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妙面爸英語方法
全英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刻意在某個時段或者整個時段同特定對象進行全英語交流的英語學習方法。
今天來探討全英法的絕對必要性和內在的語言學原理。
1 全英法使用者,數量太少!
我接觸到的全英語案例,大多數是使用雙語法進行的親子英語學習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家長約定和孩子一個時段只講英語,來快速啟蒙孩子。
中國的林克媽媽和韓國的韓賢珠,就採用這樣的方式啟蒙孩子英語,並寫出了暢銷親子英語啟蒙圈的《小學生日常對話英語聽力》、《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語》等全英法教材。
妙面爸很早就買了這兩本書,但是發現不怎麼用得上。
本質上不是書不好用,而是一直不想用,是使用動機出了問題。當妙面爸構建出了全英法的理論體系後,這兩本書就產生了奇效。
真正能在家中使用全英法的家庭,非常之少。大部分家長覺得自己英語水平不夠(其實教材可以解決問題),少部分英語基礎比較不錯的家長也因為沒有系統的方法體系而難以堅持有效使用該法。
相比親子英語啟蒙,成人中使用全英法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少數人裡,其中我知道的有賴世雄、伍君儀等人採用過此法。
賴世雄曾經說過,他整天把聽到的話翻譯成英文;而伍君儀也提出了透析法的逆透析,就經常嘗試將日常生活中的中文用英文表達出來。
2 全英法是絕對必需的方法
一般人都把全英法當做可選的「其中一種」英語學習方法。以前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後來發現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看法。
要認識到全英法是一種絕對必要的學習方法:想學好英語,就必須使用它。只有牢牢認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投入精力,堅持實踐,克服困難。反之就極容易準星偏離,走走停停,半途而廢。
全英法的底層語言學邏輯,妙面爸是在臺灣遇到一位英語學習者後才領悟到的。
參考:
口語訓練法探索1:臺灣偶遇一位14歲英語口語學習奇人
為什麼全英法是必需的方法呢?至少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聽讀和說寫是兩套不同的獨立體系,必須用全英法專門訓練輸出
1、聽讀是非嚴格語序的模糊猜測模式,說寫是嚴格語序的精確匹配模式
聽讀是非嚴格語序的模糊猜測模式。一般來說,聽讀一篇文章,我們只需要將其中包含單詞的意思大概聽明白,然後語法不是太差,就能將文章的意思基本明白,就完成了聽讀的基本任務。
聽讀不需要嚴格語序語法,聽讀過程中,部分單詞語序語法發生偏差,一般不太影響理解。
只要單詞反應比較快,一般就能順利完成任務。在聽讀過程中,遇到的不少陌生或者沒有把握的單詞用法和語法規則,我們可以通過猜測判斷來獲得理解。有些單詞只要大概知道不完整的發音或者意思,也能理解。其中也允許模糊的地方。
聽讀是嚴格語序的精確匹配模式。對於想說想寫的東西,我們在內容確定的基礎上,要調用非常精確的詞彙和語法規則,進行嚴格的表達。
說寫是嚴格語序語法的,只要是單詞和語法有模糊的地方,表達就會卡殼無法進行。這個過程絕對沒有猜測和模糊的成分。
2、聽讀的目的主要是熟悉,說寫的目的是運用。
聽讀目的主要是學習者熟悉篇章中的單詞、詞組和語法,混個眼熟耳熟而已。而說寫則是要將學過的東西運用出來,要到達精確掌握的程度。
熟悉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是熟悉的升華。從這個角度說,聽讀是說寫的基礎,但說寫比聽讀難度更大、層次更高。
3、聽讀是主要操作是弱語法反應,說寫的主要操作是強語法組裝。
不管是聽讀還是說寫,都是要在大腦中通過搜索功能調配相應的語言組塊。
聽讀過程中,主要是調配以單詞為核心的「語音語形-語義」的詞庫,進行模糊且快速的反應。從而理解語言材料的含義。這個過程中,一般語法是不會太被留意到的。
學習者在聽讀過程中常常得意忘形。讀到了大概意思後會忘記作者具體表達方式到底是什麼。另一個例子是,簡單到不得了的材料,如果讓學習者用英語自己準確表達,也是很多完全做不到。
說寫也當然會有聽讀一樣的詞庫調配,不過正如第一條所說的,這種調配要精確很多,且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一步,就是要按照語法(不管是人工語法還是自然語法即語感)來進行嚴格組裝。
4、聽讀的興趣可通過內容篩選獲得,說寫的興趣則需要全英法轉化獲得。
聽讀的有趣內容,我們可以在龐大的資料庫裡,通過主題、難度和風格等進行嘗試挑選。一般比較暢銷且難度合適的材料,學習者就容易發生興趣。
說寫的興趣產生卻是完全一個不同的邏輯。說寫興趣的產生主要有兩類:
(1)對興趣濃厚的聽讀內容再進行複述練習
這個與聽讀內容的挑選邏輯是相同的。當對自己感興趣的聽讀內容進行學習後,學習者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然後再對比原材料,來提高聽寫的水平。
