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楊一心副校長為《東京審判中國團隊》所作的後記

2021-02-09 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

                                                 

                                             後   記

 

2015 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也是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 100 周年。8 月 15 日當天,在蘇州大學校友總會指導下,上海校友會於崑山路舊校址主辦了「天地正氣與國家情懷———抗日戰爭勝利70 周年暨東吳大學法學院成立 100 周年慶典」大會。全程參加東京審判的在滬唯一健在者高文彬前輩應邀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號召國人「勿忘國恥!」上海多家報紙和電視臺進行了報導。

會後,大家一致認為,歷史不能忘記他們,要為參加東京審判的17 位中國代表「畫像」,告訴大家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在東京做了什麼,他們為什麼這麼愛國。因為 17 人中有 10 位是東吳大學也就是今天蘇州大學的校友,因此,這項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學校組織了蘇州、南京和上海的寫作隊伍,爭取到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寫作組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寫作工作。

寫作艱難程度超過了預期。因為時代久遠以及歷史原因,對 17 人資料的搜集可謂煩神費力。除了一些知名人物之外,其他約一半成員資料偏少。寫作組冒著嚴寒酷暑,去北京、江蘇上海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資料。但截稿日期一拖再拖,本想紐倫堡審判紀念日就可以完成,沒想到拖到東京審判紀念日還遺留不少遺憾。首先他們的生平資料就難以搜集齊全,到目前還有一個遺憾———朱慶儒的資料仍付之闕如。其次是需要不停查找資料甄別錯誤信息。由於對 17 人沒有權威的介紹資料,對於網上的資料,寫作組小心謹慎,包括籍貫、學歷、職業職務、在東京審判中的工作等,都進行了仔細的核實。第三,針對各類回憶性甚至文學性的資料,由於年代久遠,各人回憶差別較大,甚至有矛盾之處,本書也做了適當的處理。沒有確鑿證據的資料或者回憶等,就謹慎使用。

雖然本書不是一本研究性專著,但是也儘量做到學術上的嚴謹。在寫作中,儘量不把個人貢獻與團隊作用分割開來,不把團隊作用與國家作為分割開來,不把中國團隊的作用與國際團隊的合作分割開來。大家是一個整體,共同完成了對戰犯的審判。因此,對書中一些可能存在的爭議或疏漏,特做如下幾點說明,以彌補讀者可能感受到的遺憾:

一是本書側重從團隊的角度來做群體繪像。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團隊成員合作開展的。書中雖然把中國團隊再細分為檢察官團隊和法官團隊,但任何一個成員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將戰犯繩之以法。他們是一個整體,之所以每個成員(除向哲濬和梅汝璈之外)儘量選擇一個角度,主要目的是避免重複。當然,東京審判的兩年多時間裡,各位可寫的內容應該非常多,但是為了全景式地反映17人的團隊,在內容上只能做這樣的取捨。

每一件重大事情都凝聚了團隊成員的心血。因此,書中每一個成員對應的具體工作,並不意味著另外成員肯定沒有參與。包括現在一些有爭議的主要事件,如勸說溥儀作證,我們認為,裘劭恆先生肯定做了諸多工作,但向哲濬、劉子健等也是重要參與者;再如發現「百人斬」報導,我們認為,高文彬先生是有功的,但是吳學義等也是一起查閱日軍秘密檔案,也有同樣的機會發現。即使說檢察官團隊共同發現「百人斬」證據,也不為過。類似事件不一而足。

二是儘量平實敘述,不誇大事實。首先不誇大「冷戰」對東京審判的負面影響。「冷戰」對東京審判當然是有影響的,但不是決定性的,包括最後的判刑,還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其次是不誇大國內鬥爭導致的對東京團隊支持力度不夠。國內由於內戰,難以給中國團隊及時、全力的支持,但當時的國民政府外交部、國防部等部門也盡力了。最後是不誇大個人在東京審判中的作用。在東京法庭,團隊的每位成員都竭盡全力,只是由於角色不同,貢獻可見性不一而已。

