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東京審判:用證據與法西斯進行公平對峙,但也留下遺憾

2020-12-27 澎湃新聞

1945年7月,在英、美、蘇、中等國主導下,歐洲和遠東成立了兩個國際軍事法庭:紐倫堡法庭和東京法庭,以法律方式處理二戰戰犯問題。

東京審判作為審判日本戰犯、清算日本戰爭責任的重要事件,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對今天日本政治有何種聯繫?9月1日,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何勤華在由上海市法學會和上海圖書館共同主辦的2015年「雙百」活動暨「上海法學論壇」上,主講「東京審判的偉大貢獻和若干遺憾」。

東京審判庭審現場

東京審判的歷史貢獻

「東京審判是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百年間抵抗侵略的第一次勝利,」何勤華說道,「對戰犯進行審判,是對中、美和亞洲其他國家數以千萬計的亡靈的安慰。」同時,「審判威懾了戰爭狂人,體現了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用證據與法西斯進行公平對峙。何勤華說,東京審判「是比戰爭本身更為深入的清算。因為它動用的不是軍隊,而是法律;它不僅僅著眼於當事人本身,更昭示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除政治意義外,在何勤華看來,在人類社會法理方面,東京審判也意義重大:它增設了「破壞和平罪」與「違反人道罪」。

關於破壞和平罪,在庭審中被告方曾提出質疑:被告們參與戰爭時,戰爭是否已被定為犯罪?如果當時不定為犯罪,那麼不能判定被告有罪,因為「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縱使當時已定為犯罪,參與其事的個人是否也應該負責?

何勤華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東京審判強調,上述兩項質疑早在紐倫堡審判時即已解決,其法理依據為:侵略戰爭早已在國際法上被公認為是犯罪,而且是『最大的國際性罪行』,這已由一系列國際公約所證明。東京審判指出,紐倫堡審判在法理上是充分的,它沒有創設而只是以實踐行為適時地宣布了侵略戰爭是犯罪這一項國際法原則。」

東京審判的若干遺憾

審判中中國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大量的有力證據。因為在戰場直接記錄的影視資料不多。從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到9月12日盟軍進駐東京,中間有一個月時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銷毀了大量證據。

在法庭上,中國人最義憤的三個戰犯,是特工頭子土肥原賢二、九一八策劃者板垣徵四郎、南京大屠殺負責人松井石根三人。梅汝璈等中國法官、檢察官積極尋找證人,多番努力,據理力爭,要求判處三個甲級戰犯死刑,否則無顏回國。最終把這三人和東條英機送上了絞刑架。

梅汝璈(1904-1973),法學家,復旦大學教授,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作出突出貢獻。

梅汝璈為赴東京法庭,還給當時的復旦校長章益寫了請假信

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

相對於德國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中有些戰犯逃脫了法律懲罰。比如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731細菌部隊的石井四郎等。何勤華提到日本小說家森村誠一的《惡魔的飽食》,記載日本軍隊當時在東北進行活體實驗,在浙江等地投放細菌彈。何勤華的轉述已經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聞。而美國與日本「互相交換條件」,讓石井四郎這樣的戰犯居然逃脫了法律懲罰。

美國在日本獨攬了警察權,審判完全控制在美國國家利益之下。二戰結束之後不久冷戰開始,美國利用日本在遠東的地理優勢,態度迅速變化。

同德國相比,東京審判的制裁程度和執行力度上都不足。紐倫堡審判對支持希特勒的大財閥以及黨衛軍、秘密警察、政治領袖集團三個組織都進行了制裁。但東京審判沒有對犯罪組織「櫻會」等進行審判,以至於軍國主義重來。

德國人之所以對於戰爭罪行反省徹底,因為紐倫堡審判結果在全歐洲是監督和關注下執行,直到前幾年還有八十多歲的二戰戰犯,在醫院病床上接受了審判。日本非但對戰犯的定罪和追緝做得不足,而且在1958年,服刑中的乙級、丙級戰犯被釋放,甚至其中還有人後來做到內閣大臣。比如現任首相安倍的外公岸信介,作為東條英機內閣的商務大臣、甲級戰犯,後來居然當了首相。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左二)是甲級戰犯,後來竟然當上了首相。

