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字文化探索中展開德育

2020-09-05 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訊 (記者/陳小庚)拆開父母的書信,儘管有很多字並不認識,讀到書信裡滿滿的關愛,小朋友哽咽了,「大朋友」也紛紛拿起紙巾擦眼淚……2020年9月4日上午,在深圳書城龍華城,由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主辦、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的《漢字德育讀本》(下稱《讀本》)新書發布會在這裡舉行,活動由這場別開生面的小學漢字德育「公開課」拉開了帷幕。

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本身凝聚著巨大的道德智慧。《讀本》(1—6冊)叢書總策劃、廣西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李人凡介紹說,叢書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精心選擇96個漢字,通過解漢字、讀故事、吟詩詞、導行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幫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教材裡的故事和素材充滿趣味性,選擇的活動也充滿體驗性和實踐性。漢字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如何將漢字裡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家國情懷』深入淺出地播種到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那就不容易。這套書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用兒童喜歡的體驗活動將中國文化、道德倫理、家國情懷落地生根。」李人凡說。

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局長王玉璽說:「『漢字德育』不是『漢字+德育』,而是在漢字文化的探索中展開德育,這個過程如同開發『富礦』,需要勘探、採掘和冶煉,方能煉成『真金』。」執行「採礦、鍊金」指令的,正是這套叢書的作者——深圳市龍華區民治中學教育集團及張德芝首席教師工作室的一群青年教師。他們長期處於教學第一線,活躍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激活漢字的德育功能

《讀本》從小小的漢字單位入手,對應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二者有機聯繫,學有抓手:使國學的學習不至於踩空,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至於迷眩;二者互動詮釋,相得益彰。《讀本》貫穿了中國精神這一「紅線」,把中國精神的基因植入孩子的血脈之中。

《讀本》由教師學生自創故事、自創繪本、自創插畫,突出趣味性、親和力。民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小王說,以前她想了解某個漢字的起源,總是在網上搜索,但是父母和老師總是告訴她那些結果是不準確的。現在有了這套讀本,不但能告訴她很多準確的漢字信息,還能看到裡面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讀了這些故事後還可以講給家裡大人聽,爸爸媽媽也聽得津津有味。

《讀本》緊扣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循循善誘,注重學、思、踐、悟的統一,緊貼兒童審美活動、經驗和生活世界,又呼應了社會生活的火熱場景,觀照兒童成長大計。如低年級設計了「漢字魔法屋」「故事大風車」「小小智慧樹」「行動蘑菇街」等別出心裁的欄目,配以大量童真、童趣的插圖,特別是「行動蘑菇街」,直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像,動手塗鴉。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自覺激活漢字的道德智慧是學校德育的嶄新課題。「漢字德育」的靈魂,在於創造性地轉化漢字文化,創新性地發展漢字文化,是返本開新,是守正中的創新。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鍾守權認為:「該讀本讓學生在有滋有味的閱讀中、在且行且思的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中國精神,潤澤心靈,師生共育『中國心』,追求成為文化『中國人』,這是對小學思政課的重要補充。」

與會專家認為,《讀本》以漢字文化學習為切入點,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從漢字到德育,從讀本到生活,從課堂到家庭、到社區,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陪伴兒童成長,即通過「有道德的生活」,成為「有道德的人」。這樣讓漢字真正活起來,把「育德」落到實處,有利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相關焦點