三是東京審判是國內外通力合作的結果。中國團隊在東京法庭與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精誠合作,才使得中國的不少訴求都得到了滿足。國內也給了代表團非常大的支持,包括提供經費、派出人員、配合調查、查找人證物證以及回國接待等。

就像當時在東京時中國團隊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務一樣,我們這個寫作團隊,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書寫作困難重重,所有寫作人員均為兼職,沒有一位是「科班出身」,分別來自歷史學、教育學、法學、經濟學等不同專業。但是大家都非常敬業,精誠合作完成了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寫作分工如下:第一部分由王玉貴教授撰稿;第二部分中檢察官團隊向哲濬部分由向隆萬教授撰稿,倪徵 ? 部分由張若雅副研究員撰稿,裘劭恆和桂裕部分由張敏博士撰稿,鄂森部分由趙鳴律師撰稿,高文彬部分由許建軍律師撰稿,吳學義、劉子健、張培基部分由範庭衛副教授撰稿,周錫卿部分由王玉貴教授撰稿,其他秘書和翻譯部分由錢文女士等撰稿;中國法官團隊中梅汝璈部分由梅小璈先生撰稿,方福樞部分由張若雅副研究員撰稿,楊壽林部分由賈勇先生、錢文女士撰稿,羅集誼部分由範庭衛副教授撰稿等,最後由錢萬裡、錢運春、錢文提出修改意見,經我審閱後定稿。

最後,非常感謝高文彬前輩指導和作序,感謝梅汝璈之子梅小璈先生、向哲濬之子向隆萬先生、裘劭恆之子裘壽一先生、周錫卿子女周用美等、吳學義家人,以及第二外國語大學的蘇淑民教授等全力協助,感謝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李廣良、鬱金豹、崔霞、寶鎖幾位老師,感謝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檔案館上海檔案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市檔案館、臺灣「國史館」、臺北東吳大學,感謝蘇州大學發展辦公室、王健法學院、圖書館和檔案館,感謝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南京校友會,他們從各個方面,全力支持了本書的寫作工作。

