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短一寸險,短兵相接刀見血!

2020-12-17 騰訊網

全文共4840字 | 閱讀需9分鐘

對屈服,感到厭倦了。

1955年12月1號,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

42歲的黑人女士羅莎帕克斯在百貨公司工作,下班後她在車站乘公交回家。

車廂內人還不是很多,帕克斯女士在前門交了錢,隨後從後門上車。

這是個奇怪的舉動,既然車廂人不多,那為什麼在前門交錢,要從後門上車呢?

因為當時在阿拉巴馬州有一個《種族隔離法》,按照此法,公交上施行種族隔離,黑人不能和白人在一起。

所以羅莎女士在前門交了錢後,要繞到後門上車。

車子開動,羅莎在黑人座位區坐下,可沒過幾站,車上的人逐漸多起來,前面的位子已經被白人坐滿了,此時開車的胖司機回頭看了看,白人座位不夠了,於是司機站起來,將一塊寫著「有色人種」的牌子,往後挪。

前排白人,後面黑人

在公交車上,這塊「有色人種」的牌子挪到哪,哪就是黑人該呆的地方,現在司機將有色人種的牌子,挪到了羅莎的座位旁。

這一排四個座位,其他三個黑人看到牌子挪過來了,都乖乖的讓出位子,走到後面去了,唯有羅莎沒有站起來,她只是把身子挪到了靠窗位置。

司機見狀,用恐嚇的語氣說,「我告訴你,你最好別惹麻煩,站起來」。

羅莎帕克斯不為所動,說,「我不認為自己應該起來」。

這句話,惹來了麻煩。

警察很快趕來,將違反種族隔離法的帕克斯帶去了警局,在警局,帕克斯打電話給了自己的律師——伊迪。

羅莎帕克斯

伊迪趕到警局,第一句話就是告訴帕克斯,今年已經有三個黑人因為拒絕在公交車上讓座,被控妨礙治安。

帕克斯聽了很氣憤,那我們就屈服嗎?他們能抓三個,那三十個,三百個,三萬個呢?他們抓的完嗎?

律師趕忙擺手,說:

羅莎你聽我說完,我們如果還像以前一樣,向地方法院上訴,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向州的《種族隔離法》挑戰,我們要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爭取廢除這個該死的法令!

律師的策略很明確,我們要打的不是佔不佔座的官司,而是廢除整條法令。

為此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的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和協調下,蒙哥馬利市發起了「拒絕搭乘公交運動」,該運動挑在1955年12月5日開始,因為那一天是羅莎上庭受審的日子。

前一天,黑人們都接到一份傳單,傳單上寫著:

我們,請求所有黑人同胞在周一不要乘坐公交,以抗議不公義的逮捕和審判,如果你上班,請打車或走路,請不要在周一坐公交,請不要在周一坐公交。

幾萬份傳單都發出去了,馬丁路德金很擔心大家是不是會真的參與,因為走路去上班或上學,意味著多花幾倍的時間。

而且12月5日一大早,馬丁路德金站在公交站上,看著第一輛公交車駛來……空的,第二輛公交車駛來……還是空的。

第三輛公交車駛來……車上有幾個白人,

他感到無比欣慰。

這一天黑人社區堅決參加抵制,即便下著雨,很多人都拼車或者坐出租,而絕大多數的40000名黑人,全都徒步上班,最遠的在雨裡走了32公裡。

羅莎帕克斯的案子在法院開庭,同時要求廢除《種族隔離法》的案子也交到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可是這種極端敏感的種族案件,法院都非常審慎,可謂一拖再拖。

那邊法院拖著案子,這邊蒙哥馬利市的抵制公交車行動也沒停過,一開始白人根本沒把黑人的抵制當回事。

因為在他們看來,上班不坐公交,天天走路你走的動嗎?天天坐出租,你坐的起嗎?

然而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是,黑人的團結和耐性,非常強!

