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05~2009年聯合國社會開發研究所(U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社會性別與開發」部門組織實施了名為「看護的政治社會經濟」研究課題。該課題組基於福利多元主義思想,將「看護」(care)勞動議題引入福利研究,根據看護勞動的提供者包括家庭/親屬、市場、國家、非營利部門/社區四個部門的基本原則,課題組提出了新的福利四角,並將其命名為「看護四邊形」(care diamond)。本文將其作為新的福利政策原則,闡述了該原則的來龍去脈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並介紹了國內外運用新基本原則所作福利研究的最新進展。
關 鍵 詞: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多元主義/看護四邊形
作者簡介:周維宏,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089
根據社會學90年代以來的最新社會發展理論,歐美各國大致在1970年前後進入了第二現代社會①。第二現代社會在人口學上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65歲以上人口佔社會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4%,婦女總和生育率低於2)。除了醫療保障和貧困救濟,如何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逐漸成了世界各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基本內容。發展進程不一的各國曾經在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過程中先後制定了從家庭主義到社會主義等不同的社會福利政策原則,那麼最新的福利政策原則是什麼?有沒有一種世界通用的基本原則?進入21世紀以後,聯合國機構提出了一種「看護四邊形理論」(有時也簡稱叫看護「鑽石理論」,英文為care diamond),開始成為世界各國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基本依據,相關的實證研究也在世界各國展開。筆者認為,這一新的理論具有社會福利政策基本原則的科學性和普世性,本文將結合國內外學術界的最新動態,就該理論的形成和研究課題現狀作一闡述。
一,「看護四邊形理論」的形成
從歷史來看,「看護四邊形理論」其實是多元主義福利理論的一種最新表述。
在近代以前,人類基本以家庭和家族為核心,承擔養老和育兒等社會福利事業。可以說,家庭主義或家族主義是基本的社會福利原則。東亞國家甚至把家庭主義原則固化為「孝道」倫理,通過儒教儒學廣為傳播,使其延綿不絕。進入資本主義近代社會以後,由於西方社會工業化、個人主義的發展和貧富差距的擴大,開始出現國家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福利思想,②但是即便是近代以後,家庭或家族主義也仍是許多經濟發展落後國家的社會福利主要原則,尤其是有著濃厚儒教孝道思想的東亞國家,更是如此。我國在80年代至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法律,其基本的原理都是基於家庭主義的原則的。即便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在1968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在社會保障方面所奉行的也還是家庭主義,甚至於日本政府還把家庭主義式的福利制度標榜為東亞福利體系,並且一度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其原因主要在於東亞國家有共同的儒教思想基礎,對東亞各國的影響至深。最早在1993年,西方學者凱薩琳·瓊斯就提出了「儒教福利國家」的概念,認為在東亞,佔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發展與福利體制的意識形態,並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些國家福利制度的走向(Jones-Finer,1990:446-462)。瓊斯同時概括了東亞福利體制的特點:「沒有工人參與的保守合作主義,沒有教會的社會救助,沒有公平的社會團結,沒有自由的放任主義:所有的都可以歸納為一種『家庭經濟』福利國家——在一個自許的、儒家傳統的、擴展的家庭模式下運作。」(Jones-Finer,1993:198-217)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各國開始從家庭主義福利原則走向國家主義或社會主義福利原則。1942年,英國社會福利專家W.H.貝弗裡奇領導的社會保險和聯合事業部際委員會發表《社會保險和有關的福利問題》的報告,提出社會應保障人人享有免於貧困、疾病、愚昧、汙染和失業的自由權利,根據這一思想,英國工黨政府先後通過和實施了《家庭津貼法》(1945)、《社會保險法》(1946)、《國民健康服務法》(1946)、《國民救濟法》(1948)等社會福利法案,推行高增長、高消費、高福利政策,主張政府對全部社會福利負責。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西歐、北歐以及美洲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繼仿行。」福利國家」是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生活,通過稅收政策重新分配國民收入的一種社會福利政策。它把國家對部分人的社會責任變為全體人民的權利,把消極的救助變為積極的預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福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