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啃指甲」的人,20年後會怎樣?醫生:逃不過兩種結局
導語
在小孩成長發育過程中,會有許多無意識的日常行為習慣,有些並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在陪伴小孩的過程中,應多用心辨別細微動作,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吳媽媽從出生照料小孩時,就發現她有"啃手指"的習慣,睡覺時一定要"啃手指"才能夠睡熟,剛開始以為是新生兒都有的正常現象。可當小孩成長至4歲時,"啃手指"的行為依然沒有任何改善,吳媽媽感到非常擔憂,多次與小孩溝通,描述行為的危害和嚴重性,可小孩左耳進,右耳出,長此以往還是維持著原有的習慣。
吳媽媽不得已諮詢了醫生小孩小時候經常"啃指甲",不糾正的話一直有這個習慣,20年後會怎樣?醫生語重心長地說:"逃不過兩種負面結局。"
醫生所說的負面結局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使指甲皮膚嚴重損傷
小孩從出生時,皮膚就非常細膩嬌嫩,長期"啃手指"的壞習慣會導致手指頭沾滿口水,一直處於濡溼的狀態,有些小孩不用指甲刀剪指甲,而是直接用牙齒啃咬指甲蓋的部分,甚至會撕咬手指上起的皮,很容易造成皮膚損傷,使手指頭出血,嚴重時還會感染傷口,危及生命安全。
其次,形成強迫性咬指行為
不少小孩因為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從小缺少家人陪伴,缺失安全感時常焦慮不安,一緊張就"啃手指",長期如此,又不矯正,小孩長大時依舊有這個壞習慣,逐漸形成了強迫性咬指行為。小孩今後步入職場,在公共場合展現自我時,很可能會因無意識的強迫性咬指行為,給他人留下負面印象。
"啃手指"行為是小孩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階段,但也是必須要隨著年齡增長而改正的壞習慣,家長需要引起重視,及時糾正小孩的不良"啃指甲"行為。
如何幫助小孩改掉"啃指甲"的壞習慣?
1、增添趣味性遊戲
小孩"啃手指"有部分原因是缺失安全感,在獨處狀態下焦慮慌張的無意識行為。家長可以多留些時間陪伴小孩,適當購買一些積木,拼圖等益智類玩具,增加親子互動遊戲,以趣味性遊戲緩解小孩不安的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2、購買適合小孩的零食
小孩"啃手指"的行為有時是過度消耗後飢餓的本能反應,家長可以多為小孩準備一些堅果,奶片之類適合他們食用的零食,在午間或戶外運動後及時為他們補充體力,滿足其多樣化的口感需求。
3、家長適當進行行為督導
單純依靠小孩的自制力,以及口頭上與小孩溝通,指明"啃手指"的負面影響是遠遠不足夠的。
家長應多花時間,教育督導小孩更正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可以準備不會傷害小孩的身心健康的小尺子等工具,一旦小孩又開始"啃手指",可以輕輕擊打小孩手掌,抬高聲調,用以提醒他們停止"啃手指"的行為,避免再次出現相同情況。
總結
"啃手指"是小孩出生時還未成熟,缺少安全感的無意識行為。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啃手指"能安撫情緒,迅速安靜下來,不會影響身邊人的休息,就不去糾正這個錯誤的行為習慣,也因此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家長還是需要及時糾正小孩"啃手指"的壞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