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進土的臍帶,回不去的故鄉

2020-12-19 經濟觀察網

張偉劼

2011年5月3日,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發生煤礦爆炸事故,4名礦工當場死亡,另外10人被困井下。

也許在經驗豐富的媒體人眼裡,這樣的消息沒什麼新聞價值。與我國頻發的礦難相比,這樣的傷亡數字實在不算什麼。災難可能導致的煤礦價格波動,才是精英們關注的重點所在。

我在當月6日的墨西哥《真理報》上的某個角落讀到一篇簡短的相關報導。雷奧瓦爾多·桑切斯是遇難礦工之一。這個年輕人第一天當礦工就死在了井下,拋下22歲的妻子和三個幼子。他們住在一個距礦井30公裡的小鎮上。小鎮上的房子大多是用金屬板作屋頂,街道全是土路,只有兩家雜貨店。事發當天,雷奧瓦爾多登上開往礦區的破皮卡時,他的妻子還勸他不要去,他只是說,沒錢了,怎麼也得去啊。妻子只好祝福他,他吻了她一下,回頭上了車,便再也沒回來。

假使沒有2008年的金融危機,那麼雷奧瓦爾多多半會和千千萬萬的其他墨西哥貧民一樣,經過九死一生的冒險偷越邊境,去美國謀生。沒有人逼他們偷渡,沒有人逼他們下礦井,而他們唯一的渴求就是生存,就是離開貧瘠的故鄉找份活幹,養活自己和家人。    墨西哥城城南米蓋朗赫爾·德·克維多大街上的經濟文化基金書店,曾一度是我最愛逛的書店之一。書店鬧中取靜,裝潢優雅,選書精緻,售賣的咖啡也很好喝。從書店出來時,總能看到門口有膚色黝黑的印第安人靜坐在那裡練攤,賣他們永遠也賣不完的草娃娃和石頭項鍊。書店裡有他們祖先的精神遺產,儘管數量不多,大多是殖民地時期的西班牙傳教士以西班牙語為載體搶救下來的,如今成了出版社明碼標價的專利,而他們,這些古老文明的子孫,只配在書店門口兜售廉價手制工藝品。用「文明」的標準來衡量,他們大多是文盲,因為他們不會讀寫西班牙文。是出于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身份,還是因為智商偏低學不會歐洲語言?事實上,在他們的故鄉,那些遠離「文明」的村落,他們的基礎教育都難以得到保證。

若不是一位人類學家的介紹,我還真不知道,在今天墨西哥主流文學的外圍,活躍著一批用土語創作的印第安詩人。

我與歷史學教授卡洛斯·馬裡查聊天時偶然得知,他是西班牙大詩人佩德羅·薩裡納斯的外孫。在他家作客時,他鄭重籤名贈給我一冊他外公的詩集,我高興得都不會用西班牙語致謝了。隨後,他的搞人類學的阿根廷太太又拿了本詩集給我:「你讀一讀,看看怎麼樣。這本書你要還我的。」

詩集名為《鄉愁不似河水流逝》,用薩波特卡語和西班牙語雙語印刷,作者伊瑪·皮內達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印第安女詩人。像這樣的作品,斷是不會在大書店裡找到的。人類學家告訴我說,她在三八婦女節辦過一次誦詩會,請來的詩人都是印第安婦女,借了墨西哥學院的場地。結果那些搞語言搞文學的學者,一個都沒來。

回去後,我打開這本詩集。然後就被吸住了。這些西班牙語詩句像是從泥土裡飛出來的。要是用我一無所知的薩波特卡語來讀,說不定更有味道。我已經厭倦了當代詩人的裝瘋賣傻,卻被這些詩句打動了。薩裡納斯詩集便被我暫擱到一邊。

頭一首詩題為《行李》。

備好你的行李/撇下一切有重量的東西/……/上路時,你要像一根羽毛那樣輕/才能跳,才能飛。/……/不要忘了帶上/虎的智慧/來面對險途/和鷹的智慧/讓任何一隻手都不能阻擋你。

你要回來,回到保存你臍帶的地方。」

墨西哥南方的一些原住民至今還保留著一個美麗的風俗:每有嬰兒降生,臍帶給剪下後,要埋到家門口一棵大樹下的泥土裡,這樣待到他/她長大成人後,就不會惶惶然四處找尋不知方向了,因為他/她的根已經埋在了家鄉的土裡,他/她不致漂泊無所終。

男人要上路,女人千叮嚀萬囑咐。這第一首詩顯然是女人對男人說的話。第二首則是男人對女人訴愁苦。接下來的一首首詩,都是她和他的聲音交替出現。

他無疑是要一路向北,穿越邊境線,去美國尋找機會。這是唯一的路。他為什麼要走?還有他們?還有她們?因為老家呆不下去了。詩集中有一首詩題為《兩條路》:

