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2015 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也是東吳大學法學院建院 100 周年。8 月 15 日當天,在蘇州大學校友總會指導下,上海校友會於崑山路舊校址主辦了「天地正氣與國家情懷———抗日戰爭勝利70 周年暨東吳大學法學院成立 100 周年慶典」大會。全程參加東京審判的在滬唯一健在者高文彬前輩應邀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號召國人「勿忘國恥!」上海多家報紙和電視臺進行了報導。
會後,大家一致認為,歷史不能忘記他們,要為參加東京審判的17 位中國代表「畫像」,告訴大家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在東京做了什麼,他們為什麼這麼愛國。因為 17 人中有 10 位是東吳大學也就是今天蘇州大學的校友,因此,這項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學校組織了蘇州、南京和上海的寫作隊伍,爭取到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寫作組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寫作工作。
寫作艱難程度超過了預期。因為時代久遠以及歷史原因,對 17 人資料的搜集可謂煩神費力。除了一些知名人物之外,其他約一半成員資料偏少。寫作組冒著嚴寒酷暑,去北京、江蘇上海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資料。但截稿日期一拖再拖,本想紐倫堡審判紀念日就可以完成,沒想到拖到東京審判紀念日還遺留不少遺憾。首先他們的生平資料就難以搜集齊全,到目前還有一個遺憾———朱慶儒的資料仍付之闕如。其次是需要不停查找資料甄別錯誤信息。由於對 17 人沒有權威的介紹資料,對於網上的資料,寫作組小心謹慎,包括籍貫、學歷、職業職務、在東京審判中的工作等,都進行了仔細的核實。第三,針對各類回憶性甚至文學性的資料,由於年代久遠,各人回憶差別較大,甚至有矛盾之處,本書也做了適當的處理。沒有確鑿證據的資料或者回憶等,就謹慎使用。
雖然本書不是一本研究性專著,但是也儘量做到學術上的嚴謹。在寫作中,儘量不把個人貢獻與團隊作用分割開來,不把團隊作用與國家作為分割開來,不把中國團隊的作用與國際團隊的合作分割開來。大家是一個整體,共同完成了對戰犯的審判。因此,對書中一些可能存在的爭議或疏漏,特做如下幾點說明,以彌補讀者可能感受到的遺憾:
一是本書側重從團隊的角度來做群體繪像。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團隊成員合作開展的。書中雖然把中國團隊再細分為檢察官團隊和法官團隊,但任何一個成員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將戰犯繩之以法。他們是一個整體,之所以每個成員(除向哲濬和梅汝璈之外)儘量選擇一個角度,主要目的是避免重複。當然,東京審判的兩年多時間裡,各位可寫的內容應該非常多,但是為了全景式地反映17人的團隊,在內容上只能做這樣的取捨。
每一件重大事情都凝聚了團隊成員的心血。因此,書中每一個成員對應的具體工作,並不意味著另外成員肯定沒有參與。包括現在一些有爭議的主要事件,如勸說溥儀作證,我們認為,裘劭恆先生肯定做了諸多工作,但向哲濬、劉子健等也是重要參與者;再如發現「百人斬」報導,我們認為,高文彬先生是有功的,但是吳學義等也是一起查閱日軍秘密檔案,也有同樣的機會發現。即使說檢察官團隊共同發現「百人斬」證據,也不為過。類似事件不一而足。
二是儘量平實敘述,不誇大事實。首先不誇大「冷戰」對東京審判的負面影響。「冷戰」對東京審判當然是有影響的,但不是決定性的,包括最後的判刑,還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其次是不誇大國內鬥爭導致的對東京團隊支持力度不夠。國內由於內戰,難以給中國團隊及時、全力的支持,但當時的國民政府外交部、國防部等部門也盡力了。最後是不誇大個人在東京審判中的作用。在東京法庭,團隊的每位成員都竭盡全力,只是由於角色不同,貢獻可見性不一而已。
三是東京審判是國內外通力合作的結果。中國團隊在東京法庭與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精誠合作,才使得中國的不少訴求都得到了滿足。國內也給了代表團非常大的支持,包括提供經費、派出人員、配合調查、查找人證物證以及回國接待等。
就像當時在東京時中國團隊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務一樣,我們這個寫作團隊,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本書寫作困難重重,所有寫作人員均為兼職,沒有一位是「科班出身」,分別來自歷史學、教育學、法學、經濟學等不同專業。但是大家都非常敬業,精誠合作完成了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寫作分工如下:第一部分由王玉貴教授撰稿;第二部分中檢察官團隊向哲濬部分由向隆萬教授撰稿,倪徵 ? 部分由張若雅副研究員撰稿,裘劭恆和桂裕部分由張敏博士撰稿,鄂森部分由趙鳴律師撰稿,高文彬部分由許建軍律師撰稿,吳學義、劉子健、張培基部分由範庭衛副教授撰稿,周錫卿部分由王玉貴教授撰稿,其他秘書和翻譯部分由錢文女士等撰稿;中國法官團隊中梅汝璈部分由梅小璈先生撰稿,方福樞部分由張若雅副研究員撰稿,楊壽林部分由賈勇先生、錢文女士撰稿,羅集誼部分由範庭衛副教授撰稿等,最後由錢萬裡、錢運春、錢文提出修改意見,經我審閱後定稿。
最後,非常感謝高文彬前輩指導和作序,感謝梅汝璈之子梅小璈先生、向哲濬之子向隆萬先生、裘劭恆之子裘壽一先生、周錫卿子女周用美等、吳學義家人,以及第二外國語大學的蘇淑民教授等全力協助,感謝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李廣良、鬱金豹、崔霞、寶鎖幾位老師,感謝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檔案館上海檔案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市檔案館、臺灣「國史館」、臺北東吳大學,感謝蘇州大學發展辦公室、王健法學院、圖書館和檔案館,感謝蘇州大學上海校友會、南京校友會,他們從各個方面,全力支持了本書的寫作工作。
限於時間倉促和作者水平,書中肯定存在不少訛誤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楊一心
2019 年12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