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玩轉手機攝影,ID:wzsjs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嗨,大家好,我是玩攝的沃倫老師!
有位粉絲留言說:老師,一天24小時,如何根據每個時間段不同的光影變化來處理一張照片呢?所以,大叔就給了我這樣一個命題,一定要對粉絲需求有求必應。
在一天中,光線的變化非常奇妙!利用好光、遵循光的變化規律,這都是後期調色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點。
一天24小時,最有光線特色的,是4個時間段:清晨、中午、傍晚、夜晚。這四個時間的光線區別很大,所以我們要有不同的調色規律和風格來進行後期調色。
學會了這一篇,面對一天中的不同光線,你就會有了調色的專業思路。
清晨
正午
傍晚
夜晚
shot on HUAWEI Mate 40 Pro
事不宜遲,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後期調色思路吧~
01/.
特徵:
在清晨,此時太陽色溫相對穩定,光照強度適中,光線較為柔和,景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反差較弱,是非常適合還原景物和人物本身的外形色彩特點的一種攝影光線。
所以在後期調整過程中,這個時間段拍攝的題材,遵循下面幾個重點,就可以啦!
1.不適合做太風格化的調整,這是首要重點。
2.調整基礎影調,加強質感。
3.色彩調整無需對色相作出太大改動。
原圖
本次後期的軟體,用到的是Lightroom手機版。
後期:
影調調整:首先加強對比度,可以讓畫面更加的通透,背景的建築樓群質感也得到提升。
減少高光白色色階,保留更多高光的細節;提升陰影與黑色色階,恢復暗部的更多細節。
利用到曲線工具,再次對高光和陰影進行調整,得出來的畫面層次感也得到提升。
色彩調整:我的個人習慣,第一步都會選擇佔據畫面顏色最多的色彩進行調整(顏色面積大,側面上也影響照片的色彩風格基調)。
選擇到藍色,加強飽和度,降低明亮度目的是明確空間層次關係(最亮是前面綠色)。
選擇黃色,往左改變色相,讓綠色偏向黃綠;加強紅色飽和度、明亮度,讓草坪的顏色更加跳躍(紅綠對比)。
回到綠色,色相往左,這樣的綠色就會帶有黃色的成分,色彩不在單一,加強飽和度明亮度,受光面亮起來。
青色偏向藍,目的讓建築與天空背景更好的銜接。
最後,增加清晰度,二次裁剪畫面即可完成。
很多朋友或許以為後期就需要大動幹戈,其實並不然,通過簡單的修飾一樣得到很不錯的效果。最關鍵一點,還是需要找出畫面缺點,改正即可。
02/.
這時形成的頂光強烈且光影效果平淡,其實不是那麼的適宜出片。因為此時陽光處在最高點,因而被攝物的陰影會很短,甚至沒有,所以很難表現出景物的明暗關係。
針對以上的特徵,後期調色時候需注意:
1.強光下亮部容易出現過曝,後期需降低高光還原細節。
2.光影效果平淡,對比度需加強。
影調調整:觀察到直方圖,各項峰值都處於中間,說明原圖在曝光上沒有太大問題,所以不需要調整。
然後加強對比度,讓原本平淡的畫面增加通透感,視覺中心處的建築樓群質感也會相應得到提升。
減少高光白色色階,保留更多高光的細節;陰影不需要提高,因為原圖中不存在很暗的區域。
利用到曲線工具,還拉出S型對比曲線,注意末端小點提上,這樣做能讓暗部更透氣,照片也可以獲得不錯的膠片感。
這裡是關鍵一步,大家可以看到由於當時光線強,而且天氣處於比較灰的狀態,整個畫面的顏色層次不明顯,根據這個問題,在這我利用到RGB曲線中的綠色、藍色給畫面重新上色。
綠色往上加青,往下加紫,需要注意的是細微調整即可;藍色往下加黃,往下加藍。這兩個曲線調整顏色疊加,畫面顏色也可以豐富起來。
色彩調整:增加一點自然飽和度,意思是調整照片的鮮豔程度。
在HSL工具中,選擇到黃色跟綠色,這兩者是調整原圖前面的兩座山植物顏色。由於拍攝的時間段屬於秋冬交替,所以在這我就刻意改變了色相,偏向深秋那種枯黃。
黃色向左偏橙黃;綠色向左偏向黃綠,兩者飽和度明亮度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藍色色相不需要改變,稍微降低 一點飽和度即可。
最後,還是要加強清晰度,強調質感。建築題材的照片,經常能用到這個,大家記住啦。
完成導出。
這次的後期重點,除了解決照片本事存在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希望大家知道曲線工具的作用,給畫面重新上色,超級實用的工具,大家可以多去熟悉,畢竟江湖人稱:萬能調色工具。
03/.
