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有些孩子賴床起床氣很嚴重、有些孩子喜歡用角色的方法來衝父母發脾氣、有些孩子比較不注重生活衛生等。
雖然這習慣看起來無傷大雅,但是深究起來也是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的。比如孩子喜歡咬指甲這個習慣,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咬指甲」成癮的地步。
雖然咬指甲看起來僅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卻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性格心理等造成影響。
有一天,星星媽媽在小區樓下的公園陪孩子玩耍,正好碰到了同小區的四五個老熟人,於是就坐在一起邊聊天邊看孩子們玩耍。
聊著聊著,她發現其中一個大哥非常喜歡咬自己的指甲,從坐在這一起聊天開始,他就時不時的伸出自己的指甲開始啃。
可能是注意到星星媽媽的視線,大哥的老婆開口道:「婆婆說他小時候就有這個習慣,當時也糾正過,但是效果不明顯,所以就一直保留到現在。」
「你別咬了,不然又要咬出肉了,還有要咬回家咬,公共場所注意點形象」大哥的老婆對大哥說到。
看到這位大哥快要把肉咬出來的行為,星星媽媽聯想到了女兒最近也開始咬指甲的習慣,而且有一次都把肉咬出來了,結果還是接著咬。
想想這位大哥30多歲了還在咬指甲,如果現在不對孩子糾正,是不是今後她也會保留這個習慣?
星星媽媽頓時意識到了孩子咬指甲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回家後就開始找方法糾正孩子咬指甲的行為。
咬指甲的習慣跟所有的不良習慣一樣,如果進行改正,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夠伴隨孩子的一生的。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咬指甲。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觀念:孩子咬指甲,是身體內部缺乏了維生素,只要補足了維生素,基本上就能夠解決孩子咬指甲的問題。
相信很多的寶媽都通過給孩子補維生素的方法企圖幫助解決過孩子咬指甲的問題,但是收效甚微,大多幾乎都沒有什麼作用,孩子想咬指甲的時候還是依然會咬。
這是因為孩子咬指甲行為的出現並不僅僅是跟孩子身體缺乏某一元素有關,而跟孩子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
通常情況下孩子一般會在步入三歲年齡階段之後開始出現咬指甲的行為。然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行為有可能會得到改善完全糾正,當然也存在今後一直保留著這個問題的可能性。
三歲是孩子開始離開家人的身邊,進入幼兒園接觸社會的階段,他們需要憑藉自己的力量跟陌生的老師、同學等進行交往。
在社交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之前與家人相處不會出現的問題和矛盾。
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很多的孩子並不能完全自我解決,很有可能會使其轉化外內在的焦慮、緊張、不安等負面因素。
而當這些負面因素在內心深處不能被釋放時,孩子們為了緩解這些元素,就會通過咬指甲的方式得到放鬆,有些孩子甚至會把指甲咬的皮開肉綻。
美國兒童協會曾經有關兒童咬指甲的問題發出過倡議,建議家長們最好遏制住孩子咬指甲的苗頭,否則可能產生較多不良影響。
人的雙手相較於其他的身體部位來說,會更容易接觸、殘留大量的細菌,尤其是對於好奇心重、愛玩愛動的孩子來說,每天手上的細菌病菌等會更多。
雖然可以通過洗手的方式,把雙手表面的大部分細菌等都清洗掉,但還是有一些細菌等會殘留在雙手的指甲縫裡。
因此,當孩子咬指甲的時候,不免把這些殘留的細菌、病菌等不健康的物質通過空腔吃進肚子裡。總體上來說,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會引發兩方面的疾病:
①指甲方面的疾病
孩子咬指甲,容易把指甲咬的很短,基本上到了貼著指甲肉生長的地步,出現「指甲邊緣化生長的問題」,而且還會出現指甲發炎,並逐漸演變成甲溝炎等手指疾病的問題。
②腸胃方面的疾病
歐洲腸胃科醫生斯威特曾說,63%經常咬指甲的人會在腸胃中檢測出攜帶大腸桿菌。
因指甲縫中有細菌病菌或手部表面的細菌等沒有被清潔掉,孩子咬指甲的同時這些細菌病菌會被吸收進腸胃中,從而容易引起各種腸胃疾病。
咬指甲的時候,往往需要牙齒「咬」、「啃」等動作。這些動作,第一會因指甲進入到牙齒縫中導致牙齒縫變大,影響牙根鬆緊。
第二還會導致孩子牙齒出現咬合不正、下頜突出或後縮等問題,從而影響孩子的顏值。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會出現咬指甲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孩子在通過咬指甲逃避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問題。
因此,從更有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咬指甲的問題。
生活中,大多數家長看到孩子咬指甲的,不是大聲呵斥就是用手打掉孩子的手。
孩子本來是通過咬指甲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家長們暴力制止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從而讓孩子咬指甲的問題更嚴重。
因此,當看到孩子正在咬指甲或想要咬指甲時,家長們最好的做法是平和的對待。
孩子咬指甲,家長「讓孩子不要咬指甲」的語言、行為等只會讓孩子記住咬指甲這種行為,並不是忘記改正這種問題。
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把注意力從咬指甲的行為中轉移出來。
比如可以通過玩具、遊戲、帶孩子出去玩等。如果經常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會逐漸的讓孩子記住這種情感體驗。
當他們下次再有負面情緒時,他們想到的可能已經不再是咬指甲,而是玩具、遊戲和玩耍了。
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時,可以提高他們對抗負面情緒的能力。因此平時家長可以通過多陪孩子的方式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安全感。
這是一種本質上改善孩子咬指甲習慣的方法。家長們每當意識到孩子有負面情緒時,首先需要沉下性子耐心的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是為了什麼才有負面情緒。
然後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分析,並教會孩子如何處理好這種負面情緒;最後需要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候,應該怎麼做,怎麼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羊駝媽媽結語: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每一種問題的出現背後必然伴隨著原因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們需要先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之後,再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最終讓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喜歡咬手指嗎?你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羊駝媽媽,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