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徵戰記》:理性敘論,構建常識

2021-01-21 澎湃新聞
《東京審判徵戰記》:理性敘論,構建常識

陳新宇

2019-04-25 07:47 來源:澎湃新聞

《東京審判徵戰記: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團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一書的作者向隆萬教授是當年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先生的哲嗣,按照中國傳統「父子至親,分形同氣」的觀念,由兒子來敘述父親往事,本書自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依據作者介紹,其幼年時印象中只記得父親為東京審判忙碌,成年後父親已老,亦很少談及此事,實際上是在2004年隨同中央電視臺編導拍攝紀錄片《喪鐘為誰而鳴》和2006年參加故事片《東京審判》的首映式時,痛感對東京審判的無知後才投入該研究中去(《作者的話》)。從這個角度講,本書可謂一部發願之作。

向哲濬先生1917年畢業於清華學校,筆者因為清華法學歷史研究的機緣有幸認識向隆萬教授,蒙其抬愛邀約,曾參加了2011年5月3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東京審判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亦為2013年11月12日的東京審判國際學術討論會撰寫論文《東京審判量刑問題再審視——以「死刑投票6比5」為中心》(因與清華授課衝突無法參加,由王選女士代為宣讀)。在這種以文會友結緣過程中,感受到向隆萬教授運籌謀略有方,做事全力以赴的名士風範,目睹了其擔任名譽主任的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團隊先後編輯83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73卷《國際檢察局訊問記錄》等重要歷史資料,出版相關研究叢書與譯作,日就月將,中國學界關於東京審判的研究逐漸蔚然有觀。

《東京審判徵戰記: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團隊》一書正是建立在代際傳承因緣與學術厚實積累的基礎之上。首先,這是一本優秀的法律史著作。本書從東京審判時中國檢察團的視角出發,充分地利用這些年從世界各地發掘整理的一手檔案資料,再現了當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這些資料不少是作者發現並先行使用的,例如向哲濬先生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10次講話的英文稿,就是向隆萬教授2007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處複印並翻譯成中文,收入在2010年出版的《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一書中。作者熟稔資料,言必有據,孤證不立,直面歷史,不予避諱(例如對庭審中溥儀作偽證問題),史實與理性是構築本書的兩大基石。

其次,這是一本歷史通識教育的重要著作。對於1946年-1948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場世紀審判,過去曾因為意識形態等因素而被忽視,近些年來即便重被拾起往往多訴諸於民族情緒,相關影視作品更添附了一些不符合史實的戲劇化情節,這些方面實際上有礙國人對於歷史的客觀認識。在這一背景之下,如何恢復歷史常識就成了當下重要的課題。本書的寫作風格,恰符合蕭公權先生的治學標準「以學心讀,以平心取,以公心述」,通過平實的語言、豐富的圖片、嚴謹的引證、細緻的索引,展示了東京審判中國優秀法律人以理性嚴謹和專業素養為徵表的法律愛國主義精神。

