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4-10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如何讓留學中介這一市場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具體辦法以及落實上,是該動些腦筋了。
照例是在瀏覽器頁面打下「taisha.org」,照例是頁面無法顯示。期望奇蹟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半個多月過去了,奇蹟終究沒有出現。看著自己早前截屏的「18年耕耘,40萬案例,假一罰萬」字樣,和「中國首家A股上市留學機構」的宣傳標語,申請去德國讀醫學博士的劉同學,還沒有回過神來。
「我的留學申請材料,本是遞給『太傻留學』的。委託合同也是和『太傻留學』籤的,錢也付了。但今年2月份,忽然發現,我根本沒辦法辦籤證,也沒法聯繫學校。」劉同學說,「原本認為是一時的問題,可突然媒體爆出『太傻留學』玩完了。我就去查,查下來,我的材料根本不是遞給太傻,也不是太傻留學品牌原本網頁上介紹的所有者——澄懷科技有限公司。」
原來,自以為委託太傻辦理留學中介的劉同學,其申請留學的材料經太傻之手,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傳遞給了一家叫做同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機構,幫他申請學校的『陳老師』,也是同呈的。劉同學得知這一情況,自感自己如同被倒賣的肉雞一般,而更悲催的是,因為倒賣者出了問題,肉雞成了炮灰。
像劉同學這樣因太傻留學出現問題,而暫時無法實現留學夢的人,組成了一個維權群,截至《新民周刊》記者發稿,起碼有120人自稱被太傻騙了。
「我的時間誰能挽回?我的錢不明不白就沒了?真不明白是它太傻還是我太傻!」有受騙者如此自嘲。
是非法集資還是留學中介
申請留學的人們在群裡探討維權,就像無頭蒼蠅一般。其中不少人,還像劉同學一樣,每天錄入太傻原本的網頁名稱,希望奇蹟出現。在維權群,甚至每天都有人問這樣的傻問題:「太傻最新的網頁連結是啥?」
對於太傻員工來說,早在今年2月下旬,就眼見著有人到公司搬電腦,這時候,他們已經知道——工資是別想領到了,公司也可能破產清算。太傻留學的總經理晏飛遲遲沒有音訊,已經證明這家公司名存實亡。
「人家連工資都發不出了,咱們還想討回交進去的款,想想確實異想天開了。」一位學生家長爆料稱,「因為早前太傻的推銷人員跟我說,要交十萬塊錢——如果考試成績達到要求,就返還七萬塊錢。如果考試沒有達到太傻承諾的分數線,則十萬塊錢全額退款。到了2018年9月底,公司和我籤了退款合同。合同約定,到2019年1月29日之前,太傻會把費用退給我。此前,他們一直讓我等,可到了1月底,我們再去聯繫太傻,發現原本和我們聯繫的那位老師已經找不到了。再過幾天,我到北京天辰大廈辦公點太傻公司,發現根本沒幾個人了,保安說,太傻公司在這裡的租賃期限到2月底,之後,會有新的公司來入駐。太傻員工說,他們自己工資都沒領到,建議我走法律程序。我就知道,壞嘍。」