抵制公交運動,黑人整整堅持了381天。

期間有輛公交車看到一個黑人老太在路邊蹣跚走著,走的又累又慢,好心的白人司機就把車停下,下車主動邀請這位黑人老太上車。

但即便白人司機的態度禮貌誠懇,黑人老太還是拒絕了她。

老太說,我不是在為自己而走,我是在為我的兒子和孫子在走。

黑人們團結一心的抵制,即便很累很花時間,也堅持了整整381天,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蒙哥馬利市的公交公司受到沉重的財務打擊。

1956年11月13號,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終於宣布,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法》違反美國憲法,《種族隔離法》無效,應立即取消!

消息傳到蒙哥馬利市,黑人沸騰了,馬丁路德金和羅莎女士,還有個一直在幫著黑人平權的白人牧師,一起坐上了取消《種族隔離法》後的第一輛公交車。

他們特意挑選了前排,那片過去只允許白人坐的位子。

美國1861-1865年的內戰,死亡70萬人保證了美國統一,同時奴隸制被廢除。

然而奴隸制雖然被廢除了,黑人不是奴隸了,但在現實的生活中,黑人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社會權利。

歧視無處不在,尤其是在以前南方奴隸制盛行的美國南部,這種情況持續了一百多年。

蒙哥馬利市的這次勝利,轟動了全美國,更讓全美國的黑人看到了打贏平權一戰的希望。

美國最高法院之前還根據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宣布過公立學校裡的種族隔離,是違法,是無效的。

然而回到現實層面,雖然最高法院宣布種族隔離無效,但在各地,尤其是那些白人至上主義盛行的地區,種族歧視者的力量依舊非常強大。

就算是最高法院宣布的東西,我們也不服從。

1957年,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

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據最高法院的判決,宣布小石城的中心中學,將接納9名黑人孩子入學就讀。

只接納9名孩子,基本屬於一個試水溫的行為,因為地方政府也不知道讓公立學校接納黑人孩子,會發生怎樣的種族暴動。

而且這9個孩子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他們學習成績優異,家庭背景和條件也屬於中上層,可就是這樣,白人種族主義分子依舊激烈反對。

9個準備去白人學校的黑人

1957年9月4日,美國中學開學日,小石城15歲女孩明妮珍,挑選了自己最好看的衣服去學校。

15歲的孩子了,她希望自己穿的乾淨得體,給人留下好印象。

明妮珍是自願去新學校的,原來她在黑人中學讀書,當老師來學校找願意去中心中學讀書的孩子時,很多人不願意去,因為大家都知道那裡是白人的學校。

但明妮珍覺得,中心中學離她家近,圖書館又大又漂亮,她想去,就先舉手了。

這個15歲的天真孩子,心裡雖有著種族主義的不好印象,但她從沒真正瞧見過,大人那陰暗的一面。

開學那天,明妮珍和其他被選中的8個孩子,走向了小石城的中心中學,還沒到學校,兩邊就有白人在舉牌抗議和叫囂。

明妮珍很害怕,她在抗議的人群中尋找友善的面孔,希望能得到幫助。

很快她看到一個中年女人,中年女人的臉看起來很和善,很慈祥,然後當明妮珍走近時,她是第一個朝明妮珍吐口水的人。

當時阿肯色州的州長是奧瓦爾(Orval Faubus),他正在拼競選連任,一起和他競爭的還有其他三個候選人。

這四個人全都是種族主義者,全都反對「黑白同校」,其中奧瓦爾是做的最過分的。

在開學前,奧瓦爾州長找到了小石城的市長,州長告訴他,我收到可靠情報,學校開學那天,小石城有暴亂的危險。

小石城市長則拍胸脯保證,開學那天不會發生暴亂,我已經和警方作好了詳細的安全部署計劃,州長你大可放心。

阿肯色州州長,奧瓦爾

然而這州長可不幹啊,州長的目的是什麼?

他是要在選民面前,展現出強力的支持「種族隔離」的決心啊,他是要阻止黑人孩子進白人學校讀書啊!

