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忘初心 | 在他心裡有座木作的城

2021-02-07 木忘初心上海魯班學堂

【木忘初心】上海魯班學堂  與心交流的木工教室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座城,

關於人,

關於事,

執著於此,

便是一生。

 


「魯班學堂」創始人黃俊傑先生心中的城,從公東高工築基,以木為材,以「善工、頂新、傳承、匠德」為向,以傳統師徒制木作教習方式為模,從1973年開始著手,於今,已逾44年。從承教於師到桃李天下,他還是如初般,沉醉於一事。


 

興趣為師,勤奮修行。黃俊傑老師自幼即因手巧而聞名於鄉裡,又以製作玩具與觀賞美術工藝為樂,並以第一志願就讀於臺東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



公東高工於他,是教會他木藝與工德、生活與做人的地方。學成後黃俊傑老師留校擔任導工。退伍後得母校黃清泰校長之提拔而返校服務,有幸與創校神父錫質平先生共事。錫神父的勤儉、對臺灣的熱愛以及獻身教育的精神使其深受所感,暗自敬佩,之後更是立志投入技職教育,將公東精神與傳統木藝傳承下去。



76年,黃俊傑老師秉承公東校訓「認真負責」精神入產業界,並於79年再度返校任教,重整公東木工科在全國及國際技能競賽上之雄風。期間因經費不足,他更是到農委會努力爭取「休閒家具研發案」,利用結餘經費培育選手。而由此培訓出了為臺灣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奪得數面木工職類獎牌的幾位國手也使他倍感欣慰。


82年,黃俊傑老師任職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臺南區職業訓練中心,擔任家具木工班-助理職訓練師一職,承蒙鈞長之厚愛而提升為副訓練師。這些經歷都為今後的職業技能教育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



為使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並進,黃俊傑老師於83年考入國立嘉義農專-林產工業科進修,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嘉農。之後考入國立嘉義大學林業研究所繼續深造,其間兩度榮獲傑出研究將之殊榮。更因機緣巧會有幸拜於傳統建築彩繪薪傳藝師李漢卿先生門下,將臺灣獨有的人文風韻注入家具之中,獨成一格,引臺灣之家具入國際之潮流。


  

經過數十年的木藝積累與沉澱,他發現若想傳百世之木,榫卯才為正道,以木本身之肌理代螺絲釘之外物,無論從傳承或是可持續的角度都是最佳。於是,他從四十多種基本榫接中,淬鍊出上百種榫接技巧。更一手創辦「木之華工坊」,締造現代木工工藝界奇蹟。




黃俊傑老師走過的這些年一直都注重不斷地自我進修。於今已多次受邀作品參展,榮獲多次作品獎及優良教師獎,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專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他培育出多位國際青年技能競賽金牌選手及無數專業技術人才,為臺灣「世界家具王國」美譽後的重要推手。其非凡的成就使北京林業大學校長不禁由衷讚嘆:「中華傳統工藝傳承在臺灣!」



取得進步的同時,黃俊傑老師時刻也不忘錫神父所倡導的公東精神。在現今技職教育式微,木工技能逐漸被忽視消失之際,最不容忽視的便是木工傳承的教育理念問題。


 

在黃俊傑老師看來,木藝不在多而在精,「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彎的要順」,工藝便要追求一絲不苟,並始終保持一顆純真與熱愛的心。再者,傳統的木藝教習要有系統的教學方式,有源可溯,方為正統。


 

為此,黃俊傑老師與永興家具集團老葉總裁共同創立了「魯班學堂」,將公東高工「奉獻、專業、工藝」精神引入,不僅是木藝的傳承,更是師徒文化的傳承。



 而如今,大陸地區木工技術人才的老化與缺失,使黃俊傑老師作為木藝傳承中的一員感到了責任之所在。當得知昔日他在公東高工的得意門徒黃上智老師在上海的時候,他欣然找到黃上智老師談論來大陸辦學的相關問題。



