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國慶節期間。
一個小學時代同學的聚會在進行中。大家談笑風生,情如手足。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奮鬥,回想起當年小學同窗難忘的生活,不禁萬千感慨。這其中不乏在小學畢業後從未謀面的昔日同窗好友,因此這個聚會就更顯得非同尋常。
這次聚會,大家還特意將他們當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師邀請到場。
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同學們已是意氣風發,在各自的崗位上大展宏圖。他們統計,在來此聚會的32名同學當中,已有三名工程師,兩名副教授,兩名「局級」,三名「副局級」,四名公司經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論大家有多大的成長和進步都無須大驚小怪。
但是,周武在這次聚會中還是驚異地發現,這些業績較為突出的同學,在小學時期大都是學習成績不夠顯眼的學生;相反,當年老師們很喜歡的幾個尖子生卻大都業績平平。
這種反差讓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為什麼尖子生沒有按照當初的預想發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學生長大後竟能脫穎而出呢?
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周武決定揭開這個謎底。
53歲的周武是天長小學多年的班主任。1989年,他開始了一項關於該校小學畢業生成長經歷的跟蹤調查。十年的調查中他發現了這樣的規律:
在實行百分制的情況下,在小學期間前幾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學(乃至工作之後)有相當一部分會「淡出」優秀行列,而許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
周武將這一現象稱為「第十名現象」。
01
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狀況都進入了他的調查表
周武一直是杭州市天長小學的業務骨幹,多年任該校畢業班的班主任,這給他的跟蹤調查創造了方便。
中小學生的生活該是天真爛漫、輕鬆自如的。但是功課的壓力、學科分數的壓力,家長管教的壓力、考學的壓力卻使他們多了一份又一份的沉重。
因此,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學生們的生活已顯得單調、沉悶。而周武就是要在這種背景下,找出孩子們的成長規律,以便為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一點可參考的資料。
時間過得真快。87、88屆的151名初中生每一學期的成績及其它方面的綜合狀況,都無聲無息地寫進了周武老師的調查表。當他們進入高中,開始了那裡更緊張的學習生活,周武老師又來到他們各自的學校做新的跟蹤調查......
02
「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有著難以預想的潛力
1993年,周武所調查的87屆畢業生參加高考。之後,周武將這些學生的升學情況列入自己的跟蹤調查表之中。他想在幾年之後,再對他們的去向作調查登記。
1994年,下一屆被調查的學生高考揭榜……
這時,周武的跟蹤調查已露端倪。
通過對這兩屆151名學生的跟蹤調查,他發現不少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以至考學的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種變化中,周武注意到:
在小學期間的一些尖子生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出現了學科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在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而進入中學後位次後移的佔43%;相反,小學時排在7—15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後卻有相當一部分位次前移,這個比例竟佔81.2%。
在以後幾年的調查中,這一現象竟如出一轍!
周武沒有想到,對從87屆到97屆的700多名天長小學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這一現象竟謎一樣地貫穿始終。
看來,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在今後的成長中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而這種潛能和創造力也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將來各自的社會實踐……
周武將這一現象命名為「第十名現象」。
十年的跟蹤調查,十年的資料積累,十年的風雨奔波,成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第十名現象」。
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有一些小學時期的尖子生比較穩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尖子生在進入中學後沒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優秀之列,有的甚至還一滑再滑。這是家長和老師們所不願看到的事實。
03
「第十名現象」之謎:用10分力氣得9分收穫與用5分力氣得8分收穫的差別
讓孩子的成績在班級裡爭佔前三名(或五名),是許多小學生家長的熱切希望。他們總以為只有這樣將來孩子才能考上大學,才能有出息。
事實上,好多尖子生到了中學後卻很難保住這個名次。
為什麼呢?
周武在充分跟蹤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在過去,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給孩子們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個學生在班裡所佔的名次。
而家長們則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們壓力很大。這使他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
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
與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鬆,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
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後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說:「這種尖子生與『第十名』的差別,實際上就是用10分力氣得了9分收穫與用5分力氣得了8分收穫的差別。相比之下,後者分數低,但論潛力和能力,自然要勝過前者……」
04
留給社會的疑問:什麼樣的教育是成功的,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周武老師經過十年的調查研究所得出的「第十名現象」很快得到了教育界及社會的共鳴。
許多人認為「第十名現象」不僅觸及到了老師、家長和孩子們在認識上的誤區,也觸及到了我們教育上的弊端。
它拷問:什麼樣的教育是成功的?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我們社會未來的棟梁之才是不是大多數應該出現在今天「好孩子」的群體裡?
那麼,我們不妨把這些疑問留給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家長和每一位學生……
05
專家觀點
做家長的哪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學校的優等生是班裡的前十名,尤其是在當今中國教育的體制下,優等生就意味著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意味著能進一所優質大學獲得一個含金量高的優質文憑,能找到一個眾人眼中的優質工作,成為優質的精英,取得優質的社會地位,獲得優質的收入,享受人生最優質的幸福!
果真如此嗎?
對當下這種被大眾普遍認可的教子邏輯,我看它卻極似邏輯學和數學中的「矛盾命題」,即悖論所表現的一種主要形式,就是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似是而非的理論)。
不信嗎?