所以聽到市長拍胸脯保證說,「請你放心,開學那天不會出什麼問題,黑人孩子會順利進學校」的時候,他會怎麼想呢?

奧瓦爾為了贏得白人選民的歡心,利用手中的權力,在9月4日開學那天,派出大批國民警衛隊,將中心中學「保護起來」,支持在門口叫囂的種族主義者。

小石城市長看到這情景都驚呆了,國民警衛隊將學校完全佔領,校長的辦公室,成了國民警衛隊少將的指揮所,連小石城的警察都不允許進學校。

一個小時後,奧瓦爾州長繼續他的表演,他發表電視講話稱,「小石城即將充滿混亂和憤怒,所以他下令了國民警衛隊,進入小石城,維持城市秩序」。

有了州長的支持,有了國民警衛隊的支持,整個阿肯色州的種族主義者全都匯聚到小石城來。

他們製造混亂和暴力,抗議黑人進白人學校讀書,而當小石城警察試圖阻止這群種族主義者時,卻被國民警衛隊給驅離了。

小石城陷入混亂,州長還繼續說,黑人要是敢進入學校,可以視為動亂分子,開槍射殺。

小石城市長把這緊急情況連忙匯報給了華盛頓,司法部長在聽聞情況後,又匯報給了總統艾森豪。

這艾森豪誰啊,二戰盟軍總司令,希特勒都打了,什麼戰況沒見過。

艾森豪聽聞情況後非常憤怒,但他又很快冷靜下來,冒然出動軍隊,去面對人民百姓,不是個好辦法。

軍隊的槍口,應該是對外的,而不是向內的,所以一開始艾森豪並不願意出動軍隊。

但是小石城那邊的情況又隨時在變化,因為奧瓦爾州長的縱容,小石城的已快進入無政府狀態。

奧瓦爾對於當地的情況已經失去掌控,越來越多的暴亂和衝突在城市裡發生,大批種族主義者開始攻擊黑人,黑人也隨即反擊。

事情已經不是阻止9個黑人孩子去學校那麼簡單了,再這樣發展下去,整個小石城,甚至阿肯色州,都會發生一場,嚴重的種族主義衝突。

發展至此,艾森豪才撥通了陸軍總參謀長泰勒的電話。

艾森豪說,泰勒,小石城的事你應該已經聽說了,憲法賦予我權力,我命令你,立即派兵去往小石城控制局面!

電話一掛,泰勒立刻調派8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從坎貝爾基地出發,機上坐著美軍王牌「101空降師」的士兵。

美軍王牌101空降師,「空降」小石城。

空降部隊進入小石城後,先將出事的中心中學團團圍住,隨後先架設野戰天線,搭建軍事帳篷,向上級匯報情況以及等待新的命令。

佔領中心中學的國民警衛隊哪見過這陣勢,嚴明的紀律,整齊的帳篷,一絲不苟的軍陣,弄得像要和敵國開戰一樣。

國民警衛隊和101空降師的差距,是驚人的!

國民警衛隊哪裡敢自尋死路的和王牌正規軍對抗,很快從佔領的中學裡撤了出來。

隨後101空降師開始按照任務部署,控制小石城內的幾處混亂區域,配合當地警方一起驅散和逮捕暴徒。

花了一天時間,小石城的混亂狀況被控制住,9個孩子又重新踏上了他們的「上學之路」。

在馬路兩側,站滿了護送的警察和士兵,幾輛車緩緩駛來。

第一輛和最後一輛都是軍事吉普車,中間幾輛是軍方的轎車,轎車裡坐著那9個要去白人學校讀書的黑人孩子。

明妮珍和她的朋友們走了出來,周圍的空降師士兵迅速圍了上去,形成一個半圓形的保護網,士兵們架著帶刺刀的步槍,護送孩子們進入學校。

外面的種族主義分子又開始謾罵,大罵101空降師是蘇聯鬼子,是喜歡黑人的蠢蛋,他們邊罵邊開始往前逼近。

對此指揮官只下了一個命令:

舉槍!