這位學生家長不是初接觸社會的小白。她最初和太傻的推銷人員接觸時,對這一總額十萬元,考過後退七萬元的項目,頗有懷疑——這不是博傻嗎?憑什麼七萬塊錢要押在太傻呢?但最終,兩個原因促使她做出選擇這個項目的決定。「首先,太傻中介不是家新公司,公司自稱成立於2001年,那麼至今也有小20年光景了。雖然早期是個BBS,但逐漸做出了點名聲,總部在北京,在上海、廣州、南京、杭州等處都有連鎖。我想想,這麼大企業,有工商執照,又說是A股上市公司,又和老牌網站中華網籤署了戰略協議,這能騙到哪兒去?更何況他所服務的對象都是準備出國留學的,也算高智商人士。」這位家長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另一方面,我也橫向比較過。正常收費確實是三萬元左右。但萬一考不過,這三萬元就白白扔水裡了。而太傻的推銷員告訴我,先交十萬元,過考可以往回退七萬,不過考全額退,這對消費者是個保障,我又想想,有道理啊!」
更有甚者,太傻給到的宣傳冊宣稱,如果在太傻直接交費,根本不是三萬元,而是六萬元。當時,他比對「交十萬退三萬」和「一次性交六萬」兩種選擇,自然選擇了前者,於是立即給太傻打款十萬。「現在回頭想想,即使太傻沒有倒閉,這預交十萬元的情況,是不是屬於非法集資的一種啊?只怪自己被他們忽悠進來了!」這位家長說。
《新民周刊》記者注意到,儘管已經垮臺了,但太傻確實經營多年,其所謂的「全額退款」保障不像是一錘子騙款行為。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留學中介行業人士告訴記者,此類「不成功便全額退款」,是許多大小中介都喜歡推出的「中介產品」。「比如交十萬,不成功全額退,成功退三萬。你以為中介會竭盡全力去賺這三萬塊錢?根本不是!」該資深中介說,「問題是我的客戶又不是你一個人!我首先要做的是拼命打廣告、做宣介,讓更多孩子和家長知道我,信任我,交錢給我,把留學的事兒託付我!一旦我有了足夠多的客戶,我吃飽了撐的在每一個客戶申請上消耗時間精力和資源嗎?對不起,沒那事!」
根據他的經驗,國外高校錄取中國學生的事情,又不是中介可以左右的。比如學生的GPA(平均績點)、雅思或者託福成績、本科或者高中學校背景,甚至學校當年的錄取比例等等,都影響到人家是否招此生源就讀。從商業行為上分析,中介一定會選擇把更多精力放在希望更大的客戶身上,爭取賺到全款。而那些資質較差的客戶,中介不會去浪費時間的,甚至把材料往抽屜裡一扔,到時間退款就是了。畢竟,每一個客戶身上幾萬元錢押著,起碼小半年,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流動資金!
收錢以後中介會做什麼
劉同學此前交給太傻的款項近五萬元。「在太傻出事後,我發現,他們拿了這筆錢,卻根本沒辦事!而是把我的材料交到同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現在,我根本不知道找誰去!」
據太傻員工此前透露,劉同學申請德國醫學博士的項目,本是太傻和德國校方的第三方合作機構對接的。5萬元錢確實是太傻收的。但太傻和德國的第三方公司出現矛盾,這事就黃了。自稱由肉雞變成炮灰的劉同學,此前拿到過電子版的錄取通知書。但因為太傻出現危機,他拿不到德國方面導師的聯繫信息。
除了倒賣肉雞以外,收錢以後,留學中介會做些什麼呢?