……/我留,我走/這兩條路都通向痛苦/可同樣讓我們痛苦的/是飢餓/是疾病/貧窮的黑夜/更苦不堪言。

罪惡的經濟秩序以「自由」為名實施掠奪,不平等以「私有化」的委婉說辭製造越來越多的一無所有者:他們的田地被搶走了,他們的森林被砍光了,他們的河流、池塘乃至淋在身上的雨水都被「私有化」了。這樣的現象在拉美國家一幕幕上演,阿根廷作家埃內斯託·薩瓦託曾就此給出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好比在一個只有餓狼和羊羔的世界上,有一天忽然有人對我們說:「大家都自由了,狼儘管放開胃口吃羊吧!」墨西哥數十年的「現代化」進程造出了卡洛斯·斯利姆這樣的超級富豪,也製造出墨西哥貧民成批偷渡美國的奇觀。儘管前路充滿危險,沙漠、乾渴、黑幫、美國警察……他們還是上路。

詩集中有一首詩就題為《路》:

……/回頭看看你的村莊/你的親人生活的地方/看清楚你的腳印/這樣才能/記住回來的路。

大概舉凡農耕文明都有一種循環哲學觀,認為一切都是輪迴。時間並非線性發展,而是循環往復的。出去了,總有一天要還家的。女人送夫出門,確信他會歸來。可事實上有多少人回來了呢?

一個月前我離開墨西哥的時候,墨西哥外交部大門前的那一千尊泥雕還在。

這是出生於印第安原住民家庭的藝術家阿萊杭德羅·聖地牙哥「2501個移民」北美巡迴藝術展的第一站。幾年前,聖地牙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瓦哈卡州,發現市鎮村落比以往更為破敗,更為蕭條,年輕人都已外出打工,也許再也不回來了。好些地方都為死寂籠罩,就像胡安·魯爾福筆下的那個荒涼的盧維納。在一個小城市的市長辦公室裡,他看到一份檔案:這兩年外出的年輕人,登記在冊的有2501個。

2501,記載下來的只是數字,他們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哭著笑著還是面無表情地離開的?他們有沒有許諾過有一天終會回來?……數字之外,一切都是浮雲,他們終將湮沒在時間的長河裡。聖地牙哥想把他們記錄下來。於是他憑藉想像,用泥土捏了一千個小人,代表這些出走的人。人來自泥土,臍帶也埋在土裡,人也會歸於泥土。這一千個土人,一千個泥人,背著行囊,表情漫漶,默默地矗立在外交部門口,讓全世界看見。這千人大軍閉口不語,或是大音希聲?「沉默的印第安人」不過是殖民者編造出來的一個原型。印第安人也是有自己的聲音的。這些出走的人,會和我們一樣在遠離故鄉時懷上愁緒。那些留守在家的女子,也和望夫成石的中國古代女子一樣閨怨深深。人類的感情是共通的。

女人在詩中唱道:

鄉愁不似河水流逝/它會變成一片汪洋/把我們捲入其中。

故鄉時時在召喚他,他終究不能割斷與故土、與娘胎的聯繫,他的臍帶已經埋在了故鄉的土裡。在美國的墨西哥人往往會結成一個社區,繼續生活在同胞組成的世界裡。然而在一個長期把他們當下等人的國家,在另一種文化的持續侵襲下,他們也會產生身份焦慮。

……/我的孩子將不能聽到/從父親口中生出的故事/我感到自己成了另一個/在這樣的恥辱面前/我的童年歲月保持沉默/……/我們已經忘卻了/賦予我們根基的名字/這隻我曾盡力要抹去的影子/現在,我們是誰?/我們這些/曾幾何時想和另一群人一樣的人?

他們無法融入另一種社會,又羞於承認自己的根,便成了無所適從的人。滯留異鄉,會長期受鄉愁和身份焦慮的困擾,回到故鄉,則會重新陷入赤貧無望的境地。留還是歸,又成了兩難選擇,「這兩條路都通向痛苦」。然而更痛苦的是失去自己。最初困惑他的「往哪裡去?」的問題,成了「我在哪裡?」「我是誰?」。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他們本就是邊緣人,沒有分量的人,主流價值無視的人。男人在詩中發問:「我的黝黑皮膚難道是透明的?」他們默默地勞作,默默地死去,仿佛從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當他們不知道甚至無所謂自己是誰時,他們更失去了生命之重,於是就像空氣一樣飄浮在繁華都市,沒有重量,沒有顏色。

我不懷疑這個世界有一個更繁榮昌盛的未來。歷史車輪輾過的地方,細微的個體生命是不足惜的。經濟學家總是說,發展嘛,是有代價的,總歸要有人做出犧牲的。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終將是權貴或大師,廉價的勞動力、在邊緣發出聲音的藝術家多會沒入時間的長河不見蹤影。幸而得到一些並非刻意尋覓的機會,我才聽到一點「沉默的印第安人」的聲音。在這個星球的很多地方,都有這些沉沒的聲音。這些聲音會匯聚成一股洪流,逼迫歷史改變走向嗎?或者,讓我們的假想更謙和一點:能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所有人的想法、所有人的愁緒、所有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嗎?