刺刀抬頭!

對準脖子!

正規軍氣場強大,逼近的種族分子快速後退,退到安全線內,然後接著罵。

101空降師的出現,快速高效的解決了現場問題,但軍隊的摻入,讓南方地區重新燃起了內戰的衝動,隨後也在各地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和衝突。

而且那些進入中心中學就讀的9個黑人孩子們,日子也很不好過,軍隊可以保護他們在學校外的安全,但無法保護他們在學校裡受到其他同學的歧視和霸凌。

有的被同學往眼睛裡扔沙子,

有的把黑人同學關在廁所的隔間裡,然後把點燃的紙片從上面扔進來,

在吃飯的時候,還故意把醬料灑在黑人身上,

各種大大小小的行為和語言欺凌就從沒斷過。

對此這些孩子被告知,不要反擊,默默忍受。

當然也有善良的白人孩子,主動跑來對黑人同學說:

我很高興你在這裡。你今天不和我一起去吃午飯嗎?

但僅僅只有這一句話,這個善良的白人孩子在說完這句話後,就再沒來過,

看來任何想接近黑人同學的白人,也同樣會受到欺凌。

多年後,為了表彰這群孩子的勇敢行為,阿肯色州議會大廈前,立起了九個孩子的雕像,他們被稱為「小石城九勇士」。

同時也有人採訪了當年的平權英雄——羅莎女士。

記者問羅莎,有傳聞說,當年你不肯站起來讓座,僅僅是因為你累了,想多坐會兒,是不是?

