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一死,周勃、陳平等功臣便火速誅滅呂氏一族,又推選劉邦的四子代王劉恆繼位,劉恆卻三番五次的辭讓,最終成為開創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在我看來,精明過人的劉恆,當初多次表示不當皇帝有以下四點重要目的:
1、是想試探皇親國戚、軍功大臣們的反應,如果有人說他不行,劉恆就記在心裡了,有就俗話叫「秋後算帳」!同時,再看看有沒有潛在的競爭者。如果有哪位皇親國戚想競爭,趁著劉恆不想幹,他想幹!劉恆更記在心裡了。
2、劉恆心裡明白,「說十句我會給你,不如說一句,你拿著!」辭讓的次數多,說明我劉恆可不爭著搶著要當皇帝,是你們非得推選我上臺繼位的,我讓了那麼多次,你們還義無反顧的支持我,那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同時,也給自己留個後路,萬一,我這個皇帝當的不合格,你們可別怪我。我這個皇帝當上了,你們想再隨便換人,可是實力打你們自己的臉。
3、告訴大家我劉恆當這個皇帝,一不靠武力、二不靠關係,連決定皇帝人選的大權都在你們手裡,我靠的是個人的品德、威望、能力還有大家的擁護,既然大家堅持讓我當,那就表示大家對我服氣,我當了皇帝,成為國家的最高管理者,以後我說了算!
4、最重要的客觀原因是當時還有皇帝在位,「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呂后死前扶植的後少帝才幾歲,而且還活著呢。你們讓我劉恆繼位,那位小侄子誰幫忙給收拾一下啊?
劉恆從代王的位子上接任皇帝,沒有走封建帝制慣有的「父死子繼」的老路,他被推選出來幸運的成為皇帝。他繼位前辭讓的做法對後世影響極大!
後來沒按正常套路即位稱帝的人,都跟著漢文帝學習辭讓。其中,最出名的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的意思也是,「我可不想當皇帝,是你們發動兵變,拿刀劍威脅,我是萬不得已才幹的!」,老趙這水平比劉恆又提高了不少啊!
(感謝大家對行俠夢的支持,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能給予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