有人專門對前十名優等生做過跟蹤研究,根據一些歷史數據分析,考前十名的孩子未必在今後的事業上就能取得驕人的業績,倒是前十名之後的一些孩子日後說不定幹得非常成功;也就是說,許多在學校期間學習成績並不是太好,但是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各方面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發揮,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於是人們把這種現象戲稱為「前十名現象」;觀察我周圍的人也大體存在這樣的規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
老子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我們不難從先哲思想中找到答案,世上萬事萬物皆有其對立的兩面性,也就是常說的一分為二。
優等生優異的成績給他們帶來了尖子生鶴立雞群光鮮地位,使他們成了學校的驕子老師家長的寵兒,學生幹部,三好學生等等關榮稱號也是少不了的,這些標籤一旦成為優等生自己的心理定式,他們就會在無意間就把自己劃歸了超出於普通學生的精英學生的圈子,於是就很難容忍自己的平庸,不能允許自己失敗,不能容許自己不優秀,正是這種過早的優越感給優等生日後的長久發展帶來了障礙和隱患。
過分看重分數和名次,過多的書本學習會使自己的眼界變得狹窄;對自己過高的追求和過於完美的苛求,會使自己很難再擁有一份平常心。不是嗎?
據專家研究,隨著每年高考一天天臨近,考生中的各種心理問題日益增多。
而最新的一個突出現象是:越是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考前的心理壓力越大。據心理諮詢專家統計,前來作心理諮詢的考生中,70—80%都是好學生,他們尤其表現出焦慮、失眠、厭學等症狀,甚至有少數產生自殺傾向,專家將其稱之為「考前焦慮症中的『前十名』現象」。
又是一個前十名現象,這兩個前十名現象已不是偶然的巧合了!
一段家長的話,說得很好:「為什麼有的調皮的孩子並沒有讀過什麼書,學習成績也並不突出,但是到社會以後,當兵成為將軍,從商掙了大錢?
我想就是他從小通過逮魚,捉知了,套兔子,捉迷藏這些「調皮」長了「心眼」,學到了生存智慧,到了戰場商場上,就成了「勝招」。
大概「前十名現象」也是因為孩子通過調皮鍛鍊了身體,接觸了世界,認識了事物,探索了應對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腦瓜靈活,容易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做學生時他們的精力沒有全部放在學習上,因而學習成績低一些。但畢業以後,因為他們的眼光,觀念和生存技能優於其他純學習的孩子,所以更有出息。」
現在,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無奈地被中國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牽著鼻子走,只有成績優異的優等生才是這場慘烈競爭中的勝出者,誰有勇氣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與這個制度較勁呢?
就像一位家長說的:
「聯想到如今自己培養孩子,雖說沒有在名次上對她有很苛刻的要求,考試不理想也從不求全責備,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出色、出人頭地的。我會小心翼翼地刺探每次考試班上的大致情況,如果孩子考得靠前,心裡就欣慰;
如果考得不是太理想,就會失落半天。特別可惡的是,當孩子犯了點小錯惹惱了我,我就會借題發揮、舊帳新提,把她某次考試的成績抖落出來數落好久。
其實我也明白,我即便嘴上不說,心裡可沒有不想——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是那個拔頭籌的呀!
孩子明明才小學二年級,就開始為升初中、考高中、入大學煩惱起來。為了進名校,到處打聽該考哪些證書。
什麼英語等級、口語金章銀章、奧數、計算機、特長,不但把自己搞得頭暈眼花,把孩子也折騰得無所適從。
孩子喜歡做手工、畫畫,可我不讓,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
孩子喜歡看紀實頻道,雖然我也喜歡看,但只有周末才給看;
平時孩子下課晚,每天無法保證室外活動的時間;......」
我們家長現在不敢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去與這個教育制度去較勁!
但社會呢?它們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跟你眼下急功近利的短視選擇較勁的!因為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能力,而考試往往只能考查其中的一部分,並不一定能夠全面的反映個人的能力素養。
把過多的精力用於題海,談何發展孩子其他多方面的潛質?
從小就被成績薰陶出來的脆弱狹隘的心理如何應能付人生的挫折和複雜難題?
優等生的頭銜反而成了日後成長的包袱,走向社會後他們很難放下自己的身價,像普通人一樣腳踏實地的安心於從平凡的小事做起,積累自己的成功。不是嗎?
有報導說,一個大公司去學校招人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了不要優等生,因為他們的用人經驗是,優等生難於安心基層普通崗位,他們對環境更加挑剔,不能很好地同別人合作,更加好高騖遠,更易跳槽,雖然優秀,但留不住也不好用,倒是那些中等學生能安心自己的崗位,踏踏實實地工作,合作精神好,堅持不懈一步步積累,最後走向管理層走向成功的倒是這些人。
是的,一個人從學生走向社會以後,衡量你的價值標準已不是成績和學校的業績,是遠遠豐富更加多面的社會標準。
它需要的不僅僅是你智商所表現的的聰明才智,更多的時候是:
你所具有的情商和魅商
你的協調組織領導能力
與人交流溝通合作能力
與所處環境相適應的能力
變通能力和靈活性
宏觀戰略思考能力
實際動手能力
適應社會的能力
洞悉人性的能力
控制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甚至是你獨特的個人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力,生活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其他特長等等,沒有這些綜合素質和能力,你縱然是天降奇才也難逃四處碰壁的厄運,很難在實際的工作中有所成就,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幸福感。
於是優等生悖論就這樣產生了。
寫在最後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
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