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之根,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文化血脈獲得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濃重的道德色彩,其不勝枚舉的教育因素對德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產生影響。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其植根於黃河之脈,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及價值觀智慧。通過幾千年的積澱,主要形成了河東農耕文化、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等主要內容,挖掘其中優秀文化元素中的德育因子,是當前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第一,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教育的因素。隨著家庭及社會結構的變遷,自由民主的社會形態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極大的變化。家庭教育在父母更加尊重子代人格的平等和尊嚴的同時,出現了諸如啃老、不贍養父母等不孝的現象,孝順父母本是家庭的一種規範和要求,卻被上升為一種法律的制度和規範。在當前學校的道德教育中,有時片面強調學生對道德義務和責任的認同,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重視不夠,對個人的獨立性缺乏應有的尊重,導致學生人生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感恩意識不足等傳統美德的迷失。
堯舜所倡導的德孝,是人類最根本也是最原始的道德,堯帝、舜帝的風範,以及他們教化天下的道理,對傳統教育的倫理性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在中華文化中,孝道被視為是人類最大的美德,是一切道德規範的核心和母體,也是教育的邏輯起點以及人們立身處世的根本。同時,孝不僅僅是家庭血緣關係的紐帶,是我們民族基因當中對基本人性的讚美和感恩,更是被社會賦予了某些要求與準則。孝是所有道德規範中最高的道德規範,任何道德缺陷都可追溯到孝心,其內涵可以涉及到所有的其他道德內容,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基點。孝道終究是一種倫理道德的意識和規範,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誠信助人的社會道德教育,可以讓學生由家庭內的道德規範逐步過渡到社會中,由家庭倫理道德引領社會道德規範教育。
第二,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諧觀教育的因素。當代學生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價值取向自我化,但此階段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還未完全定型,思維比較活躍。隨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其思想有時會呈現出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相適應的因素,主要表現為自我管理能力差,崇尚個人主義、協作意識弱,缺乏資源共享意識、人際關係僵化等。
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等內容源遠流長且浸潤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炎帝帶領部落先民種五穀、嘗百草,開創中華農耕文明時就講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楊先奎先生認為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就屬於炎帝文化體系;在晉商發展過程中,彼此之間相互協作,大家既是競爭對手也能和諧共處,貫穿「和」的思想及其延伸出來的信義、互助、寬容、仁愛、團隊主義等精神。將山西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與德育相結合,使學生在長期薰陶下,形成文化共識,逐漸對「和」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並內化到自我思想深處,以此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
第三,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求真教育的因素。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和人際交往的基本道德準則。黨中央歷來重視社會的誠信建設,明確提出「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然而近年來,大學生誠信滑坡現象明顯,考試作弊、簡歷作假等事件時有發生,加強誠信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山西晉商文化的核心即誠實守信,以義取利。晉商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在對外行商和對內經營上均以誠信為基本原則,重信守約,同時提倡義利並重,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做法。正是將誠信守義與商業效益相結合,晉商才成為當時中國的商幫之首。以晉商文化為切入口,將晉商歷史典故、傳奇故事等案例和數據用於德育活動,題材生動具體、情感豐富、可信度高,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認可晉商文化思想精髓的同時,引發他們的共鳴,可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滲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第四,探索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讓愛國主義傳統薪火相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傳統道德教育中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環境的德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德育工作,在發揚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過程中,應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給予其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解讀,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文化的生命力,從而加強對學生思想維度的管理。
關公文化核心最為精確的概括就是「忠義」。其中,「忠」是中國傳統儒家最為基礎的倫理要求。《論語》中對「忠」進行過具體論述,認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忠」正是關公文化最為重要的文化標籤。關公最可敬之處就在於一生身體力行一個「義」字,「義貫古今」「信義昭著」「義不苟取」,在我們今天看來,這種「忠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代精神交織在一起,逐漸與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融合。對原有內容給予富有現代社會時代氣息的新內涵,延伸傳統文化基因,實現德育的價值導向。(作者為山西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荊媛;本文系山西省現代遠程教育學會2020年度立項課題「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XYJ202003)
(文章來源: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