東京審判中候審的東條英機

很多戰犯後來逃脫罪責,甚至後來擔任了要職,日本右翼勢力開始聚集,利用政治團體推進。在民間,右翼勢力也一直存在。東京審判中絞死的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人的骨灰,在火化之後就被人偷走,藏在觀音廟旁邊。1973年被移到東京,1978年搬進了靖國神社。政府中右翼勢力與這些民間勢力相互勾結,日本軍國主義有漸漸恢復之象。何勤華從自己兩次留學日本的經歷,感受到民主勢力越來越弱,連日本憲法第九條(

放棄發動戰爭權利,不保留軍隊

)也開始被架空。

相關焦點

  • 東京審判的詰問與反思
    雖然這次審判對戰爭罪犯的清算和打擊還不夠徹底(如許多重要的戰犯逃脫了審判、審判受到美國國家利益的控制等),但總的來講,東京審判對於剷除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勢力、清算戰爭罪犯、安撫受害亡靈、震懾戰爭狂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和豐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教育戰爭發起國本國(日本)乃至亞洲及全世界的人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近日,全國各界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也對東京審判進行了多方面的回顧總結。
  • 專訪:讓東京審判的正義聲音響徹寰宇
    東京審判於1946年5月開始,1948年11月結束,對策劃、準備和發動對中國和亞洲、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審判。向隆萬的父親向哲濬正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中國檢察官。 近年來,有日本右翼否認東京審判的正義性與合法性,甚至妄言東京審判是「勝者的審判」。對此,向隆萬直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不過是東京審判的歷史現實條件,這場審判,擁有堅實的法理基礎。
  • 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就這樣,高文彬繼續參加中國檢察組的工作,直至1948年8月全部工作結束,經歷了東京審判的整個過程。高文彬的「小遺憾」據高文彬回憶,國際軍事法庭的地址設在東京澀谷原日本士官學校的舊址上。進口處有一個小花園,前面是演講廳,後面是練兵場,中央的一個小土堆上豎立著一塊木製標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 高文彬: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就這樣,高文彬成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7位中國代表中的一員。1946年5月至9月期間,高文彬擔任國際檢察局中國檢察官辦公室翻譯。翻譯工作結束後,他因表現出色,被向哲浚留下任秘書之職,其他4人則到「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工作。
  • 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今天,我們重看東京審判,回顧其曲折的取證、艱難的庭審,是希望永遠銘記這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捍衛這段屬於全人類的反法西斯集體記憶。血肉換來的審判1946年5月3日,南京大屠殺發生3063天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正式開庭。
  • 紀念|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從東京到南京:艱難的取證謹慎而鄭重的審判需要充足的證據,證據有賴於東京審判的檢察官團隊。一時間,最高法院門前人聲鼎沸,人們遞交了上萬份控訴材料,檢察官們從中挑選出10多份書面材料,並按照法律程序進行「誓證」,由證人、本國律師和外國律師一起在證據上簽字畫押。基於這些材料,中國檢察官撰寫了題為《來自中國的報告:對平民的暴行》的調查報告,這成為東京審判中有力的證據。
  • 特刊 楊一心副校長為《東京審判中國團隊》所作的後記
    全程參加東京審判的在滬唯一健在者高文彬前輩應邀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號召國人「勿忘國恥!」上海多家報紙和電視臺進行了報導。會後,大家一致認為,歷史不能忘記他們,要為參加東京審判的17 位中國代表「畫像」,告訴大家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在東京做了什麼,他們為什麼這麼愛國。因為 17 人中有 10 位是東吳大學也就是今天蘇州大學的校友,因此,這項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
  • 中國再無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
    文 | 欒曉娜 陳少穎 張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ID: thepapernews),原文首發於2020年9月7日,原標題為《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去世》,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1941年9月,畢業於東吳大學附屬高中的高文彬,進入東吳大學法學院,進行系統的英美法和中國法的學習,並於1945年獲法學學士學位。
  • 一代傳奇今天離世,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
    東京審判歷時924天,因其案情龐大、複雜及證人、證據之多,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在中方代表的審判環節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一個接著一個。在東京審判上,中國代表勢單力薄,那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據高文彬回憶,當時中國代表團僅派出了17人,參加法庭審判的中方人員自始至終沒有超過10人。當時前蘇聯代表團有70多人,美國代表團人數過百。
  • 東京審判3,見字如人,聽法官訴說審判背後的故事
