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開餐館的將「十全十美」裡的「十」改成食物的食;開澡堂的將「隨心所欲」的「欲」改成沐浴的浴;做股票的把「五穀豐登」的「谷」改成股票的股,等等。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王寧教授,把這類商家為了達到宣傳效果,而亂改成語的現象,稱作是戲謔漢字。
這樣的用法固然很幽默,但如果成為一種風氣,越來越多人拿成語隨意亂改,不但感覺不到創意,反而使人覺得,在拿成語開玩笑,擾亂漢字的正常使用,誤導正在學習階段的孩子們。
使用端正的漢字,應該是每個華夏子孫必備的素質。讓我們跟隨王寧教授,一起走進漢字與中華文化的華美殿堂吧。
漢字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我們既可以通過漢字記載的文獻,來了解中華歷史文化,也可以通過解析漢字的結構和系統,看到古人的生產文化。
一些字以「犬」做偏旁,把它們聯繫起來看,很有意思。
您看「猝」字,是指狗藏在草叢中,噌一下就竄出來的樣子,這也是成語猝不及防的意思。
那麼「獨」字和狗有什麼關係呢?您想想看,牧民們是不是常常用一隻牧羊犬,就能管住一群羊了。所以才會說「羊為群,犬為獨也」。
再來看「塵」字,在小篆中,這個字是由三個鹿和一個土組成的。為什麼用鹿來表示塵土呢?
鹿是群居動物,總是一群一群地行動,它們跑步的動作十分優雅、輕盈,被蹄子揚起的土,非常細小,就被叫做「塵」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字,是美麗的「麗」字。繁體「麗」字下面,還有一個「鹿」。
這是因為呀,在古代婚禮中,娶親的人要去納聘,納聘的禮物就是鹿皮。
在聘禮納贄的時候,要將漂亮的毛色,展現給被聘的一方。
還有,鹿性格溫順,兩角成雙,非常漂亮,正好象徵婚姻美滿。
「麗」加上單人旁,就是伉儷的「儷」。也能看出,「鹿」象徵著夫妻和美。
從這些漢字字義中,我們能夠看到,在早期人類文化中,人和動物的關係那是非常密切的。
等到進入農耕時代,人和草木的關係日漸緊密。農耕文化的特點也充分體現在了漢字中。
草、木、竹、禾,是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
木有根枝,草苗向上,竹葉下伸,禾有低垂的穗,體現出古人對植物的細緻觀察。
另外,在「木」字的不同位置加上一橫,還可以變成另外3個不同的漢字。
在「木」字下面加一橫,是「本」字,「本」的本義是樹根,用一橫標示出樹根的位置。
在上面加一橫,是「末」字,「末」的本義是樹木的末梢,用一橫標示樹梢。
在中間加一橫,是「朱」字,標示出樹木的主幹。
如果「朱」字再加上一個木字旁,就成了「株」——這是樹木獨有的量詞,我們現在還在說一株樹、兩株樹。
還有,如果截去「木」字上邊的短豎,就是「櫱」的古字,指的是砍樹後留下的墩子。
把「木」從中間砍掉一半,就是「片」字,表示木頭的一半。
與樹木聯繫密切的還有「封」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封」字,上面是一棵樹苗,下面是一團土。後來,右邊加上一個人,伸出一雙手,表示培土的含義。
「封」的本義是培土植樹,用土把樹根埋起來。由此引申出密封、封存的詞義。
後來發展到小篆,這個「封」字右邊的「手」變成「寸」,咱們現在寫「封」字,右邊還是一個「寸」字。
這個「寸」也很有意思。在古代,凡是跟制度有關的文字,就有「寸」字旁。比如射箭的「射」字,最開始是代表一種考試制度。
古代分封小國,以種樹作為隔離帶,有分界的作用。
分界跟分封有關,分封跟制度有關,所以本意指種樹的「封」字,右邊就改成「寸」字了。
咱們都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體是按照漢語詞彙的意義來構造的。
王教授說,漢字的字理是不能亂講的。一則因為每個字都有它歷史發展的背景,二則文字之間有相互的聯繫。
亂講漢字,經常會講錯了一個,弄亂了系統。
例如:「餓」字中的「我」,是表音部件,但有些人硬要把它解釋成「我要吃(食),因為我餓」,這是把「我」曲解為表意部件。
這就會誤導對其他字的理解,比如俄國的「俄」、天鵝的「鵝」、和峨眉山的「峨」,就會被類推成「我的人」「我的鳥」「我的山」,豈不變得很荒唐?
在漢字教育中,早先有的老師主張用「字族文識字法」,比如說,「天青水清天氣晴,小小蜻蜓大眼睛,吃了蚊蟲心情好,請來夥伴同歡慶」。
在這個短短的童謠中,清澈的「清」,晴天的「晴」,蜻蜓的「蜻」,眼睛的「睛」,心情的「情」,請來的「請」,這六個字的讀音,雖然聲母和聲調稍有差異,但讀音和「青」字都有關係。
這就是在滲透中學習,也是對歸納思維的培養。
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書寫規則。
寫字不能寫「倒筆畫」,一定要遵循「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撇後捺,先入後封」這些基本規則。
雖然我們不必每個人都成為書法家,但仍然要寫好每個字。
以前人們剛開始學習電腦輸入漢字的時候,使用的是一種五筆輸入法,通過筆畫和字型對漢字進行編碼。
如果書寫的筆順不正確,就打不出那個字來。就會被取笑說:小學沒學好。
漢字,從殷商甲骨文到現代楷書,字型、字體經歷了3400年的變化、發展,承載了很多文化。
除了流傳下來的這些實用漢字,隨著網絡的發展,還產生了大量新造字。
比如「囧」字,這是個很有想像力的漢字:一個八字眉加上一個嘴,像很窘迫的樣子。
這個「囧」字,自古是當「窗格」講的。不過漢語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也許很多年之後,這個字就將取代原來表示「窘迫」的「窘」字了。
到時候,未來的人反而要到我們這個時代來考古了。
漢字的發展變化,也應當有前提。王教授的觀點是,在正規場合和規範教育中,用字宜於雅致、準確。
王寧教授通過十個講章,帶我們探討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性質特點、字理結構、書法藝術等。
如果想更多了解漢字及其所負載的中華文化,王寧教授的這本《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可以為您打開學漢字、懂漢字、愛漢字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