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並沒有所謂的「剖腹」這種稱謂,日本軍人過去的自殺方式,名為「切腹」,這種切開腹部自殺的方式主要是在日本武士階級所施行,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有尊嚴的死法。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切腹自殺的,往往在封建時期僅有被主上賜死的時候才能使用「光榮」的切腹自盡方式,而身份地位的人或者被剝奪名譽的人自殺或者被處刑才會有斬首和自刎等方式。
那是什麼導致日本武士乃至軍人形成了以「切腹」為高尚的自殺方式呢?根據日本近代教育家新渡戶稻造的一書《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中所闡述:日本人往往認為腹部是寄託靈魂和情感的地方,而為了表現自殺時候的勇氣和魄力,切開腹部是很必要的。腹部是人體血管、神經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重要密集位置,所以當使用刀刃切開腹部的時候,會產生極大的苦楚,使得自殺的人生不如死。要有勇氣承受這般苦楚的人,必然是一名極其優秀的武士,所以且不說什麼人有資格去切腹自盡,單論真的敢去做的人,必然是寥寥無幾的。
切腹自盡經常做不到「一擊斃命」,在江戶時代,日本武士多採用「十文字切」,即使用短刀將腹部切開成十字狀,並將腸子等器官拖出體外,直至流血而死。但後來該方法逐漸不再使用,主要原因並不是過於殘忍和痛苦,而是由於需要做到「十文字切」的手法過難,很多武士無法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獨立完成。
所以到了大正時代之後,傳統的「十文字切」發展成為了「一文字切」,即只在腹部劃一刀然後將刀刺入腹部。但是「一文字切」並不容易致死,這就會給自殺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這樣子的「尷尬」自殺情況,需要通過介錯來補刀。
切腹現場(戲劇,非真實拍攝),一名手持長劍的介錯者站在後方
介錯的施行者一般會是自殺者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敵人被自殺者的勇氣所折服,也會自願擔當介錯者。在切腹的時候,如果自殺不成功,沒有立即死去的話,後方的介錯者將會按照預先的計劃,直接將自殺者的頭顱砍下,但是卻仍會連接一絲皮肉,以表示劍術的高超。
有些軍人畏懼自行切腹,所以會使用木扇來代替切腹小刀,真正的死亡還是會被站在後面的介錯者完成,雖然僅僅只是做出了形式,但是卻給切腹自殺者最後的心理慰藉,以表示自己仍是「勇敢的武士」。
自吹切腹是高尚行為的日本軍人,其實是在自欺欺人,剖腹自殺完全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不僅痛苦,而且很容易出醜。在刀刺入身體的那一瞬間,他們就已經疼得哇哇直哭後悔不已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在痛苦中死去,說不準還會既死不了又活不成,所以敢剖腹的人真的也不多。據統計,1945年8月,蘇軍發動遠東戰役,關東軍被擊斃9萬人,被俘虜高達60萬人。
在1962年,日本出版了永松淺造撰寫的《自殺終戰殉國者記錄》一書,絕大多數日軍選擇了投降,包括將級軍官在內,日本815戰敗時自殺的官兵合計只有527人,其中有大將5人,中將11人,少將6人,大佐16人,這高級軍官只佔全體自殺者的5%。據統計,絕大多數日軍自殺都是用槍的
聲明: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謝謝。希望各位朋友看完後點「在看」,以示鼓勵,謝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