講起往日的公東高工與為之奮鬥的歲月,兩人有笑有淚。而這時黃上智老師的設計公司已入正軌,任誰都難以放棄,但黃上智老師幾經思考後,明白恩師用意,也真誠的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用公東高工之學風去改變大陸的技術教育之現狀。而後,便有了今天的「上海魯班學堂」。


 

黃俊傑老師雖身在臺灣,但對上海魯班學堂動態卻是時時關注。他常說:「儘管我們教學的挑戰很大,但傳統工匠精神必須繼續延續下去!如果我們跟其他人一樣以速成與迎合方式去做教育,不僅是砸了自己的尊嚴,也違背了一生教好木工教育的初衷!」



從去年初夏到今年的六月,上海魯班學堂已走過一年光陰,與我們而言是一段收穫也是一次啟程。為此,黃俊傑老師特來上海魯班學堂為大家作一次木作講座,講講木工三兩事,談談木作教育,聊聊做木工的這些年。



聽黃俊傑老師講木作一定是種享受。他懂木頭,懂木作中的困惑,也懂得木作中的拙趣,所以實為難得。若為同道之友,上海魯班學堂望於6月3日能與您相遇,如親如故。



【黃俊傑老師部分獲獎經歷

 

1990年,臺灣公東高工擔任科主任一職。

1993年,任職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臺南區職業訓練中心,家具木工班訓練師。

1997年,與臺灣國寶級傳統建築彩繪薪傳藝師李漢卿先生學習彩繪技藝。

2000年,臺灣工藝研究所小木器設計競賽最優等獎。

2001年,進入國立嘉義大學林業研究所繼續深造。

2001年,獲第9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文建會主委特獎。

2002年,以「富貴如意」作品獲國家工藝類優選獎。

2002年,獲選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十大技術楷模。

2003年,以「光芒四射」作品,獲行政院農委會臺灣疏伐木利用工藝設計競賽第一名與   第57屆全省美展工藝類之優等獎等殊榮。

2004年,榮獲行政院中華民國第八屆技術楷模之殊榮。

2006年,大葉大學副教授任聘教職。

2007年,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指導學生榮獲工藝類銀獎及廠商特別獎。

2008年,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指導學生榮獲工藝類金獎。

2008年,出版「家具文化資源調查與榫接工法」一書。

2009年,任教於臺灣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

2009年,中國木文化研討會暨雲南木文化展示會。

2010年,梅門臺北賞廳(「蘊涵」黃俊傑木工藝術展-Implied Delicacy。

2011年,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指導學生榮獲工藝類金獎。

2012年,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指導學生曾榮獲產品設計類佳作。

2013年,臺灣‧臺南 總爺國際木質創作展。         

2014年,臺灣.臺南   總爺工藝用意-黃俊傑木藝個展                                 

2015年,1、指導學生參加臺灣新一代設計競賽榮獲大師指定奬及優良設計獎。

              2、指導學生參加臺灣林產科學論文發表會榮獲第一及第三名。

              3、2015臺灣國家工藝競賽評審。

              4、臺北大湖125藝術中心-黃俊傑教及屏東科技大學木藝師生聯展。

              5、黃俊傑-木之華木器個展-蘊涵

              6、黃俊傑木器個展-臺灣木集.細水長流

              7、黃俊傑木器個展及聯展等20餘場。

2014年,2015年,2016年,臺灣國家工藝競賽決選評委

2016年,獲選臺中市魯班公首屆十大工藝大師榮譽

2017年   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專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更多課程請關注

本課程與教材由上海昕洋設計公司獨家提供,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加【成人木工專業初級班第三期】

