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活條件所限,古代人的平均年齡非常低。在唐詩宋詞之中,有很多作品描寫了老人的容顏,雖然在不同的意境之中有著不同的描述,但是也可見古代老人之一斑。
唐代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國破家亡中,在烽火連天的戰亂中,1位老人盼著孩子的家書,稀疏的白髮已經不能插上髮簪。可見,這位老人的心情,已經荒蕪到了極點。
杜甫的詩總是讓人讀起來就感到沉重,連一首描寫春天的詩,在蓬勃的生機後面,竟然都會讓老人的愁緒盡情展現。憂國憂民就是杜甫的標籤,而憂國憂民的老人,只好白首不勝簪了。
宋代蘇軾《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裡珠簾半上鉤。
人老了,還把鮮花戴在頭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兒應該為自己在我頭上而害羞。賞花醉歸引得路人鬨笑,十裡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
老年時候的蘇軾,或許已經看透了人世間的繁華和滄桑,總有些遊戲風塵、調侃幽默的作品,這一首以老年婦人為主人公的詩,讓人一看就覺得趣味橫生。
唐代白居易《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是白居易送給劉禹錫的一首詩,用來交流晚年的生活。詩中全是一些消極的情緒,可見白居易和劉禹錫這一對年齡相仿、同病相憐的詩人兼好友,晚年生活並不如意。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且寫了這首《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一首詩回贈白居易。
唐代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還是比較樂觀,勸告白居易: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結語: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老年人如果擺正心態,放鬆心情,也能為自己找到一種不錯的生活狀態。但是,描寫老年人的古詩,確實有很多悽涼和愁緒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