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組地理類的漢字,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山」。原始的古人靠山居住,才能有洞穴可以遮風避雨,所以「山」帶給古人安全感。父愛如山就是對「山」的最大褒獎吧。其次山有高有地,有險峻有丘陵,那麼漢字又是如何對這麼不同的特徵做區分的呢?下面一起看「山」、「丘」、「岡」這些相近又不同的字。
山的特點是一座座山峰連綿不斷,如果要造字,那麼用幾個山頭來表示更形象到位呢?甲骨金文的「山」還真沒有個固定的寫法,但從小篆一直到楷書演變過來,可以基本確定,三個山頭的形象更為準確明朗。《老子》裡面這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來事物的發展規律用在造字上面,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平原上,有突兀的高山,但更多的可能是一些並不高大的小山包,說是山,也許就是一些土坡,如圖片中半球半圓的樣子。為了與高山區別,古人造了「丘」字。
丘陵不高,所以造字的時候為了和「山」區別,就畫了兩個山頭。小篆的「丘」字,由「北」和「一」組成。
「北」字的小篆,其實就是兩個「人」背靠背的形象,最初就是表示「背」,後來因為「北」被用來表示方位,就在下面加了「肉」(小篆後為書寫和結構考慮寫成「月」),專指「背」。
說文中講到:「人居丘南,故從北」,這就是丘小篆字形的由來。
「人」、「北」、「丘」這三個字都收錄在小篆說文解字部首裡面,很多字也是用這幾個作為偏旁部首的。可見漢字之間並不是獨立的,在形象和文化含義上往往都有關聯。這些關聯通過現在的簡體字,有些已經難以直觀地看出來。
如果是突兀獨立的山包,那又要怎樣定義呢?古人專門造了「岡」整個字。「岡」字查不到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都有「山」,上面覆蓋的是「網」,既代表這是個突兀的山包的形象,又體現出山岡上經常有雨裂溝的地貌,定義非常準確到位。
簡體「岡」是「岡」的草書楷化而成,因為「岡」往往獨立存在,有著特別的地位,所以我們看現在常用的「崗」,組成的詞有「崗位」、「崗哨」,都包含有突出特別的意思。
現在的語文體系,重詞重句,但對文字的解釋往往不夠明確,尤其是很少提到造字演變的過程,所以我們經常寫錯,用錯。如果都能從篆書了解一下漢字的形象與演變,上推甲骨金文,下看隸草行楷,對於一個字的理解頓時會更加明晰。
因此建議對小篆說文解字部首和《雙法字理》這樣的漢字科普叢書進行研讀學習,能夠讓我們揭開很多漢字背後的奧秘,我們分享的內容,也都是學習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