在本書中,除了向哲濬檢察官、梅汝璈法官兩位清華校友,筆者還發現了一些東京審判相關的清華法政人的身影。例如清華學校1920年畢業的劉世芳先生,其於1924年獲得耶魯大學的法學學士(LL.B.),回國後執業律師,兼任東吳大學教授。1936年11月上海發生沈鈞儒、章乃器等救國會「七君子」案,劉世芳是王造時的辯護律師。東京審判時,劉世芳曾推薦其東吳大學的學生高文彬擔任中國檢察團的英文翻譯。例如清華學校1920年畢業的楊光泩先生,其於192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公法的博士(Ph.D.),1942年在中華民國駐菲律賓總領事任上被日軍殺害於馬尼拉,東京審判中其被害的文件曾作為指控日軍暴行的證據。另外,梅汝璈法官的秘書羅集誼先生,曾是清華學校肄業生。向哲濬檢察官的秘書劉子健先生,曾就讀於清華大學,日寇入侵後轉入燕京大學政治系學習。劉先生後來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享譽世界的宋史專家。需要指出,這些法政菁英,既有清華淵源,亦屬於中國和世界,他們的法治遺產,可待繼續發掘與繼承發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正是東京審判,讓日本民眾了解了這一事件的經過,法庭向日本民眾開放一定數量坐席並通過新聞傳遞審判信息,面對南京大屠殺的慘烈事實,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團在撰寫東京審判相關資料時,也不由得用「慘慘慘」3個字作為標題。
  • 紀念|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基於這些材料,中國檢察官撰寫了題為《來自中國的報告:對平民的暴行》的調查報告,這成為東京審判中有力的證據。東京審判開庭後,南京大屠殺成為審判的重點,中國檢察官應法庭要求再次到南京取證。正是東京審判,讓日本民眾了解了這一事件的經過,法庭向日本民眾開放一定數量坐席並通過新聞傳遞審判信息,面對南京大屠殺的慘烈事實,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團在撰寫東京審判相關資料時,也不由得用「慘慘慘」三個字作為標題。
  • 【聚焦】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重大歷史意義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所主任朱文奇教授就紐倫堡審判及東京審判的有關問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朱文奇認為,紐倫堡審判及東京審判奠定了現代國際刑法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對東京審判及後來國際刑事法庭的司法實踐,都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 東京審判後的梅汝璈
    原標題:東京審判後的梅汝璈 梅汝璈於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48年4月,歷時近兩年的庭審終於結束,法庭的工作進入起草判決書和定罪量刑階段。
  • 東京審判3,見字如人,聽法官訴說審判背後的故事
    歷時兩年半的東京審判,為戰後和平的國際秩序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史料和記錄。然而東京審判有如一片浩瀚的汪洋,讓初涉其中的我有些茫然。所幸的是導演組的研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的幫助,在和專家的數次交流學習後,我收穫了長長一串必讀書目和海量的視頻素材及文檔。慢慢抽絲剝繭後,我看到了方向。
  • 站在頂極燒肉的至高點——東京敘敘苑
    位於東京市晴空塔30樓,高級燒肉名店敘敘苑以高人一等的遼闊視野,除品嘗極致燒烤之外,更加有不同凡響的感官享受。 在東京數以千計的燒肉店中,敘敘苑以王者之姿叱吒將近40個年頭,主要原因應在於高質量的牛肉,以及毫無油煙味和典雅時尚的用餐空間。
  • 東京審判:「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自認戰犯卻沒有被審判
    抗戰勝利後,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相繼展開。有部電影叫《東京審判》,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有限的時間裡沒有辦法全景展現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今天話題中的這個人——石原莞爾,就遺憾的沒有出現在劇情中。而更加遺憾的是,這個「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居然在東京審判中沒有被定為戰犯,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 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東京審判的詰問與反思
    雖然這次審判對戰爭罪犯的清算和打擊還不夠徹底(如許多重要的戰犯逃脫了審判、審判受到美國國家利益的控制等),但總的來講,東京審判對於剷除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勢力、清算戰爭罪犯、安撫受害亡靈、震懾戰爭狂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和豐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教育戰爭發起國本國(日本)乃至亞洲及全世界的人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近日,全國各界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也對東京審判進行了多方面的回顧總結。
  • 東京審判如何走入西方學界
    東京審判在日本獲得了經久不衰的關注度和熱議,不誇張地說,凡是日本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作為站在被告席上的國家,東京審判是盟國對舊日本最大的一次清算和總結,東京審判也因此被視為「新日本的零點(ゼロ)」。而要擺脫「自虐史觀」,心安理得地拋棄歷史包袱,「克服東京審判是日本一切政策中最優先的政策」(北岡俊明《東京裁判はでっちあげだった》)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
    梅汝璈於東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1月19日,遠東最高盟國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宣布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這次被後世稱為「東京審判」的世紀大審判自1946年5月起歷時兩年多,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東京審判確認了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進行了重大發展。
  • 專訪:讓東京審判的正義聲音響徹寰宇
    原標題:專訪:讓東京審判的正義聲音響徹寰宇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犯在他們曾陰謀策劃侵略戰爭的東京接受審判,這場審判擁有紮實的法理基礎,並嚴格遵循法律程序,其正義性不容置疑,」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席向隆萬日前在上海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如是說。
  • 高文彬:他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從法律的角度認定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通過審判日本主要戰犯,公開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暴行,尤其是侵華14年間所犯下的罪行。民盟盟員、百歲老人高文彬,作為17名中國代表之一,全程參與了東京審判,是的東京審判歷史見證人。
  • 英文版東京審判判決書首次公開亮相
    原標題:英文版東京審判判決書首次公開亮相(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在東京審判的法庭上,那些曾經發動戰爭的日本戰犯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東京審判國際檢察組成員、中國檢察組首席顧問的蘇州人倪徵噢參加了這場歷史的審判,並立下不朽功勞。
  • 梅汝璈:東京審判大法官
    1946年東京審判期間,梅汝璈身著法袍。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他是中國法律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全程參與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運用法律武器捍衛了國人的尊嚴。  梅汝璈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代在江西省立模範小學讀書。因父親梅曉春家教極嚴,梅汝璈每日必須早早起床到外面拾豬糞牛糞,作為農田的肥料。每日出門拾糞時,他總要帶本英語書,一邊拾糞一邊苦讀,常常到了忘我的境界。
  • 國內首次出版 東京審判一手文獻
    在聯合國這一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制止侵略行為的國際組織於1945年成立的次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開庭對日本首要戰犯進行了國際審判。昨天,100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編纂出版工程正式宣布啟動。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稱,這是國內首次公開出版研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 參與東京審判的梅汝璈:我是中國法官
    ———梅汝璈認識民國法學大家梅汝璈親身參與東京審判雖是梅汝璈一生的驕傲,但畢竟只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不長時段的事而已。除了出席東京審判的這幾年外,在其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梅汝璈先生更是以一位傑出的法學家(特別是法學教授)的身份立身行世被遺忘數年的法官1945年9月2日,東京灣見證了20世紀最為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在停泊於此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
  • 《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在上海舉行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在上海舉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5月2日電 (記者 許婧)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紀念全面抗戰爆發八十周年《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2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 中國再無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
    東京審判適用英美法程序,同時,法庭的官方語言使用英文和日文,因此,需要繼續增派相關專業人員。當時的東吳大學是國內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課程的學校,於是,高文彬的老師、上海著名律師劉世芳,把滿懷熱情且英文極好的高文彬推薦給向哲濬。經過測試,高文彬等五位翻譯被錄用。他們於1946年5月15日在上海江灣機場乘坐美國軍用運輸機飛往日本東京。就這樣,高文彬成為參與東京審判的17位中國代表中的一員。
  • ——追憶東京審判大法官梅汝璈
    直到垂暮——今年適逢東京審判七十周年,我不禁憶及70年前傲立東京的梅汝璈先生,以及我在外交部與他共事時的所見所聞。翻閱故紙,前後思量,我不由得掩卷長嘆,卻原來,那字字珠璣,正是梅先生的黃昏寫照!值此歲盡之際,故人往事恍如梅花歷經苦寒吐露暗香,不絕如縷,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