一位2017年秋季讀研的陳同學告訴記者:「我當年也是走的太傻中介去申請研究生留學機會。但整個過程簡直不堪回首。」原來,陳同學在委託太傻以後,太傻的「老師」在把她的推薦信發到英國巴斯大學時,出現了失誤,把她的推薦信裡的教授郵箱寫錯了,具體情況是——把她本科教授的郵箱寫到別人的申請表,而在她的申請表裡的郵箱又是從別人的申請表裡複製粘貼來的。陳同學後來拿到了9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唯獨巴斯大學發給她的是拒絕信。「我認為就是太傻的失誤造成巴斯大學拒絕我。」因為留學成功,太傻必須退還一部分費用。可2017年時,太傻的規定是——2017年10月15日到12月31日,本人拿著護照到公司完成退款手續。「這擺明就是人為製造障礙啊。等於合同裡的陷阱。我那時候都開學了,怎麼從國外來公司完成退款手續?並且,他又不是說馬上退款立即生效。」陳同學說。
回顧整個留學申請期間的情況,最後陳同學得出結論——太傻給她換了三個「老師」,證明人員流動很大,而主要的申請工作都是她自己完成的。實際上,如果申請不到院校,太傻倒也不用背什麼責任,只需要履行退款手續。而後來她申請到的不是理想中的巴斯大學,卻因為確實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而不得不根據合同支付費用給太傻——這筆錢,太傻躺賺。至於退款,陳同學好歹父母在北京,幾經交涉,終於在2018年初退到了款。
探看如今的留學中介市場,會發現,中介行業亂象頻仍。包括知名中介在內的大大小小中介,或多或少存在員工跳槽頻繁的現象。所謂中介從業者,根本沒有太多的專業標杆可以衡量。與國外高校聯絡,文書通篇語法錯誤的有之,單詞拼寫錯誤的更不鮮見。對於學校推薦方面,則絕大多數中介只會向家長、學生吹噓學校的排名,而很少考慮學生本科階段的專業,或是高中時期的興趣點。
對於中介行業從業者來說,套路是這樣的——在入職以後,根據公司的產品品類,比如白金飛躍計劃A、B、C云云,索引幾個看上去還不錯的國外高校,然後,就把碰運氣的活兒交給學生本人了。更有甚者,包括太傻在內,工商註冊上顯示的——澄懷科技有限公司,只是諮詢公司,而非留學中介公司。
爆倉的原因是什麼
原本,類似太傻這樣的諮詢公司做留學中介生意,掛羊頭賣狗肉也好,躺賺也罷,總體來說,倒也平穩運行多年。然而,自打2017年1月國務院取消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行政許可以後,冒出來不少從事留學中介的機構。許多人認為,留學中介服務行業的門檻降低了,包括原本似乎偷偷摸摸「無證經營」的中小型從業者,也大大咧咧入市,做廣告的做廣告,巡迴推介的巡迴推介,加劇了行業競爭。
太傻等大機構的「蛋糕」被搶奪爭食了。外加川普上任美國總統後,收緊了移民政策,總體上說,留學資質沒有早前那麼寬鬆了。
有公開信息披露,太傻留學因廣告投放而產生大額預付款,2018年未能回款,導致公司現金流緊張。
那麼,國家取消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行政許可,是否是太傻倒下的最後一推呢?顯然不是。
首先,在取消審批後,國務院強調,教育部要會同工商總局研究制定相關合同示範文本,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的規範、指導和服務。國務院還強調,要發揮行業組織的行業自律和行業規範作用,教育、工商等部門要在相應職責範圍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但確實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民周刊》記者注意到,在取消審批以後,有一個留學中介機構「必備的資金」的規定,是有變化的。在教育部1999 年發布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中寫道,申辦中介服務業務的機構應當具備 4 大條件,除了「有法人資格的教育機構或教育服務性機構」「有熟悉我國和相關國家自費留學政策並從事過教育服務性業務的工作人員」「與國外教育機構已建立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以外,第四個條件是——有必備的資金,能在學生經濟利益受損時保障其合法權益,按協議予以賠償。
而此後頒布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中,對「有必備的資金」,做了具體規定——其數額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在審批權下放至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後,這一金額還根據不同地域作了不同規定,有的省市將此數額規定在100萬元。然而,隨著國家取消審批以後,各地逐步啟動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備用金的清退程序。這造成了一些留學中介機構的盲目擴張。在擴張以後,一旦出現疏漏導致資金鍊斷裂,就會出現太傻留學這樣拆東牆補西牆都無法維持,最終崩盤的局面。未來,在此領域,該如何補強,有關部門該想出辦法了。
目前看,留學市場是片藍海——2017年,全球留學生人數達到了452萬,其中,中國人首破60萬大關,達到60.84萬,佔比13.4%。而這60多萬中,按中介一次花費平均3萬元計算,全年出國留學中介花費達180多億元。如何讓這一市場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具體辦法以及落實上,是該動些腦筋了。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