如果問我一天之中最喜歡哪個時間段,我想肯定是傍晚,因為這個時候拍照,非常好出片。
傍晚的光線照射角度隨著太陽西下變得很低,因此這個階段的色彩溫和且濃鬱較濃。天空與太陽光形成很好的冷暖對比效果,色彩碰撞下的視覺效果,比白天的任何時間段都要有優勢。
所以來到後期上,最主要的還是圍繞色彩來調整就好。
1.高光降低,亮部細節得到恢復。
2.利用曲線調整,顏色疊加豐富畫面色彩。
3、強調青橙兩色,大膽風格化處理。
影調調整:然後加強對比度,增加通透感和質感;減少高光白色色階,保留更多高光的細節;陰影黑色色階提高,不然畫面中的河水容易顯得髒。
還是利用到曲線工具,拉出S型對比曲線,注意末端小點提上。
紅色曲線往上高光增加暖色(偏紅),但是注意不能太過,往下陰影加冷色偏青。
接著綠色曲線點擊三個點,調整高光處位置,其他不動;藍色曲線一樣,高光處往下增加黃色,陰影往上增加藍色。這些調整可以帶來更具豐富的色彩。
減少一些自然飽和度,確定色彩基調不能過於鮮豔。
色彩調整:HSL工具中,接著是調整畫面兩個主要色系,橙黃。
橙色色相往左,偏向紅,飽和度明亮度也要提高;黃色色相偏向橙,飽和度需要降低(明確橙色為主)。
選擇藍色,色相往左偏向青藍,這樣青橙色調就比較明顯,飽和度降低,讓畫面整體色彩呈現低飽和狀態。
利用色調分離,給高光再次上色,加入一絲絲暖色成份。
最後加強對比度,就能完成導出。
青橙色調,簡單易學而且適用範圍廣泛,當你在天氣晴朗,傍晚時分拍攝的題材,都能試試這色調,效果還不錯哦。
04/.
夜間
在以前文章也有說過,夜間拍攝的最佳時間段是在日落前後的半個小時。在此期間,城市華燈初上,天空也未完全漆黑,色彩層次也較為豐富。
適合夜間拍攝的時間也是相對短暫,所以需要提前做好拍攝的計劃安排。其次,選擇拍攝的場景一定是需要有光,不然畫面就沒有了靈魂啦。
後期的注意事項,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曲線、hsl、色調分離是重點。
2.大膽改變顏色傾向。
影調調整:稍微增加畫面曝光,對比度。
提升了基礎亮度,容易造成高光處亮部過曝,所以需要把高光跟白色色階降低,恢復細節;陰影黑色色階往右增加一部分即可。
觀察原片,整體色相有點偏暖,所以找到紅色曲線,高光,陰影部分往下,這樣就可以加入青色,減少暖色成份。
綠色曲線相反,拉出S型,高光處往上加冷色,陰影往下加紫。
藍色曲線是關鍵,高光陰影往上,加入藍色,確定畫面色彩基調。
色彩調整:色溫往左偏向藍,在增加自然飽和度,使顏色鮮豔起來(原片色彩較灰)。
在HSL工具中,選擇紫色,色相往左偏藍,拉低飽和度;洋紅部分一樣,飽和度-100。這樣就可以使背景顏色統一起來。
藍色部分飽和度減少,增加明亮度;青色色相往右+100,統一為藍色。
最後最關鍵一步,利用色調分離,給高光陰影加入冷色,強化色調(偏藍)。
細節調整,增加清晰度,完成導出。
從白天到夜景,四種色彩風格,看似多變,實際上都有共同之處:
1.明確色彩風格,調整基礎影調再進行局部處理。
2.後期調色多數圍繞曲線以及HSL工具,說明這兩者是後期調色核心。
最後說下,在一天中,無論哪個時間段的後期,都需要遵循光影變化的規律,當你對光有足夠了解的時候,後期調色就遊刃有餘了。
對於參數,無需多記,懂得後期思路就好。還有每個人對色彩的感受都有所區別,審美觀難免會有偏差,所以畫面最終調整成什麼樣的效果,根據個人喜好最後加以修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