(本文作者現任教於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特諾奇蒂特蘭系墨西哥城的古稱)

相關焦點

  • 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從前
    故鄉,別了;從前的時光,別了;那些溫馨的歲月,再也回不去了。「故鄉是一壇陳年老酒,在我心裡擱置的時間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故鄉是一杯龍井綠茶,在我心裡泡的時間越長,它的味道就越濃鬱。」看著這些句子,眼裡起了水霧,從前的故鄉,從前的日子,像一泓清泉緩緩流過心底,舒爽了整個身心,讓思緒飄飛在這茫茫夜色裡。02.舊時的村莊,雖然很土,卻看不到丁點頹敗的氣息。
  • 不曾有過詩與遠方,只有回不去的故鄉
    你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有怎樣的理由,背上行囊離開你的故鄉。人在列車上,行李在搖晃,你對著父母親說,爸媽,我要出去闖蕩。與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各奔東西,都懷揣各自的理想。你一路向南,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他鄉,憑著豪言壯志,好幾年擠在大城市裡的十米平方。
  • 故鄉的土 - 故鄉的土-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
    記得小時侯,我一直不明白一件事,當家中的一個成年人外出時,老人總是捧一把故鄉的土,用一塊紅布包起來,裹得嚴嚴實實,然後裝進早已打好的背包,好像是什麼值錢的寶貝,生怕路上被小偷偷走了。它不僅分為黑土、黃土、沙土等,更主要的是故鄉的土曾經埋葬了一代又一代親人的屍骨和靈魂,故鄉的土浸透了祖宗的血汗和淚水,故鄉的土永遠包含著父老鄉親的殷殷眷戀。我是在故鄉黃土地上長大的孩子。故鄉的土既是我兒時樂園,又是我醫治創傷的良藥。
  • 三十而已:比融不進上海回不去故鄉的王漫妮更可憐的是等不回兒女的...
    文|吳清淺 《三十而已》裡,王漫妮回鄉小住一陣,終因不再適應小城鎮的「人情味」、喝不到上海的手磨咖啡、看不到展覽而選擇再次離開故鄉,直奔上海,永不回頭。然而,她在享受著她所離不開的上海的種種好時,卻也因沒有房子、沒有可以走動的親人融不進這座繁華的城。
  • 於福傑:故鄉是一個念想,是一段回不去的舊時光
    ****************不一樣的故鄉作者:於福傑故鄉是一個念想,是一段回不去的舊時光。那時的奶奶梳著髮髻,我們叫"疙瘩揪",夏天裡總愛倚著木門,向遠處張望。小院落前面是自種的綠油油的菜園子,掠過菜園子依次是一片榆樹林、土堤壩、小河與廣袤的農田,還有淡藍色的遠山。我總是很好奇,奶奶在看什麼呢?勤儉的老人家沒念過一天書,嘴裡卻總能嘣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新詞兒。記得她有一次指著菜園外的地方說:「你看老吳太太走得多快,一溜兒火線地走沒影兒了」 。 " 一溜兒火線"是什麼意思呢?大概是形容快成一道光吧。梳著疙瘩揪的奶奶穿著帶大襟兒的褂子,系鈕襻的那種。
  • 葡萄樹還需要埋土?埋土有什麼作用呢?啥時候比較適合埋土?
    葡萄樹還需要埋土?埋土有什麼作用呢?啥時候比較適合埋土?掩埋土壤的問題不是所有種植區都需要執行的管理措施。這需要根據種植環境的特點來進行。這裡,將詳細討論為葡萄樹掩埋土壤的問題。葡萄藤土壤是什麼?通常,當冬季溫度低於- 17℃時,有必要考慮為葡萄樹埋土。應該更加注意在最低氣溫低於零下21度的地區掩埋土壤的工作。葡萄樹什麼時候埋葬?藤本植物的埋藏時間應該根據當地的溫度變化來考慮。時間不應該太早或太晚。一般情況是在土壤完全凍結前半個月掩埋土壤。然而,具體時間會因地區而異。此外,上面提到,在最低溫度低於零下21度的地區,最好進行兩次埋土作業,以便更好地幫助葡萄藤安全度過冬天。
  • 丹東:愛如潮水呵護土埋女嬰
    瀋陽、撫順、遼陽、鞍山、天津、四川、新疆等地眾多讀者紛紛來電、捐款——  愛如潮水呵護土埋女嬰  在媽媽腹中6個月大意外早產,因沒力氣哭出聲來,被誤認已死亡埋在了樹下。然而,弱小的生命卻創造了奇蹟。
  • 張嘉佳:故鄉是從小拼命逃離,長大想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01故鄉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余光中心裡,故鄉是不斷變化的。小時候的故鄉,寄托在一張郵票上。郵票承載著少年對母親的思戀,來來回回。那時候的故鄉,是母親。可是,就算是這樣美好,劉十三還是一心想要離開,永遠不在回來。終於,他長大了,雖然沒有實現考上清華北大的夢想,好歹也進了大城市。他遇到了愛情,喜歡一個叫牡丹的姑娘,可是牡丹卻背叛他。他努力工作,可是試用期都過不了。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故鄉的老屋,已經快40年了,從我出生,到外出求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都是在老屋中度過的,她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歡笑和樂趣。當年,我家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場」,尤其是晚上,寬大的院裡,成了村裡孩子們歡樂的海洋。
