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研學旅行越來越被學生和家長所接受,國內研學遊市場正在以極快速度成長。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曾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研學旅遊發展報告》,預期未來3-5年,研學旅遊的學校滲透率將迅速提升,據估算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然而年初爆發的疫情,也同樣給研學遊市場造成嚴重影響,7月14日文旅部發文恢復跨省遊後,學校對於學生出省雖沒有明令禁止,但也秉承非必要不外出的原則,以學生群體為主的暑期遊整體恢復情況都不及往年,研學遊由此受到的影響則更大。
主打精品研學遊產品的品行樂學首席教務、CEO劉滿在接受聞旅採訪時表示,疫情爆發3月初開始,就已經對今年研學遊市場的恢復不抱太大的希望,當時覺得五一後復工、國慶之前不敢妄談研學旅行的計劃和對接,如今看到情況基本如此。跨省遊的恢復對於研學來說並沒有帶來業務復甦的拐點,更像是給自己,給研學遊行業的一針「安慰劑」,讓大家還心懷希望,有動力堅持下去。
而主打營地建設的北緯開營副總裁李健則表示,從B端視角來看,疫情對於研學遊的影響是暫時性的,儘管業務短期內被影響,但對於未來長遠的發展前景業內仍然十分看好,這從疫情以來新建研學營地項目仍在有條不紊推進,甚至更受投資者歡迎的現實情況可以看得到。
兩人同時認為,疫情給研學遊市場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要提升品質,轉型升級,疫情過後,粗製濫造的研學遊產品以及研學遊營地,將會被進一步清洗出市場。疫情倒逼之下,研學旅行相關企業還得從自身尋求破局之道。
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館發表的聲明引發大家對於研學遊市場的關注,聲明稱有大量企業在館內舉辦有償研學遊等活動,許多活動團體在館期間出現不遵守博物館參觀規範和公共場所文明規範的行為,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
該聲明讓因疫情影響原本就恢復緩慢的研學遊行業再一次將弊病暴露在大眾視野中。以往大家對於國內研學遊都存在誤解,認為研學遊就是帶著學生去集體旅遊,「遊」重要還是「學」重要也是針對這一類型產品產生最多的爭論。
而如今,因為疫情不得不慢下來的企業,也開始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品行樂學就是其中之一。劉滿表示,研學遊的「遊」和「學」本就不該是對立的關係,寓教於樂、從旅行的實踐中獲得知識才是研學遊真正的價值所在,對於品行樂學而言,經過幾年的探索已經形成「博物社科研學」和「學科研學」兩大服務體系,本身即是以「內容」作為生存之本和競爭利器的,專業深度和成果導向是品行樂學立身的關鍵,也是作為專業研學機構價值「增值」的體現所在。
「不可否認,因為如今的國內研學遊市場沒有頭部企業出現,缺少行業普認的產品與服務規範,導致市場上的產品魚龍混雜。我曾在一次活動上公開表示『不做專業融合課程設計的研學就是開玩笑,由學渣擔綱服務的研學就是沒頭腦,沒有成果呈現的研學就是浪費時間』,如果只遊不學、甚至帶隊老師、講課老師都成為不守規則的破壞者,要麼換腦、要麼換人,摒棄資源掮客中介的集成套路,選用擁有善積累、愛學習、有責任心等特質的專業人才才是研學遊機構最應該重視的提升服務的關鍵所在。」
作為北京的研學服務主體之一,以學校為主體的研學旅行佔據了品行樂學業務的半壁江山,這個暑期因為北京教委「非必要不出京」的建議,業務恢復程度有限,而且即使在陸續開學後,這一「建議」仍然有效,因此這部分業務短期內恢復基本不現實。認識到這樣的現狀,積極求變,拓展線上對於劉滿來說,成為這半年多以來的重要任務之一。雖然研學旅行的核心價值是在場體驗,但在線工具顯然是大有裨益,研學旅行的線上和線下,從結合到融合,從思維方式到業務整合,都將切實為研學旅行創造更多的服務場景和運營空間,這也是疫情帶給他的新思考。
儘管從短期來看,研學旅行C端消費市場仍會受到疫情防控限制的影響,但與C端市場截然不同的是,疫情對於B端市場的影響並沒有直面消費者的C端市場那麼嚴重。
疫情以來,主打營地教育的北緯開營在項目建設上也有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是最為嚴重時期有些城市的項目不能繼續施工,或者施工人員根本就進不去。但整體來說,投資企業或者機構對於教育營地建設的熱情並沒有受影響,甚至是更高了。
