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小習慣,有些習慣能夠幫助孩子進步,而有些習慣卻預示著孩子可能存在某種心理疾病,譬如:啃指甲就是其中之一的「壞習慣」。
網絡上流傳了一句調侃語:從小就喜歡啃指甲的孩子,長大後他們仍舊愛啃指甲。由此可見,孩子啃指甲的習慣單靠自己是很難戒掉。
強迫孩子停止啃指甲 孩子竟然在課堂上自殘
小順從小就有個壞習慣--啃指甲,雖然媽媽林麗總是叫小順別啃,但好在啃指甲也沒讓小順生病,林麗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沒真正去重視。
小順上學後,林麗常常接到班主任老師的反饋,說小順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就忙著啃指甲,這樣下去,十分影響小順的學習。再加上上學期小順居然考了班級的倒數第一,讓林麗大為冒火,決心把小順啃指甲的壞習慣戒掉。
於是,林麗想了個辦法,用薄膠布把小順的指甲纏上,這樣他就啃不到指甲了,自然也就可以專心聽課。
起初幾天,這個方法似乎還不錯,老師反饋說小順上課狀態好多了,讓林麗開心不已。可沒想到,這天她又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小順上課的時候自殘,叫她趕緊去學校。
嚇壞了的林麗趕到學校,只見小順手臂上竟然有不少用筆尖划過的痕跡,有些還冒著血珠。林麗邊哭邊問小順「為什麼要這樣做」,小順也哭著說:「我也不想啃指甲,可是啃不了就渾身難受,只有這樣我才好受些……」
像小順這樣是比較特殊且典型的案例,啃指甲早已不再是一種生理行為,演變為了一種心理行為。
孩子不能啃指甲就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緩解心中的焦慮,說明已經發展為一種相對嚴重的心理疾病。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切忌不能通過強迫孩子戒掉,而是應該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事實上,孩子喜歡啃指甲這個行為並不是天生形成,而是在後天養育過程中,經歷了某些違反孩子生理發展規律的事情而形成。
一旦孩子習慣了用啃指甲這種方式來撫慰內心,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會越來越不健康。
醫生表示,啃指甲的孩子都逃不過兩種結局:要麼把問題壓抑在心裡,把焦慮通過其他地方發洩出來;要麼誘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並表現出來。
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愛啃指甲,不能武斷地加以制止,而是應該找到這一行為背後的誘因,「對症下藥」進行治療,才能讓孩子徹底擺脫啃指甲的習慣,才能讓他們身心靈健康發育。
1、緊張和焦慮得不到緩解
環境因素對孩子成長影響非常大,有些孩子的生活環境比較壓抑,比如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又或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等等,這樣的環境最容易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他們會因為環境因素而生出緊張或是焦慮情緒。
年幼的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面對於來自家庭環境影響所導致的負面因素,他們沒有別的方式可以發洩,最容易就是通過咬指甲這種方式來緩解。久而久之,咬指甲就成為了讓他們心安的一種行為。
2、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
嬰幼兒從八個月到一歲多,都是他們的口欲期,也就是看到什麼東西都要放到嘴裡舔咬一番,其實這是他們通過嘴巴探索世界的方式。
可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這種行為「太髒了」,很容易會導致孩子生病,因此一旦孩子有把東西放進嘴裡的動作,家長就強力制止。家長幹預,讓孩子的口欲期得不到滿足,成長過程可能就會演變為「咬指甲」來進行滿足。
3、缺乏微量元素
還有的孩子因為挑食,身體沒有攝入足夠的營養,體內就會缺乏微量元素。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行為的怪癖,比如啃指甲。
所以發現孩子有啃指甲的現象,可以就醫進行檢查,以排除跟身體微量元素缺乏有關。
不論孩子因為什麼原因有了啃指甲的習慣,都是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引起的,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更不能打罵孩子,否則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疾病,引起嚴重後果。
您家孩子成長期是否有啃指甲的現象呢?作為家長您又是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