相關焦點

  • 【木忘初心】--木工的加法與減法
    【木忘初心】上海魯班學堂——與心交流的木工教室Simple Life Simple
  • 夢天木作攜手國潮IP 鐫刻家居木作美學新範本
    發布會上,餘靜淵表示:「紫禁城是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的結晶,這座經歷明清兩代皇朝的宮殿,他的建築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響聲,其建築的巧妙結構與內在的美學造詣深深吸引著我們,正是源於這種內心深處的共鳴,將故宮宮廷文化與夢天兩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夢享國潮天作之和由此而生。」
  • 木作課程—手工木匙班(第一期) 五月·木作 WUYUE WoodWork
  • 10年不忘初心!三草兩木堅持自然科學,抗藍光養膚粉底液圈粉無數
    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女性從以前的隨便或者不用化妝品變為了現在的對化妝品有自己的需求,價格反而不再那麼重要,人們反而更注重其質量和與自己皮膚的適配度,這也就讓三草兩木彩妝這類品牌靠實力脫穎而出。
  • 木作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手工製作有許多的形式如:木作、摺紙,陶瓷等等木作在家庭教育種很重要的,大概有這麼幾點: 1.木作有親切感 家具,機械,農具,人對木作木材是有親近感的。 木材可以加工製作建築,家具,機械,農具,玩具,工藝品,飾品等等,實用性就很高,木作加工不光是一個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和鍛鍊提高,還是是一個生存技能,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應用。
  • 微信情侶個性網名 山有木兮木有枝
    1、【如若不堅強  |  軟弱給誰看】  2、【君為紅顏醉|紅顏為君殤】  3、【高調唱情歌 | 低調說分手】  4、【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傷錢】  5、【moonlight♂浪漫|moonlight♀溫柔】  6、【 作壁上觀  |   隔岸觀火】  7、【非主流個性暱稱_艾璐  |  沫燃
  • 你喜歡他,他卻不知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面對愛情男生往往比女生更加主動女生遇到自己喜歡的男生,更多時候是埋在心裡這也就是暗戀,我相信很多女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古代的女子也不例外,那時女子表白更加比現在難多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枝丫,心裡喜歡你啊你卻不知道。在自然界中,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這誰都知道;在現實中,女子有心心中所想,誰又知道呢?自然界中一層一層的關係很容易知道,可人心中所想卻很難明白。
  • 木玩之城的幼教童話
    林永紅 攝木玩之城,牽手幼教孩子眼中的火神山醫院是啥模樣?幼兒園延期開學期間,浙江省雲和縣盼盼幼兒園大(1)班王書航,在家裡用300多塊木片搭出一個火神山醫院模型。在手機鏡頭前,他扮演一位導醫員,介紹病人該如何到8個醫療區塊進行檢測和就診。這段視頻,發布在該園的公眾號裡。
  • 【人與植物】尋木館手工木作,讓每一段木頭都有生活的溫度
    【人與植物】尋木館手工木作,讓每一段木頭都有生活的溫度 也喜歡木作的器物, 感覺用另一種方式在生長, 尋木館用原始的記憶, 塑造著森林給予的禮物。
  • 木,生活之本
    有了木頭,人們才可以「構木為巢」,搭建棲居之所,才學會了「鑽木取火」,拉開了文明的序幕。木作的世界,是由長時間的實踐和對木頭性質的透徹認識支撐起來的,充滿了富有智慧的木頭的組織形態和結構方式。木作,是將自然之力和匠心玄想結合得最為高妙而不著痕跡的人類創造活動。一件木作,就仿佛是自然造化藉助匠人雙手,所成就的最和諧、美妙的存在之物。
  • 金絲楠木,稀有之木、大美之木、君子之木、帝王之木、不朽之木
