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醫學生培養新模式 會成為文科生讀醫的出路嗎?

2020-12-13 健康界

今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對文科類本科生開放醫學博士報考資格,擬招收2019級「4+4」碩博班學生25名,學制4年。

結果,大門敞開卻無人問津,截至招生結束,該專業一直沒有文史類學生報名。

或許是因為招生簡章的發布和報名截止相隔太短,留給文科生的準備時間不夠。但實際上,再給文科生們多寬裕幾個月,估計情況也不會相差到哪裡去。

如果一個文史類的本科生,能在看到以下「主要課程」時,還能夠淡然一笑、胸有成竹地遞交報名申請,那我們喊了多年的「通識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口號,真的算是多少有點實效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9級"4+4"碩博班專業簡介。

不過,現實其實是,文科生進入醫學甚至其他理工科類學科繼續學習的門檻,早在他們讀高中時就已經被砌地老高。

就像是理科場外的流放者,文科生們主動或被動的做出了分科選擇。根據每年填報高考志願時下發的《招生專業目錄》,文科類專業主要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等八個門類,其中除了哲學、歷史學等專業(有少部分院校文理兼收),絕大部分專業都文理兼收。

而到了理科專業這邊,並沒有哪幾扇門是兼著也為文科生敞開。

也就是說,和理科生還能從文不一樣,一旦你選擇了文科,那你很大可能再也無法獲得理科的入場券。日後的一層層壁壘,都不準我們擁有太多的想像。

我們文科生,哪有資格讀醫啊。

讀了文科,你無路可退

上交醫學院這一項目屬於「4+4」碩博班,只招收來自雙一流大學或原985和211綜合性大學的推免生,而往年更是只接收理科類本科生。

除了上交醫學院,國內其他醫學院也在做類似探索,不過它們同樣也只招收指定學校的學生,門檻較高。這意味著,雖然文科生有了選擇,但能做選擇的人非常少。

簡直就是給你打造了一扇窗,但又跟你說開一次窗要收費,價格還很高。

事實上,文科生的「慘」從高中就開始了。

分科前,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往往會被別人勸說去讀文科。可其實在文科想考高分,也不容易。高考完,要填志願,文科生又特別受限。能讀的專業壓抑了你科學家的想像,而你的理科同學卻通過報考文理兼收的文學類院系,實現了他/她的中文系之夢。

進入了大學,你想轉專業,去活成一篇棄文從理的風骨神話。但學校對轉專業的種種限制,包括專業、名額、年級等,都讓你回到人間。

畢業後,大多數文科生還得面臨著包攬「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薪酬榜」倒數區的尷尬。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今年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7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最高的學科門類,是只招理科生的工學和文理兼收的管理學,而墊底的是法學和歷史學。

報告評選出了綠牌和紅牌專業,前者指失業量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後者則相反。軟體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等這些純理科專業,連續三年都是綠牌專業。

而法學、歷史學、漢語等文科專業則被評為2018年的紅牌專業,其中法律事務、語文教育專業更是已經連續三屆被評為紅牌專業。

說這些專業越讀越窮、越讀越窄,真不是在嚇唬文科生。

不分文理,你敢讀嗎?

交大此次項目的模式,和美國醫學生培養模式相似。

美國高校本科沒有醫學專業。而醫學專業的申請也不設專業限制,想從醫的學生必須先在本科階段完成規定的數理化等先修課,才能申請醫學院。

美國高中也不分文理。進入大學後,學生可任選專業。並且只要修過相應課程,轉專業很容易。不得不說,這樣的學業模式讓他們更自由。

我國的文理分科始於建國初期。1977年恢復高考過後,為了分類選拔人才、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高中文理分科趨勢加劇。

其實,人們早就發現了文理分科的弊端:文科生在理工的知識方面一直偏於薄弱,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同時,可能也搞不清五代十國究竟是什麼時候;對學生求知慾的呵護不足,專業招收有限制,不利於對人才的全面培養等。

而對高考改革的籌劃,也從很早就開始了。

1999年,廣東率先實施了「3+x」高考科目改革,必考科目為語數外三門,再另選兩門組成科目X,後者可以文理搭配。但其因分數標準等問題最終停用。

2002年的江蘇高考也曾嘗試過考九門功課,涵蓋了語數外和所有副科,卻導致學生壓力過重,於是第二年就取消了。

2014年9月,新高考改革總方案浮出水面,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不分文理科。根據計劃,改革分四批進行,上海和浙江是首批啟動試點。

但這一次也並不順利。如果學生可以從多門課程中任意選考,自由組合,那學校就必須開展「走班教學」。這樣的要求在一開始提出時,對於上海浙江這種教育資源相對充裕的省份而言,一些學校也難以應付,更別說其他地區了。

