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陳小庚)拆開父母的書信,儘管有很多字並不認識,讀到書信裡滿滿的關愛,小朋友哽咽了,「大朋友」也紛紛拿起紙巾擦眼淚……2020年9月4日上午,在深圳書城龍華城,由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主辦、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的《漢字德育讀本》(下稱《讀本》)新書發布會在這裡舉行,活動由這場別開生面的小學漢字德育「公開課」拉開了帷幕。
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本身凝聚著巨大的道德智慧。《讀本》(1—6冊)叢書總策劃、廣西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李人凡介紹說,叢書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精心選擇96個漢字,通過解漢字、讀故事、吟詩詞、導行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幫助兒童打下「中國底色」。「教材裡的故事和素材充滿趣味性,選擇的活動也充滿體驗性和實踐性。漢字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如何將漢字裡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家國情懷』深入淺出地播種到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那就不容易。這套書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用兒童喜歡的體驗活動將中國文化、道德倫理、家國情懷落地生根。」李人凡說。
深圳市龍華區教育局局長王玉璽說:「『漢字德育』不是『漢字+德育』,而是在漢字文化的探索中展開德育,這個過程如同開發『富礦』,需要勘探、採掘和冶煉,方能煉成『真金』。」執行「採礦、鍊金」指令的,正是這套叢書的作者——深圳市龍華區民治中學教育集團及張德芝首席教師工作室的一群青年教師。他們長期處於教學第一線,活躍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激活漢字的德育功能
《讀本》從小小的漢字單位入手,對應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二者有機聯繫,學有抓手:使國學的學習不至於踩空,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至於迷眩;二者互動詮釋,相得益彰。《讀本》貫穿了中國精神這一「紅線」,把中國精神的基因植入孩子的血脈之中。
《讀本》由教師學生自創故事、自創繪本、自創插畫,突出趣味性、親和力。民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小王說,以前她想了解某個漢字的起源,總是在網上搜索,但是父母和老師總是告訴她那些結果是不準確的。現在有了這套讀本,不但能告訴她很多準確的漢字信息,還能看到裡面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讀了這些故事後還可以講給家裡大人聽,爸爸媽媽也聽得津津有味。
《讀本》緊扣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循循善誘,注重學、思、踐、悟的統一,緊貼兒童審美活動、經驗和生活世界,又呼應了社會生活的火熱場景,觀照兒童成長大計。如低年級設計了「漢字魔法屋」「故事大風車」「小小智慧樹」「行動蘑菇街」等別出心裁的欄目,配以大量童真、童趣的插圖,特別是「行動蘑菇街」,直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像,動手塗鴉。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自覺激活漢字的道德智慧是學校德育的嶄新課題。「漢字德育」的靈魂,在於創造性地轉化漢字文化,創新性地發展漢字文化,是返本開新,是守正中的創新。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鍾守權認為:「該讀本讓學生在有滋有味的閱讀中、在且行且思的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中國精神,潤澤心靈,師生共育『中國心』,追求成為文化『中國人』,這是對小學思政課的重要補充。」
與會專家認為,《讀本》以漢字文化學習為切入點,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從漢字到德育,從讀本到生活,從課堂到家庭、到社區,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陪伴兒童成長,即通過「有道德的生活」,成為「有道德的人」。這樣讓漢字真正活起來,把「育德」落到實處,有利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