    金絲縷縷細膩蘊藉,紋理層次分明,絢麗燦爛,視覺立體感十足,似行雲流水,似峰巒疊嶂,似急風驟雨……光怪陸離,氣象萬千,更有步移景換(金絲楠木可多角度反射光線,視角不同,金絲楠木所呈現的紋理也不一樣)之美,令人稱奇叫絕。
  • 木吉他公益計劃落地花鼓之鄉,音樂人丁於擔任家鄉鳳陽城市代言人
    近日,「銀河系音雄聯盟」木吉他愛心計劃公益活動鳳陽行啟動儀式在安徽鳳陽舉行。音樂人丁於首次將他創立的這一公益品牌帶到家鄉鳳陽,幫助當地留守兒童和貧困學子圓夢音樂之路。同時活動上正式官宣,丁於擔任鳳陽城市形象代言人,由他創作和演唱的《中國花鼓鳳陽》成為花鼓之鄉的城市形象代言歌。
  • 無木生財 莆田打造中國木業之城
    「少木」卻要靠樹發財,這並不是神話。如今,這一幕現實版神話正在福建省菁田市上演。土地面積586.8萬畝,有林地面積328.97萬畝,菁田市這座森林資源並不豐富的東南沿海城市,有著一本與眾不同的發財經。
  • 深圳龍崗區大田木作博物館遊玩指引
    深圳龍崗區大田木作博物館遊玩指引地址:寶龍街道龍東社區源盛路6號大田匠作文化村內門票:免費,需要預約(預約入口見文末提示大田木作博物館作為文化村的核心,將創新國內非國有博物館的經營模式,傳承木作歷史、傳習木作工藝、傳導匠人匠心,建設成木作愛好者品鑑中國傳統木作的人文空間,以及青少年體驗手工木作的教育基地。
  • 只需1元拿走木德木作**399的DIY小書櫃,手慢無!
    很多小夥伴沒得到獎品我們深表遺憾,但是木德木作的活動不僅僅這一次的哦,持續關注的小夥伴就知道木德木作的原則是: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打腫臉送大禮!  不知道每次參與活動的小夥伴有沒有好好看活動詳情?想拿獎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快、準、狠!
  • 擁抱2020,激揚新時代——印江縣木黃學點舉辦元旦聯歡晚會
    為了迎接2020年的到來,豐富木黃學點教職工的校園文化生活,增強全體教職工的凝聚力。12月27日,印江縣木黃民族小學組織木黃學點全體教職工舉辦以「擁抱2020,激揚新時代」為主題的元旦聯歡晚會。整場晚會以「快樂」為主線,以放鬆心情為目標,創建和諧、融洽的同事關係,形成健康和諧的校園氛圍,助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晚會伊始,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王儒勇為晚會致辭。
  • 木繡球太美了!這種花神似繡球卻並非繡球
    看淡了綠葉,不解風情的歐洲木繡球偏要開出不一樣的花,不為爭春,只為初心。「玫瑰」初開時花色如翡翠綠,是葉的本色,它屬於大自然。「就算我變成了花也不會忘記,我曾是一片綠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範本。雖帶著「繡球」兩字,但它本身完全不是繡球類植物,我們平時養的大花繡球是虎耳草科繡球屬,而木繡球「玫瑰」是屬於忍冬科莢蒾屬。成熟株高能達5-6米,花期長達幾個月,非普通繡球能企及。對歐洲木繡球『玫瑰』而言,花為葉,葉亦為花。秋風蕭瑟,枝頭的綠葉卻遲遲不肯離去。
  • 獨體字「木」、「目」、「心」-中新網
    獨體字「木」、「目」、「心」 2012年12月03日 16: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上節課的思考題是:把「木」
  • 清河區前楊木林子村壯大集體經濟富民強村
    「我建大棚,國家有好政策,給我補貼,建完棚之後,我陸續種了洋菇娘和草莓,這幾年草莓經濟效益還不錯,給我們農民帶來了實惠。」清河區楊木林子鎮前楊木林子村張志斌說,現在他每年純收入達到四五十萬元,遠超過了他的預期。張志斌前幾年在外跑車,積攢了一些錢。
  • 微遊上海|藏在奉賢的木作博物館,緣何登上谷歌藝術典藏?
    奉賢土生土長的70後王先生是「愛木」之人,平日一直喜歡收集老家具,研究木藝品和手工藝,多年的積累使他萌生一念,不如想個法子讓更多當代人走近這項傳統古老的技藝及其背後蘊藏的文明智慧。他覺得最好要成立一個專業的博物館。從2012年開始,他花了3年時間尋訪全國各地,搜羅了近3000件與木作相關的實物及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