  • 北土|濃濃故鄉情
    文|北土 編輯|燕子 圖片|均來自網絡 離開故鄉有些年頭了。這麼多年漂泊他鄉,每每遇到故鄉的人或者聽到關於故鄉的事,我的心頭禁不住泛起陣陣騷動,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思鄉的縷縷憂愁環環相扣纏繞心頭。
  • 【故鄉思語】 黃 土
    【故鄉思語】 黃 土 2020-03-29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不去的故鄉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
    回不去的故鄉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故鄉已在遠方 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每個人都有故鄉,我也不例外。我從前很討厭鄉土、懷舊、懷鄉,我以為此類人類寫作幾千年的作品,有何價值和意義?但是如果一個人中年以後,很多思想、想法會變化,譬如我現在就常到鄉下、農村、山裡去,偶爾會懷鄉、懷念故鄉。故鄉已經回不去了,徹底失去了,湖北隨州北郊八裡岔老電廠作為一個地理符號和名詞早已經消失,取代他的是一個別墅群和住宅區。三十年來,我回故鄉的次數越來越少,但是對於故鄉感覺卻是越來越熟悉。
  • 懷舊: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生活讓人懷念!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多少人就這樣,一直在路上,卻再也回不到夢裡的故鄉。繁華的城市有著自己養家餬口的工作,城市容不下靈魂,農村放不下肉身,因此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的生活讓人懷念。如果真的有時光機,好像回到童年。
  • 長安: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故鄉
    然而,當身在長安時,才發現這偌大的城市,竟容不下一顆落寞的靈魂。01到不了的遠方斯人獨憔悴——李白與很多人相比,李白無疑是幸運的。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回不去的故鄉之:抓螃蟹
    螃蟹很剛硬,那種怕是浮於表面的,沒有進到心坎去。螃蟹很霸蠻,橫著身子,高高地舉起那對強壯有力的螯,要麼亢奮地跟人對峙,要麼警惕地逃逸,讓人望而生畏。小時候,第一次抓螃蟹,就被一隻大的夾住了食指,驚慌失措之下,甩是甩脫了,可螃蟹那隻螯與身子斷開了,身子掉進了河裡,螯留在手指上,仍被緊緊地夾著,費了很大勁才取下來。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這兩種毒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故鄉,即使有的回得去,比如與冠狀病毒無關的;有的回不去,比如被病毒暫時籠罩的武漢三鎮的人們。但年雖然是團圓的日子,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那麼坐在井欄上,夜又涼,再把地上的月光錯當成霜,能不思故鄉嗎?舉頭望明月,一仰;低頭思故鄉,一俯。俯仰之間,多少前塵影事,盡成陳跡。值此靜夜,只有白月光是真實的,只有沉默是真實的。月光照在地上冰涼作響,沁著故鄉橘子的味道,一點點酸,一點點甜。
  • 埋在土裡的銀子會走路,它去了哪裡?
    你也老大不小了,你爹留下的錢也花完了,你該想個掙錢的道了,你不掙錢,咱娘倆怎麼生活啊?都怨你!整天嘮叨。我這就掙去!寶兒白了她娘一眼,急匆匆地出門去了。他去借錢。跟他的好朋友。誰知,這個說沒錢,那個說錢沒空,他轉了一圈,一分錢也沒借著。這回他傻眼了。白吃咱了,他跟他娘說。靠別人靠不住,還是自己掙吧!
  • 養月季,土裡埋「臭蛋」,有你不知道的危害!
    然而在養月季的過程中,有些花友總是喜歡用一些自製肥,比如淘米水、殘茶水等,地栽的花友更牛,什麼東西都敢往土裡埋。前幾日菇涼在貼吧看到一位花友,往土裡埋臭雞蛋,說是小孩買回來的雞蛋壞掉了,覺得扔了浪費,聽說這臭雞蛋是可以當花肥養花的,所以就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