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開始,甘肅武威古浪縣啟動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搬遷工程,村民從大山裡搬了出來,封山育林,實現了「人退山綠」。通過防風固沙,發展產業,當地實現「人進沙退」,在戈壁灘裡開拓出了一片綠洲。
曾經的古浪,乾旱,缺水,風沙大。貧瘠的山溝溝裡,飲用水都要毛驢車來拉。62歲的村民李應川就是從那裡的橫梁鄉,搬遷到了黃花灘富民新村。如今,李應川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看著以前的老照片,他感慨萬千。
古浪縣黃花灘富民新村村民 李應川:我們那裡靠天吃飯。回想起來,現在的日子就是比山上的日子天地懸隔了。你看共產黨對我們人民群眾好不好,給我們蓋上這磚頭瓦房。
黃花灘地勢平坦,從前也是一片荒漠。通過防風固沙、生態環境治理,40萬畝黃花灘變成了宜居的綠洲。
南部山區11個鄉鎮、88個貧困村整體搬遷到這裡,讓這裡成為了6.2萬多名貧困群眾的新家園。有了新家園,生計怎麼解決?當地政府帶領群眾發展蔬菜大棚種植和牛羊養殖。每個大棚補貼4.98萬元,農戶自籌的2萬元可以享受3年貼息貸款。但習慣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山區群眾,卻不敢輕易嘗試新的產業模式。
富民新村黨總支書記 張延堂:在山裡的時候,對這些產業,包括我自己,也都沒見過。剛開始我們山區的老百姓還想著把羊養上,還有可能賠掉,菜種上也可能賣不出去。
怎樣才能消除群眾的顧慮呢?村裡的黨員幹部帶頭承包大棚,請來縣農牧局的技術員,從配土栽培到病蟲害防治,全程進行指導。看著大棚裡結滿了西紅柿、甜瓜、辣椒,村民們漸漸有了信心。
截至今年8月,古浪縣種植大棚累計達到1.5萬個,規模化羊場572個,羊存欄202萬隻。村裡有了致富產業,農戶有了增收項目,群眾的心裡踏實了。李應川的小兒子常年在外地打工,看到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他選擇回來,和父親一起經營家裡的大棚。
李應川的小兒子:就想著養羊的同時,看看能不能再流轉個大棚,搞一間大棚種植,結果一種覺得還行,一個大棚半年能收入1萬元。
產業發展起來了,生活更加有希望,村裡也多了年輕人的身影。新村裡的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解決了許多年輕人回鄉創業的後顧之憂。在黃花灘易地搬遷安置區,村村有小學和幼兒園。娃娃們上學的地方,走著幾分鐘就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村民們看到了更多關於未來的希望,邁向小康生活的步伐,更加堅定了。
古浪縣黃花灘富民新村村民 李應川:你看我們學生上學也方便,走路也方便,醫療更方便。現在,政府給我們提供了蔬菜大棚、養殖棚。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