕陽」也是出鏡率不低的一種意象。在詩人的眼中,它可以懷人思鄉,如「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它可以閒適隱逸,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它可以壯麗輝煌,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今天分享的《樂遊原》,是李商隱在844至845年間所做,那個時候李商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而作下此詩。「夕陽」最常和衰敗關聯在一起,自古以來東升西落,循環往復,朝代名士卻更迭不斷,夕陽見證了太多世間事和紅塵人。
《樂遊原》
唐代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樂遊原這個地方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在唐朝詩人特別是李商隱這段時期的詩人,他們的作品裡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樂遊原的影子。這首《樂遊原》是久享盛名的佳作,說一句人人皆知也不為過。
在此筆者個人認為《樂遊原》反映了詩人的傷懷,詩人為了放鬆心情來到了樂遊原,正在此時看到了遠處不再刺眼的斜陽,於是發此感慨。
詩的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直接點名了詩人時間地點,以及來到古原的原因。因為「不適」,心情憂鬱驅車來到了樂遊原,外出眺望風景。文人墨客無論是否得志,因其善感多思,每次登高都會有各種情思湧上心頭。陳子昂登幽州臺,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應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第二句詩長久以來是這樣翻譯的:「夕陽無限的美好啊!但是已經快要落下了。」因為此時李商隱處於晚唐時期,但凡在王朝之前加上一個「晚」字,那麼此時無論曾經多麼的強大,這時的它必定是窮途末路的。晚唐,總有一種極致奢華過後的頹廢感,故而此詩理解為李商隱對唐帝國的感嘆。
第二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學術界還有另一種解讀,並且近年來肯定它的聲音越來越多。爭議的焦點在「只是」二字,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晚唐時期,「只是」有「因為」的意思。那麼這句的翻譯應為「夕陽無限的美好啊!因為已經接近了黃昏才能看到啊!」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