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啃指甲的行為時,多數家長用呵斥的方式來阻止是不正確的。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小孩子在小時候經常會出現一些小毛病,小癖好,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過程中,通常要花費很多精力去糾正孩子的言行舉止。
我們常說從孩子的表現中能看出家庭的教育,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舉止及時指正,小毛病會養成習慣,嚴重影響孩子的形象甚至健康。
孩子愛吃手,暴躁爸爸越管越嚴重
「你怎麼又咬指甲?」大川拽過孩子的手,那雙小手上的指甲被啃得七零八落,已經露出嫩肉,孩子就像不知道疼一樣,好似上了癮。
大川發現自己孩子有時候和人說著說著話,不由自主地就會啃起指甲。和幼兒園老師溝通後,得知在學校他也有這個小毛病。
聽人說孩子啃指甲是缺維生素,大川天天蔬菜水果往家買,吃多少也沒用,大川覺得這個行為非常不衛生,糾正孩子幾次後,還是如此。
大川脾氣暴躁,為此常呵斥孩子,結果孩子越來越緊張,啃指甲的次數也多了起來。兩隻手都用不到指甲鉗來剪,就被孩子咬禿了。
孩子咬指甲是缺維生素嗎?
孩子喜歡咬指甲是缺乏維生素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由缺乏微量元素導致異食癖的情況非常少。
如果在給孩子補充營養元素經過治療後,啃指甲的行為依然得不到改善,那很有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
導致孩子對啃指甲上癮的兩大心理因素
1. 心理需求
1歲內兒童有一個口腔敏感期,他們通過口腔加強與物體的接觸,強化感知,獲得心理滿足。
對2~4歲兒童來說,他們已經擺脫了口腔敏感期,口的主要作用是吃東西,但是當他們感到焦慮,緊張時,可能下意識把手放進嘴裡。
啃指甲這一動作更像發洩,這讓他們重獲嬰兒時期的安全感,排遣壓力,當他們體驗到這種快感,再次遭遇壓力時就會重複這一動作。
2. 叛逆心理
有些寶寶還沒有成癮,但是被父母呵斥以後,反而會因小小的叛逆心理,故意加重這一動作表示抗議,最後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深陷其中。
孩子在2歲前的吃手行為屬於正常現象,但2歲後甚至上學後還有這種行為則要及時加以制止,否則越來越難戒。
長期咬指甲的危害
1. 指甲變形
如果看到過啃指甲寶寶的手,相信很多大人都會感到心疼,指甲經常被啃,甲床會被破壞,影響指甲的後續生長。
很多童年時有咬指甲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指甲也很難恢復成正常人的樣子。同時口水頻繁刺激咬傷的傷口,很容易讓傷口感染。
2. 感染疾病
我們都知道「病從口入」,指甲每天接觸很多東西,藏滿了汙垢和細菌,在啃指甲的過程中,這些髒東西都被吃下肚中。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自控衛生行為差,是寄生蟲病的高發人群,經常手口接觸會大大增加感染概率。
孩子吃進去的髒東西成分較複雜,容易因此出現腹痛,腹瀉,甚至感染上寄生蟲。
3. 心理出現問題
啃指甲是一種不當的發洩情緒的行為,如果放任下去容易加重孩子的叛逆,自閉的性格,更加不願與人交流,甚至容易出現自殘傾向。
如何幫孩子戒掉這個壞毛病?
1. 和平解決問題
當發現孩子對啃指甲上癮後,對孩子發脾氣,用暴力制止是大忌,這不僅對改掉壞習慣無用,還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
正確的做法是找出導致孩子焦慮的主要根源,是因為和小朋友吵架?還是貪玩怕媽媽罵?打消孩子顧慮後告訴孩子咬指甲的壞處。
2. 用好習慣代替癖好
如果孩子無法控制自己啃指甲的行為,控制不住想啃指甲時,可以吃一塊糖或做家務轉移注意力,用好習慣代替不良癖好。
糖果媽媽叮囑:
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用良性方式發洩,通過揉捏玩具或唱歌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緒,有心裡話和媽媽說出來,而不是憋在心裡向自己施壓。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