限於時間倉促和作者水平,書中肯定存在不少訛誤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楊一心

2019 年12 月 15 日

相關焦點

  • ——讀《人民法院報•正義的審判特刊》有感
    以正義的名義 ——讀《人民法院報•正義的審判特刊》有感
  • 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面對如此情形,梅汝璈內心起伏,引出無限憤恨與感觸,他知道今天中國法官能參與審判這些元兇,是千百萬同胞的血肉換來的。他告誡自己要謹慎,要鄭重。從東京到南京:艱難的取證謹慎而鄭重的審判需要充足的證據,證據有賴於東京審判的檢察官團隊。
  • 紀念|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面對如此情形,梅汝璈內心起伏,引出無限憤恨與感觸,他知道今天中國法官能參與審判這些元兇,是千百萬同胞的血肉換來的。他告誡自己要謹慎,要鄭重。從東京到南京:艱難的取證謹慎而鄭重的審判需要充足的證據,證據有賴於東京審判的檢察官團隊。
  • ——追憶東京審判大法官梅汝璈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遊這首卜算子我自幼喜愛,卻一直未能深味其中的沉鬱孤愴是何所來兮何所終。 直到垂暮——今年適逢東京審判七十周年,我不禁憶及70年前傲立東京的梅汝璈先生,以及我在外交部與他共事時的所見所聞。翻閱故紙,前後思量,我不由得掩卷長嘆,卻原來,那字字珠璣,正是梅先生的黃昏寫照!值此歲盡之際,故人往事恍如梅花歷經苦寒吐露暗香,不絕如縷,回味悠長。
  • 《東京審判徵戰記》:理性敘論,構建常識
    《東京審判徵戰記: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團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書的作者向隆萬教授是當年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先生的哲嗣,按照中國傳統「父子至親,分形同氣」的觀念,由兒子來敘述父親往事,本書自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
  • 東京審判的詰問與反思
    這些,為後來日本極右翼勢力猖獗、軍國主義復興提供了基礎。  第三,二戰後,德國被肢解了,分別為英、美、法和蘇聯四國所佔領。在蘇聯佔領區東德,還成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這對清算、遏制納粹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
    這次被後世稱為「東京審判」的世紀大審判自1946年5月起歷時兩年多,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東京審判確認了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進行了重大發展。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追思會在滬舉行
    在高嵐看來,父親去世後國內許多媒體給予了及時報導,這不僅是對父親的關注,更是對那場世紀大審判的關注。「東京審判」中國代表團不辱使命,歷經艱辛,終將日本戰犯送上絞架,繩之以法,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父親作為其中一員,我們為他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 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高文彬: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東京審判》發布,南京大屠殺證人出庭過程首播
    據新華社上海12月12日電(記者許曉青)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12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發布最新製作的三集英語紀錄片《東京審判》,全面客觀地呈現這場「世紀審判」的過程。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見證者在滬「告別」,是他找到日本戰犯...
    9月13日下午,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9月7日高老因病逝世的消息傳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復旦大學法學院等紛紛發來唁電,對高文彬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  高文彬生前曾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一是東京審判;一是大詞典。」
  • 中國再無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
    1945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國際檢察局正式組建,向哲濬任中國檢察官。東京審判適用英美法程序,同時,法庭的官方語言使用英文和日文,因此,需要繼續增派相關專業人員。當時的東吳大學是國內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課程的學校,於是,高文彬的老師、上海著名律師劉世芳,把滿懷熱情且英文極好的高文彬推薦給向哲濬。經過測試,高文彬等五位翻譯被錄用。
  • 追思東京審判最後一位親歷者高文彬:他熱愛祖國、潛心治學
    從9月7日至9月19日,東京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已逝世十三天。作為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曾總結說:「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一是東京審判,一是大詞典。」眾人眼中,高文彬的形象有共同之處:熱愛祖國、潛心治學。
  • 【聚焦】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重大歷史意義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所主任朱文奇教授就紐倫堡審判及東京審判的有關問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朱文奇認為,紐倫堡審判及東京審判奠定了現代國際刑法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對東京審判及後來國際刑事法庭的司法實踐,都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 參與東京審判的梅汝璈:我是中國法官
    ———梅汝璈認識民國法學大家梅汝璈親身參與東京審判雖是梅汝璈一生的驕傲,但畢竟只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不長時段的事而已。然而,對法西斯主義的清算並未到此戛然而止,審判戰犯成為此後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經過半年多的精心準備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5月3日正式開庭。十一個國家各自派出一名精通法律的代表,出任這場舉世矚目的審判的法官。除了庭長之外,各國法官的座次按照日本受降籤字的先後順序排定,中國的法官位居次席。
  • 《東京審判:中國的記憶與觀點》英文版在法蘭克福全球首發
    以《東京審判:中國的記憶與觀點》為代表,交大社著力打造的東京審判系列圖書都實現了版權輸出。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譯介為本書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   中新網法蘭克福10月19日電 當地時間19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在全球最大的圖書博覽會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聯合舉辦了《東京審判:中國的記憶與觀點》英文版全球首發式,紀念東京審判開庭70周年。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名譽主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代表親屬發言,回憶了高文彬先生前的事跡和生活片段。同事代表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於世成、學生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等從不同角度,追憶了他樸素而精彩的傳奇人生,重溫了他熱愛祖國、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表達了對高老的無限追憶和深切懷念。
  • 追思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他曾說「要讓一代代年輕...
    高文彬是我國著名的國際私法學者、東京大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他參與東京審判的事跡,被寫入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檔案中,紀念館中懸掛著他的大幅照片。他是權威法學詞典《元照英美法詞典》的編撰者,享譽學界,為後學所景仰…… 東京審判的見證者,發掘「百人斬」戰犯重要證據 高文彬曾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一是東京審判;一是大詞典。」高文彬教授是全程參與1946-1948年東京審判(遠東國際大審判)的最後一位親歷者。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
    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名譽主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代表親屬發言,回憶了高文彬先生前的事跡和生活片段。同事代表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於世成、學生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等從不同角度,追憶了他樸素而精彩的傳奇人生,重溫了他熱愛祖國、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表達了對高老的無限追憶和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