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覆咬指甲的行為,多見於3~6歲兒童。多數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咬指甲,但少數頑固者的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到成年。
生活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就是咬指甲持續到成年的頑固者之一。
不分年齡、性別,很多人都深受咬指甲習慣的困擾,10~20年「咬齡」的、花2~3年去改掉毛病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可能也會有人覺得咬指甲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但你見過真正咬指甲上癮的人嗎?指甲咬得奇短,嵌入肉裡,甚至個別指甲被咬到肉眼不可見。有的甚至咬傷手指,咬到細胞感染、壞死,然而這都無法阻止他們咬指甲的行為。
這大多與精神緊張有關,他們緊張的時候咬、做題的時候咬、壓力大的時候咬,甚至覺得一咬指甲,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
但真的是這樣嗎?
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容易,改掉一個壞習慣更難!
咬指甲已經成了他們下意識的動作。有時回過神來,才發現手指已在嘴邊。越想改掉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想咬指甲。為了改掉「咬指甲」的習慣,他們試過無數辦法,塗指甲水、貼指甲貼片、做美甲……但總是找不到有效的方式。
一開始咬指甲的時候,他們肯定沒有想到,這個行為會持續這麼長時間,更沒有想到會影響自己的健康。
有人可能會好奇: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告訴他們不能咬指甲嗎?沒有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嗎?沒有制止他們這些行為嗎?
答案是:告訴過,也制止過。
但這些人回憶起孩童時期,父母對他們「咬指甲」的行為總是嚴厲制止、說教、打罵。 在心理學的強化類型中,這屬於正懲罰。但這對於改掉「咬指甲」的習慣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會讓孩子的行為變本加厲,甚至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恐懼。
心理學家認為,咬指甲來緩解壓力是由於在小時候這種行為被強烈的提醒,來源於父母強烈的提醒,使孩子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無處釋放,「咬指甲」這個行為,可能反倒被保留下來,甚至愈演愈烈,那麼慢慢這個行為就成了這個孩子一個固定的情緒的一個釋放和一個關係的再現。懲罰也可以強化,一個孩子因為一件事情被罵被打,這可能是一種強化,這種強化就會讓他這個行為變本加厲。這種行為可能延續到成年。那麼孩子咬指甲該如何糾正呢?
(1)一般療法
家長首先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打罵或懲罰非但無益,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應給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損傷。
(2)心理療法
主要採用行為限制和正面引導。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幼兒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允,通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或玩具,比如減壓玩具、動力沙、樂高積木、軟布玩偶等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導,則是對6歲以上的孩子講清道理,使其意識到咬指甲是一種行為偏離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糾正的。
家長在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時,應該有耐心、有恆心,儘量用正面鼓勵的方式,避免再次引起孩子的焦慮情緒。在發現孩子經常咬指甲時,家長不要著急直接說服孩子,可以先嘗試給孩子讀一些習慣養成類的繪本,當孩子內心認同這個行為是個問題時,才更有可能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