走班會帶來教室緊缺,學生科目興趣的選擇又暴露出師資不足;而綜合素質的考量又要求學校安排一些創新的課程,它們必須更前沿、更受歡迎……

這些對任何一個習慣了應試教育的學校來說,都不是一個短時間能應對自如的挑戰。

真正推倒文理之間大牆的模式,至今仍未被牢固地建立起來。不過,在質疑制度的同時,我們可能要先問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想改變它。

畢竟,高考改革屢屢碰壁,第一堵拔地而起的牆更可能是你和你爸媽。

「唉,還是高考相對最公平了……」

2018年,原定全國將有18個省份開始實行「3+3「的新高考模式,即你可以用固定的三門語數英搭配其他六門課程的任三門。不過,改革的老大難再次上演:其中有10個省份表示推遲實行。

這一次,除了不分文理,改革還將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考核作為高考錄取的參考條件之一。

這種綜合化、反單一的趨勢,雖然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但還是有很多人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畢竟,該怎麼去測量,是一個關鍵又難統一解決的問題。

比起單面向的考試,綜合的考試測量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能力,更是他們背後所倚仗的家庭資源,城市資源等。一不小心,「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恐怕又會捲土重來。還網友調侃道:「坑的全是勞苦大眾,受益的全是中產以上的家庭」。

這一面是對不分文理的高聲倡議,而在另一邊,呼喊「公平」的聲音,也從未停止過。

以浙江為例,評估方式在方案中被概括為「客觀記錄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情況」,但在具體落實時各校情況又難以統一。到最後,各高校更是以自主招生的方式又單獨設立新的應試標準。

而此前,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在自主招生時利用職務便利,為考生提供幫助,收受賄賂上千萬元。諸如此類的「作弊行為」,又讓人們對考生綜合素質考量標尺的不清晰產生了質疑,大呼新高考不夠公平。