「這樣的變化一開始我們也沒有料想到,疫情讓文旅項目投資變得更加謹慎,因為大家手裡都沒錢,或者說錢都不是那麼富裕,對動輒幾億、十幾億的大型投資項目變得更理智,反而是教育營地這樣幾千萬上下,投資相對較小的項目,更加被青睞,所以疫情以來不僅沒有損失掉在建項目,我們團隊在這段時間前前後後還考察了幾十個項目,然後也籤約了一些,所以B端業務基本上是沒有受到影響的,而且我們上半年的業績是保持一個盈利狀態。」李健這樣講道。
他同時表示,從國內研學旅行市場來看,研學教育營地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國內的研學教育營地資源極為稀缺,營地數量極少,尚不足200個,而美國的營地目前比較多途徑,據說數量有15000個,俄羅斯的營地數量則高達55000個。從市場空間上來說,還具備極大的拓展潛力。
而且,國內對於研學遊的認知和需求也是在不斷提升,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布後,國內各地也相繼推出相關的政策促進研學旅行的發展,政策利好促使「研學遊」向「研學熱」發展。加之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家校更加注重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研學旅行寓教於樂,得到孩子與家校的多重認可。在各方因素的推動下,從需求端來說研學遊也將進入快速成長期。而對於北緯開營這樣的教育營地建設運營企業來說,也將是難得的機遇期。
根據李健給出的數據,參與其公司研學教育營地的投資方中,70%是房地產企業,30%是政府平臺公司及教育集團。未來還會有包括地方政府、旅遊景區、房地產商等在內的更多參與者加入到研學旅行行業的發展中來,而因為研學營地目前屬於優質的業態,對於房地產企業賦能、資產盤活和引流方面,也會起到推動的作用。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但國外疫情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出境遊業務短期內難以恢復,所以從前備受學生喜愛的出境研學旅行也無法實現,不過這也使得國內研學旅行消費市場的需求大大增加。加之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遊玩本就是他們的天性,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封閉後,遇到可以解禁的假期,學生們必定非常渴望出遊。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研學旅行的需求在暑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研學遊也成為旅行社眾多旅遊產品中恢復速度相對較快的類型之一。
李健表示:「疫情穩定後,對於營地暑期運營幾乎沒有影響,疫後公司旗下的營地帶客量穩中有增,廣州惠州的森林湖營地在暑期內幾乎是滿負荷。這主要是因為疫後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方面首要考慮的就是衛生和安全問題,而我們公司營地提供的研學旅行產品更加貼合消費者的需求。封閉式的營地研學項目會為客戶提供一個相對穩定且安全的環境,食宿都由營地來提供,人員流動也在合理控制範圍之內,客戶的研學體驗會很舒心。」
而劉滿也認為,優質的研學遊機構在疫後一定會迎來更大的成長機會,品行樂學一直以來倡導研學旅行團隊「小班化」、團隊裡進行小組課題式研究,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學校接受這樣的研學遊產品。「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半日還是長線,研學旅行單團40人左右為最佳,120人為上限。小規模團隊的服務和利潤如何平衡,解決起來確實需要很多策略和技巧。總體而言,協調資源、提亮特色,精選人員、優化配置是找到平衡點的可行路徑。目前來看,研學旅行未經充分發育、仍在「初級階段」,現在還遠談不上形成市場格局,大家都有機會。錘鍊獨特價值、探索自我路徑,在客源規模化和業務細分化兩個維度上發力,未來或許可期。」
綜合來看,國內研學旅行市場發展潛力無疑是巨大的,但研學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優質內容的開發和社會資源的支持,還更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推進。但由於現階段行業內沒有統一的規範標準,缺乏市場監管,各家企業更需要自我約束,共同努力推進行業的進步,未來國內研學旅行發展勢必要加強統一的市場化管理,才能更好激發市場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