  • 《漢字德育讀本》深圳誕生記
    96個漢字,幫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本身凝聚著巨大的道德智慧。《漢字德育讀本》(1—6冊)(下稱《讀本》)叢書總策劃李人凡介紹,叢書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精心選擇96個漢字,通過解漢字、讀故事、吟詩詞、導行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幫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
  • 【文明實踐】兒童專屬,探尋奧秘——深圳龍華《漢字德育讀本》首發
    活動主要由《敬時愛日,孝為德本》現場德育課展示、《漢字德育讀本》新書發布會及贈書儀式三部分構成,內容和形式別開生面。據悉,《漢字德育讀本》一書是龍華教育人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積極推進「漢字德育」研究而編撰出版的。
  •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誠信文化等主要內容,挖掘其中優秀文化元素中的德育因子,是當前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孝道終究是一種倫理道德的意識和規範,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誠信助人的社會道德教育,可以讓學生由家庭內的道德規範逐步過渡到社會中,由家庭倫理道德引領社會道德規範教育。   第二,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諧觀教育的因素。
  • 五大探索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
    長期以來,思明區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探索把德育融入課程、文化、育人、實踐等載體,讓看似枯燥的德育工作落細、落小、落實,在孩子身上開出燦爛的德育之花。管中窺豹,探尋思明區德育工作的一些破題之舉,或許將對如何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起到借鑑意義。
  • 探索中學德育教育新模式,「生涯德育」在濟南高新區實驗中學「落地...
    課題組歷經文獻研究初步探索、整體建構試點實驗、課程開發調整提升、課題總結凝練成果等階段,在充分學習、研究、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了「生涯德育一體化」的內涵要素和目標追求,形成了「生涯德育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架構,制定了「生涯德育一體化」實施綱要,編制了縱觀高中三年的生涯規劃校本校教材(三冊)、班會課程教材(三冊)、實踐活動課程(一冊)、學科滲透課程(一冊)等課程資料,形成了生涯規劃課、班會課、主題活動等許多典型案例
  • 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德育滲透
    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德育滲透 2012-10-23 15:08:22   來源:安徽青年報
  • 西北師大:「雲」中傳播漢字文化
    6月11日,歷時一個月的「西北師大華文雲課堂——漢字文化與漢字教學」系列課程在甘肅蘭州圓滿結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西北師大為了打造高質量的線上教育資源平臺,積極探索在線教育平臺的教學實踐創新,首次採用「微課+」的雲上翻轉課堂模式升級「雲課堂」。
  • 探討丨校園文化中是如何理解「德育」的?
    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是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落實「德育為首」的教育觀念不僅限於課堂教學或德育活動,更要讓德育的內容、觀點、要求匯聚成時刻籠罩著學生的德育氛圍,時時、處處感染引導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響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心靈。
  • 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讓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在該階段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德育滲透上,學生擁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以後,才能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但從當前的具體情況來看,部分院校的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都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也是無法高效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 ——廣東省清遠市博愛學校探索遞進式新型德育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以師為本、以生為重」的辦學理念,秉承「博愛、博學、博大」的校訓,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探索出「中小幼立德樹人德育培養新模式」,形成了「五展」放養、「五習」養成、「五能」培養、「五質」教育、「五自」管理的博愛教育體系,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 方寸之間 海納百川 漢字文化創新性傳播對話會在北京召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琳瑞):12月1日,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2020項目成果展示暨漢字文化創新性傳播對話會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召開。劉利校長在致辭中指出,現在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精神力量對於國人來說非常重要。漢字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內凝聚力量、對外交流合作的關鍵媒介。漢語、漢字文化傳播的相關研究是北京語言大學和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之一,體驗園作為漢字文化的傳播基地,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後,他提出了科研育人、模式創新、文化助力等方面的要求,希望體驗園在與各方的合作中更上一層樓。
  • 如何匯報中小學德育工作?這位校長從5個方面談學校德育工作措施
    近年來,華亭市皇甫學校德育工作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把德育工作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過程,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漢字裡的中國文化
    漢字裡蘊藏了很多文化,下面就從字形、字音和字義三方面來探討隱藏在漢字中、被我們忽視的秘密。  從漢字的字形中看中國文化  從字形上看,漢字在書寫形式上是平面方塊體文字。  從字體構造上看,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而筆畫在構字時,並非一個筆畫接一個筆畫呈線性展開,而是在一個二維平面裡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多向展開的。這是漢字從外觀上或視覺上所體現出的最明顯的特點,它不同於英語之類的音素文字在構詞時是呈魚貫式線性排列的。  方塊漢字體現出中華民族穩重、踏實的性情。古代中國人在造字的方式上承襲了傳統建築中「天圓地方」的思想。
  • 「思、辨、悟、行」德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本文嘗試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庸》中汲取智慧,將其「學、問、思、辨、行」的治學思想與國外的道德兩難故事問答法相融合,探索構建「論辯、踐行」理念指導下的「思、辨、悟、行」德育方式,以此來拓寬德育的途徑,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更充分的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 弘揚漢字藝術 溯源中華文化——2018「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
    自2010年起,秉承以漢字藝術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宗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等單位發起的「兩岸漢字藝術節」開始在陸臺兩地輪流舉辦,在兩岸享有盛譽,掀起漢字藝術的熱潮。今年,第八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由原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先生邀請繼續在臺舉辦,並將本次活動更名為「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以體現兩岸對於漢字文脈的共同探索和傳承。
  • 探討傳統文化中的「五倫八德」理念與中學德育教育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學校開展的德育工作大多只注重理論和形式,德育目標較高且抽象,不符合中學生的發展特點;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使學校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只在形式上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並且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灌輸,使學生很少參與到道德實踐活動中去,德育教育根本沒有實效性的影響。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現今社會中,大多數的家庭教育表現為功利主義的薰陶明顯多於道德的培養。
  • 全員參與的「官渡職中德育管理模式」
    高度評價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特色性。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   提升育人品質   官渡職中的學生,積極上進、不畏困難、自信樂觀的精神,這是官渡職中在德育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豐碩成果。   正是這種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得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感染,校園內自信、樂學的風氣日益加強,校紀校風轉變顯著,形成了官職中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提升育人品質德育工作目標。
  • 韶山:紅色文化引領紅色德育
    近年來,韶山依託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努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品牌,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韶山特色的紅色德育經驗。利用紅色資源 開發德育教材「群山環抱,綠樹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一擔柴』式樣的土磚房屋,毛澤東就出生在這裡……」《我是主席小同鄉》低年級教材中,寥寥數句便勾勒出了毛主席故居的模樣。這本教材是韶山市鎮泰小學以紅色資源為主題,開發的德育校本教材。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一是就地取材、量體裁衣,拓展德育「新維度」。積極推進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滲透,將新時代德育思想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注文。最近,日本學者笹原宏之的作品《日本的漢字》出中文版,作者談道,在日本,漢字的形態豐富多樣,有廣為流傳的錯字,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漢字學家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以具體而微的案例進入,探討日本文字中的「漢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