這種訓練雖然高效,其實還是具有人為性和模擬性。簡單說,大部分人這樣做都只是為了學好英語而已。
(2)利用全英法來轉化,獲得說寫的真實興趣
剛剛講的複述練習只是模擬,這通過全英法才能產生真正接近實戰和現實的輸出情形,才能產生真正的表達興趣。
其實有兩類說寫的真實場景。
第一是必須講和寫的。比如自己要與人真實交流,或者要寫下自己的想法。這類場景自己怕用英語表達不方便,不準確。其實可以先中後英或採取同聲傳譯的模式。要寫的東西,可以先記錄中文再翻譯成英文。這個不容易忘記,且印象深刻。
第二是沒話找話講的。 沒話找話,就是為了單純訓練口語和寫作,製造一些現實中不怎麼想表達的內容。其實在沒有什麼話想在腦海中思考,想用筆記錄,或沒有什麼話和別人交流時,我們根本不需要刻意用英語沒話找話(make English conversions)
一般必須要講要寫的才是你想說想寫的東西。而必須要講的話又一般需要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單個活動或群體交流中遭遇到的真實場景激發和要求出來。這就需要使用全英法,把你平時用中文要講的東西轉化為英文,才能把日常交流思考的語言使用剛需從中文傳遞給英文。
這就是全英法適用的主要範圍,這就是全英法必需性的底層邏輯。
上文妙面爸提到的兩本全英法親子英語教材,如果你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和孩子實踐過較長一段時間全英對話,基本上你就不會有太大興趣學習。一旦你嘗試了,發現不少地方你不知道怎麼說,你就會書中相關內容發生強烈的興趣。這就是使用全英法進行表達剛需轉化的生動真實案例。
全英法要貼近現實,也就要用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要要說要寫的話上,不需要沒話找話。因為真實生活中即使用母語沒話找話也是無趣的。這是全英法的重要運用原則。
以前妙面爸自己的全英法的就常常犯了這個錯誤,常常一想起用全英文,就自言自語說有的沒的,或和孩子去製造一些自己原本沒有表達欲望的內容。其實只需要把平時自己真正想溝通、想表達和想寫下的東西,從主要用中文表述轉變為用英文即可。
只有內容是想說的,你才能持續說下去;在生活中表達任何事物都用英語時,
對於你想說想寫的東西,你不會說寫的時,必需通過查詢搜索獲得(1、問人,2、查書資料 3、網絡搜索)。這個查詢搜索過程也是聽讀的過程。這就讓聽讀的東西也變成想說想寫的東西,同時也讓聽讀的材料變成自己想讀想聽的。
只有全英法才讓你說寫的東西,成為你真正想說想寫的。
5、聽讀是延時使用的,說寫是即時使用的
聽讀的時候,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想到應用。而說寫是馬上應用的,特別是全英法是當場應用的。這個不需要囉嗦了。
二、只要全英法,才能獲得可與現實匹配的英語表達能力
聽讀輸入,與實際輸出需求不可能完全匹配。
簡單說,就是聽讀的東西往往說寫時用不上,要所寫的東西常常聽讀沒學過。
比如我們閱讀一篇關於投資的文章,但是我們需要表達交流的話題是關於學習的。這樣是最嚴重的不匹配。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幼稚,卻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非常常見。
很多英語學習者,長期學習的東西用不上,想用的東西很少學。就是聽讀與說寫不匹配造成的。
即使是對於學習主題比較對應的材料,也不可能完全匹配。比如我們對交通這個英語話題,學了很多表達方式。比如要表達T形路口相關內容,以前沒有學過,就難以表達。就算是學了T形路口這個內容,實際表達中肯定不可能是照搬,這種變化是需要在實際表達中修正調整的。
真正的英語口語寫作能力,必須通過真實的輸出訓練才能獲得。
一個英語翻譯或者英語老師,如果沒有通過長期的全英法訓練,是不可能獲得合格的英語說寫能力的。這樣的人,一旦遇到全英語真實場景,一定會一下子這不會說,一下子那不會講,會非常尷尬和自感無能。
口語和聽讀是兩套不同的系統方法。青格樂的二外習得說的,聽說讀寫全分離全要專練,有一定道理。聽讀和說寫動力體系和操作方法不同。
閱讀聽力的輸入量和訓練程度,永遠不可能完全滿足口語寫作的精確性複雜性多變性的要求。所以是有獨立分離性的。簡單說,寫作口語時,不會說的東西,只能靠」問和查」。不可能看增大輸入量來解決所有問題。
以上論證了兩層,一是說寫的輸出訓練是絕對必須的,單純輸入難以獲得全備的語言能力。第二是在輸出訓練裡,全英法是絕對必須的。
三、全英法對於有條件找外教的人也是必須的
英語母語場景下,對於不會說不會寫的東西,主要也是通過問父母老師,由父母老師通過他們的知識庫存提取,給我們回應,然後我們通過聽讀吸收再轉化為自己的輸出。這是一種全英法的最佳狀態。
而在國內,我們請外教算是全英法的實踐。不過,我們一般人沒有時間精力和金錢,一天24小時與外教學習。外教學習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事情。一周能有一兩次已經是普通人的極限了。所以除了用外教的全英外,自己使用全英法,也是絕對必須的。只有主動使用全英法,才能獲得足夠的訓練機會。
所以全英交流和全英思維是絕對必要的。
下篇文章將闡述全英法的具體操作流程,敬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