    歷時兩年半的東京審判,為戰後和平的國際秩序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史料和記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東京審判的11位法官中,有5位法官寫下了主體判決書之外的個人意見書,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亞法官兼庭長威廉•韋伯、菲律賓法官德爾芬•哈那尼拉,以及在以後的相關文字中留下了重要意見和看法的中國法官梅汝璈。不同意見與法官本人背景、審判運行體制乃至國家關係等密切相關。
  • 【關注】一代傳奇今晨離世,他曾親歷東京大審判
    東京審判歷時924天,因其案情龐大、複雜及證人、證據之多,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在中方代表的審判環節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一個接著一個。在東京審判上,中國代表勢單力薄,那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據高文彬回憶,當時中國代表團僅派出了17人,參加法庭審判的中方人員自始至終沒有超過10人。當時前蘇聯代表團有70多人,美國代表團人數過百。
  •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
    這次被後世稱為「東京審判」的世紀大審判自1946年5月起歷時兩年多,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東京審判確認了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進行了重大發展。
  • 東京審判時,溥儀讓7戰犯被判處死刑,還直接和日本天皇對罵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際,得知風聲的溥儀很快想逃,但隨即又被蘇聯人控制,隨後還參加了1946年東京審判。在東京的審判中溥儀都做了些什麼?與日本天皇對峙,還讓7個戰犯被處死!因為東京審判採用的是對抗性的訴說方式,國際法官對雙方的相互攻擊保持中立,並最終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
  • 全新《東京審判3》你還能看到些什麼?
    被稱為「世紀審判」的東京審判共持續了913天,留下了近50000頁的庭審記錄。在此過程中,檢辯雙方共請出了419位證人出庭作證,出示了4335份證據文件,約20萬人次旁聽了庭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最終用了7天時間宣讀了約1213頁的判決書,梳理了日本長達14年的侵略歷史。
  • 《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在上海舉行
    東京審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各地所有審判中對日本戰爭罪行(侵略罪和暴行罪)定讞的最主要審判,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繁的審判。  「講述這樣一場重要的國際審判,『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是這本書的最大特點」,該書作者程兆奇教授在寫作過程中大量利用了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等重要檔案機構保存的珍貴文獻和圖片,其中一些資料是在中國首次公開出版。  程兆奇說,長期以來日本對以東京審判為代表的戰後審判的否定不遺餘力。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見證者在滬「告別」,是他找到日本戰犯...
    發掘一份至關重要的證據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懸掛著高文彬的大幅照片,他參與東京審判的事跡和其他16位中方代表團成員一起,被永久保存在紀念館的檔案中。偶然間,他在一堆《東京日日新聞》舊報紙中,發現了一張攝於1937年的新聞圖片,即日本戰犯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進行的慘絕人寰的「百人斬競賽」,比賽誰砍掉的中國人頭顱更多。後來,這份重要發現作為有力的證據被交給國際法庭,最終將日本戰犯繩之以法。  作為東京審判的「活歷史」和見證人,高文彬始終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更多的人知道那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審判。
  • 全程親歷東京大審判
    1946 年 5 月 3 日至 1948 年 11 月 12 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甲級戰犯進行了國際大審判。當時審判地點設在東京原陸軍士官學校、戰時日本參謀本部大廈,所以,簡稱 " 東京審判 "。
  • 一段被湮沒的歷史:中國人是怎樣審判日本戰犯的
    中國有句話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有人敢於翻案,就讓他們看看證據確鑿、罪行俱在,讓他們無法否認。抗戰勝利後,作為東京審判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武漢等10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
  • 專家:東京審判符合國際法準則 正義性不容否定
    ,對在日本政府策劃、準備、發動和實施侵略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擔負主要責任的人物,進行的國際軍事審判。  東京審判不僅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的對中國、東南亞和美英等國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而且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宋志勇介紹,在法庭上,戰時日本曾嚴密封鎖的「南京大屠殺」等駭人聽聞的戰爭罪行被揭露,為審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高文彬教授是全程參與1946-1948年東京審判(遠東國際大審判)的最後一位親歷者。作為中國檢察官向哲浚的秘書兼翻譯,高文彬與其他成員一道,配合中國檢察組起訴、舉證、辯論、庭審和量刑,最終將日本戰犯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