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現在我們家裡自己養了近30隻羊,合作社還有20隻,現在生活好得很,都是因為黨的好政策!」在甘肅省慶城縣蔡口集鄉周家塬村,79歲的老黨員周志南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脫貧經歷。
周志南所在的甘肅省慶城縣是六盤山區集中連片貧困縣,同時也是原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紅色革命老區。由於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中部地帶,全縣大多數地貌支離破碎,川、臺狹小,山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呈殘塬溝壑與丘陵溝壑地貌類型,自然條件十分艱苦。
79歲老黨員周志南接受記者採訪 康彥龍/攝
相關報導顯示,在2014年以前,慶城縣有5.31萬貧困人口,每5個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貧困發生率高達22.16%。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成為全面小康的短板。作為村裡的老黨員,早在1971年,周志南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組織的一員。因家中人口多、產業單一、收入低等因素,周志南家在2013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三類「低保」。
記者在當地政府為其制定的「一戶一策」精準脫貧幫扶方案中了解到,周志南家裡有耕地19畝,2017年全家淨收入2135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58.5元。其子周某由於患病至肢體殘疾4級,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只能從事簡單的家務勞動和養殖。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當地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幫扶措施,成效顯著,全家已於去年脫貧。
周家塬村湖羊養殖基地 康彥龍/攝
在周志南家庭主要增收措施中,產業發展是其增收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3月,其參加當地「331+」 湖羊養殖產業,預計年底分紅達到12000元;養羊存欄23隻,預計年底生產羊羔15隻,出欄13隻,淨收入可達2925元;種植的2畝黃花菜每畝計劃收入500元,除去成本可達920元;孫女務工收入可達21600元。同時新建磚混房屋3間、磚箍窯3孔,總共面積達125平米,基本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相關要求。
周志南家發展「331+」湖羊養殖產業是當地推動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蔡集口鄉黨委書記李霞告訴記者,近年來,慶城縣以湖羊養殖為切入點,引進了中盛羊業公司,創新出「331+」肉羊產業扶貧新模式。據了解,該模式中第一個「3」就是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三方合作,以中盛公司、養殖合作社、貧困村戶三方聯合為基礎,開展湖羊託管繁育養殖;第二個「3」就是群眾以土地入股變資產、貸款購羊入股變股金、參與合作社分紅變股東實現「三變」;「1」就是由合作社全程託管,統一飼養管理;「+」就是村集體或農戶入股合作社分紅,發展集體經濟,加快脫貧步伐。
蔡口集鄉黨委書記李霞向記者介紹飼草產業 康彥龍/攝
「養羊首先要勤,還要細心,在草料配備方面也要很用心。」老黨員周志南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養羊心得。在周老看來,養羊是一個很不錯的增收渠道,他很早之前就在養羊,只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如今,除了在自家飼養外,還在村裡的合作社入股,每年可以收到一筆分紅,同時養羊可以賣羊絨,其去年生產的羊絨賣到了160元每斤的高價。
「當初為了追求進步我入了黨,如今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