繞來繞去,似乎回到原點才是最簡單輕鬆的做法。

如果能夠選擇,我猜你很大可能,不會冒險選擇參加新高考吧。

原標題:「文科生,你哪有資格讀醫?」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開放文史學醫 要不要「半路出家」當醫學生?
    文科生也可以成為醫學博士生了嗎?
  • 文科生也能當醫生了!交大醫學院、協和醫學院、浙大醫學院開通文科...
    文匯報導  文科生也能讀醫學博士、當醫生了!就在今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向文史類本科生開放報考醫學博士的通道,在全國醫學院校中也屬開先河之列。交大醫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4」這種辦學和培養模式的意義在於使得文、理、工、醫四類學科緊密結合,培養高級複合型「新醫科」人才。首向文科生敞開大門,諮詢火爆開創性地向文史類本科畢業生開放醫學博士報考通道,這是今年9月上海交大醫學院公布「2019級八年制(4+4)報考指南」中頗為「吸睛」的一條。
  • 從上海交大醫學院博士專業招收文科生看教育改革的新趨勢
    近日,南京喜加登自主招生小編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招生簡章,首次允許文科應屆本科畢業生報考該校醫學院的「4+4」碩博班項目,這簡直顛覆了小編的想像,在小編的印象裡,醫學院一般招收理科專業如學生物、化學的考生,這次招收文史類考生預示著教育改革創新
  • 上交大醫學院首次允許文科生報考醫學博士,入學前自學5門課
    文科生也有望做醫生。今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允許文史類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報考醫學博士,打破了以往只有理工科類本科畢業生才有資格報名的局面。文科生如何走上醫學生的培養道路?在此前國內外是否有過相似的嘗試?
  • 臨床醫學專業排行,上海交大位列榜首,清華大學意外僅列79位
    各高校臨床醫學專業排名,上海交大醫學院排在第一名:從今年各校臨床醫學專業排名中可以看到,上海交大醫學院排在第一位。這所醫學院成立時間比較早,已經有將近70年的辦學發展歷史。學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別的學生在大學裡過得很輕鬆很快樂,醫學生則每天都要在「醫書」中掙扎,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做實驗。想報考醫學類的院校,絕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學生需要考慮到下面這些問題。準備學醫的學生,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 上海交大開啟2020招生新模式
    以下訪談整理自陽光高考——訪上海交通大學招辦主任王琳媛上海交通大學今年的本科招生總數繼續增加;同時,學校開創了「2+6+7+X」的特色招生培養新模式;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作為當前國家重大戰略緊缺專業,今年將在部分省份首次開展定向招生;海洋學院今年正式開設
  • 15個分會場 上海交大醫學院1976名畢業生共同宣讀《醫學生畢業誓言》
    7月4日,上海交大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同時在15個分會場啟動,這是在當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舉行的一次特殊的畢業典禮. 1976名即將正式成為白衣天使的畢業生們一同許下莊重的《醫學生畢業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救死扶傷,不辭艱辛,成為像師長們一樣的無畏戰士,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 上海交大自主調整專業 醫學院轉出多轉入少
    上海交通大學近日發布2013級自主調整專業工作擬錄取學生名單,在186名轉專業的學生中,有55名從醫學院轉出,約佔醫學院同屆學生人數近1/10,而同時僅有2名學生轉入臨床五年制醫學專業。  近年來,醫學生轉出多轉入少在國內醫學院成為普遍現象,預防、營養、檢驗等小專業更是醫學院轉出「大戶」。
  • 二本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發展前景如何?出路在哪?
    除開985 211,再除開首醫南方醫中國醫南京醫等等等等(未列舉完)這一批非985 211但是實力很強勁的,剩下的都是普通本科。什麼又叫普通醫學生? 學習成績達不到年級中上水平,家裡經濟能力一般,父母學歷大學以下,沒有有權有勢可助你就業的親戚或者關係,這一類同學就是普通醫學生,所以,請對號入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醫與上海交大醫學院開展合作交流
    本報海口7月24日訊 (記者尤夢瑜 實習生吳可麗)今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海南醫學院合作籤約座談會在海南醫學院城西校區舉行
  • 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重構的世界更需要醫者如磐 上海交大醫學院1976...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救死扶傷,不辭艱辛,成為像師長們一樣的無畏戰士,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有所擔當、有所作為。」昨天(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20屆1976名即將正式成為白衣天使的畢業生,在15個分會場一同許下莊重的《醫學生畢業誓言》。這是一個太特殊的畢業季,尤其對醫學生來說。
  • 醫學生女團來了!交大醫學院的小姐姐「勸你學醫」
    醫學生課程壓力大,學習周期長,所以「苦不堪言」?這個夏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幾位醫學生決定打破大家對醫學生的刻板印象,她們用青春洋溢的女團式舞蹈,呈現醫學生的熱情活力,也希望以這樣的獨特方式「勸人學醫」。
  • 醫學生女團來了!交大醫學院的小姐姐「勸你學醫」
    醫學生課程壓力大,學習周期長,所以「苦不堪言」?這個夏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幾位醫學生決定打破大家對醫學生的刻板印象,她們用青春洋溢的女團式舞蹈,呈現醫學生的熱情活力,也希望以這樣的獨特方式「勸人學醫」。
  • 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建浦東校區,打造浦東醫學高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1月29日電(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了浦東校區工程開工儀式。據悉,該校區未來將以網絡化、平臺化、模塊化等創新理念構築醫學生們的「未來校園」。規劃佔地總面積約435 畝,總建築面積約70萬平方米。
  •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探索創新醫療與轉化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 上海交大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教育部網站今日發布《上海交通大學探索校企聯合培養工程人才新模式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實施以企業項目研究為主導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精英工程人才的「雙導師」制和項目資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 【特寫】在上海交大讀人工智慧將是怎樣一種體驗?
    記者:劉素楠編輯:徐菲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將招收第一批人工智慧專業本科生。在上海交大讀人工智慧專業將是怎樣一種體驗?5月15日,上海交大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以下簡稱電院)將舉全院之力,探索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應用高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 醫學生畢業不想當醫生,還有哪些出路?
    學醫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苦行僧式的道路,以後面對的將是繁重的學業和畢業後不斷的學習考試。醫學專業畢業後的對口工作自然是醫生,去醫院工作,但是很多學生畢業不想從事醫學,想要轉行,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事情。醫學專業畢業後不當醫生可以考公務員,進入市場監督管理機構,從事醫藥行業的監管工作,也可以考慮醫療保障局,為我國的醫療保障事業做貢獻。
  • 上海交大醫學院畢業典禮 長學制畢業生就業率100%
    人生的第34個年頭對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吳祥冰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孩子呱呱墜地,他「升格」當了爸爸;也是這一年,從中專衛校到醫學博士,他十幾年艱辛的醫學學習終於畫上句號。上海交大醫學院畢業典禮日前舉行,在1717名畢業生中博士研究生為331名。
  • 文科生能學醫,但要了解清楚可以報考哪些專業和學校
    傳統觀念中,大部分選擇學醫的人都是理科生,並非文科生,不過,文科生也能學醫,因為醫學專業有很多種,比如口腔醫學、護理學、檢驗醫學、藥學等,在這些醫學專業中,有些專業需要理科生,但也有些專業需要文科生。醫學生1、化學和生物這兩門課程「熟練度」不夠想學醫,對化學和生物這兩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