羅莎說,這不是真的,我確實是累了,但我不是站不動了,而是對屈服,感到厭倦了。

-完-

本文轉自公眾號「微觀系列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有一種愛叫做在看 ·

相關焦點

  • 一寸短一寸險的近戰絕殺利器——爪刀
    不過千萬不要被它嬌小的身姿所迷惑,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爪刀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因為你可以把它藏在身上任何地方,這是這把刀最大的優勢。只要是手夠的到,你可以在被動時候都可以保留最後一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往往能改變事情的走向。就像草叢裡潛伏著的老虎,往往在足夠接近獵物的時候才會撲向獵物。爪刀也一樣。
  • 並不僅僅是一寸短一寸險
    有人分析,說是「一寸短一寸險」,因為針很短,所以就更加具有威力。這種分析顯然有些表面化,過於淺顯了些,應該從創建《葵花寶典》者身上找原因。《葵花寶典》是前朝太監所創,而太監的特殊身份就決定了《葵花寶典》所具有的特殊性。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有了這樣的時間參照,許多形容時間的詞語就好理解了:「彈指一揮間」是7.2秒,「一瞬間」只有0.36秒,「一念」更短暫,而「一剎那」,則短到很難讓人能有明顯感覺的地步。此外,在中國古代表述時間的詞彙中,光陰是用「寸」來量的。
  • 一寸一寸好人生
    一寸一寸好人生 這本書內容短,但情節真可謂是一波三折,讓人捉摸不透。它的主要內容寫了一隻一寸蟲,被一隻飢餓的知更鳥捉住。眼看就要被吃掉了,要是換成其它小蟲,那一定是嚇得半死不活、瑟瑟發抖,而這隻一寸蟲就不一樣。它對知更鳥說:「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蟲,我很有用,我會量東西。」於是知更鳥讓一寸蟲量自己的尾巴,一寸蟲量了知更鳥的尾巴,是五寸。
  • 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這是唐朝詩人李商隱《七律無題二首》中的最後一句。李商隱的無題詩,與李白的誇張詩及王維的「空詩」一樣,是唐詩的一絕。名為無題,其實是無題無不題,千迴百轉不知何以為題。詩人的詩情,有時是清晰的,有時是模糊的。當朦朧而又濃烈的情緒襲來的時候,詩人寫下的詩篇,也是朦朧而隱晦的,無以名之,只能無題。
  •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俗語來傳給後代,讓他們汲取經驗增長知識。其中,他們總結的經驗規律中,就包括時間的,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就是時間對人的重要性。那麼,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古人早就使用「寸陰」這個詞了。據歷史記載,在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一寸緙絲一寸金 「絲中之聖」現身石家莊市博物館
    為什麼說一寸緙絲一寸金  「絲中之聖」現身石家莊市博物館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尋找答案古有「織中之聖」和「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這種古老的工藝究竟什麼樣?它緣何自古以來就備受青睞?3月9日,《「絲中之聖」緙絲藝術作品展》在石家莊市博物館揭幕,對緙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展廳去尋找答案。展覽將展至3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本報記者 黃鎣
  • 一寸長一寸強,子線用法也一樣?其實大多數人都弄錯了,包括你!
    一寸長一寸強,子線用法也一樣?其實大多數人都弄錯了。儘管以前分享了很多的子線用法,以及線組搭配方法等等!
  • 【幹警文苑】有一寸光發一寸熱
    【幹警文苑】有一寸光發一寸熱 2020-12-1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寸照片製作,怎樣用美圖秀秀製作一寸照片
    一寸照片製作,怎樣用美圖秀秀製作一寸照片。很多人在要用到一寸照片時,都是選擇去照相館裡製作,其實這個我們完全可以自己製作的,而且照相館裡製作出來的一寸照片感覺很醜有木有,下面我來教你怎樣用美圖秀秀製作一寸照片。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寸光陰不可輕
    日晷「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二年七班的陳偉業,我是來自二年七班的王思娜,今天我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王思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的光陰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昂貴,而一寸長的黃金卻難以買到一寸光陰。陳偉業:時間就如同生命,如同金錢。作為學生,我們要記住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力求把我們的時間用去做有益的事。我們不應該在昨天尋覓什麼,也不應該向著明天祈求些什麼,珍惜當下的時間便是最好的。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手抄報來了!
    ——顏真卿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3、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6、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往永遠靜立不動。——席勒7、誰對時間最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
  • 奇葩男子嫌駕照照片醜竟貼一寸照遮擋
    原標題:奇葩男子嫌駕照照片醜竟貼一寸照遮擋   本報訊 5月7日下午,省高速交警總隊一支隊寒亭大隊交警在青銀高速濰坊站對車輛進行檢查時,發現一輛黑色別克轎車未張貼強險標誌。當交警檢查駕駛員的駕駛證時,竟發現其駕駛證照片處貼著一張一寸紅底照片。
  • 一寸照片的尺寸是多少?photoshop一寸照片的尺寸製作方法
    一寸照片的尺寸是多少?photoshop一寸照片的尺寸製作方法 2017-12-05 13:35:08 來源:全球紡織網 一寸照片的尺寸是多少?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唐詩是文人才子們思想精華的淬鍊,其中不乏人生的真知灼見,有許多句子千古流傳, 「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句勸勉世人珍惜時間的至理名言,我們寫文章常常引用,教導他人更是時時提及。問題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全詩如下: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詩人由心感嘆時間不夠用,寫出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因為自己讀書廢寢忘食,詩人遭到了一些人的嘲笑,但是詩人不以為然,因為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也就是追尋儒家經典的確切認識。
  • 唐末詩人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真正的出處
    導語:從小我們便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名言警句教育,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在有限時間內散發無限的光芒。於是,我們就從小便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配」就是「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增廣賢文》的詩句已經被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這句我們耳熟能詳且深入人心的詩,亦是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只是,世人皆愛點睛之筆,而我獨喜詩中的故事。        正因為是點睛之筆,所以傳誦千年,也正因為是點睛之筆,所以它的前一句很少人知道。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最常用的古詩句,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很寶貴,而且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當時的我們貪玩,很少真正懂得這句古詩的意思。如今三十而立,我們對於時間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感悟。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兩句,一直以為是一句俗語,或者說,至少這兩句是出自同一首詩當中的。畢竟這兩句的意思是很切合的,能夠相互參照,尤其是後一句中的轉折,使得所表達的意義更加重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