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中美互惠合作 美國沒吃虧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趙梅:中美互惠合作,美國沒吃虧

近一個時期以來,一些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中美交往的受害者,「吃虧論」甚囂塵上。事實是,中美交往歷來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所謂「美國吃虧」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中美建交4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兩國關係成為世界上交融最深、合作最廣、共同利益最大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雙邊各領域交流和合作不斷拓展與深化,惠及中美兩國人民。據統計,中美兩國經濟總量超過世界1/3,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雙邊貿易額較建交之初增長250多倍,每年人員往來達500萬人次。中美經貿關係支撐美國國內260萬個就業崗位,超過7.25萬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是市場作用的結果。中方順差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產品,中方在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汽車、集成電路,以及農產品和服務貿易方面均呈逆差。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本國生產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需要進口大量消費品。從產業布局上看,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過去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體給美帶來的貿易逆差。美國對華嚴格的出口管制,是導致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中美兩國貿易數據統計也有所不同,據分析,2018年,美對華總體貿易實際逆差額僅為美方公布逆差額的37%。

在中美雙邊貿易中,儘管順差在中國,但利益在雙方。一是中國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市場,美國對華出口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中國是美國貨物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間,年均增速為6.3%,累計增長73.2%,遠遠高於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56.9%的平均增幅。中國是美國第三大貨物出口市場,是美國飛機、大豆、汽車、集成電路、棉花等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二是美國從中美貿易中獲利豐厚。在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中,54%來自外資企業,53%來自加工貿易。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以蘋果手機為例,從每一部蘋果手機中,蘋果公司可以獲得200美元的利潤,而負責組裝的富士康獲取不到5美元。也就是說,在許多產品的價值鏈裡,中國賺的是少量的,美國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中美貿易順差記錄在中國,但貿易背後的利益順差多在美國。三是自中國進口的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使得美國得以維持較低的物價水平。中國對美各類投資、中國持有的美債,以及美國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金融機構,使得美國獲取大量資金流。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美國自華獲得的資金流總額達1.37萬億美元。

美國「吃虧論」的抱怨,還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上世紀40年代中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最終勝利之際,美國倡導建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自那以後,美國在消除貿易壁壘建立區域性貿易體系、構建戰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塑造全球貿易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推動達成了許多構成全球化框架的多邊和雙邊協定。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及參與全球治理程度的加深,美國便認為,全球化沒有給美國帶來所期望的好處,反而讓美國利益受損。

美國對經濟全球化和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的抱怨與事實不符。實際上,美國主導建立了二戰後國際經濟、貿易、金融體制,並在此後幾十年牢牢掌控國際經貿規則的創設權和修訂權。近年來,美國通過頻繁調整、升級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更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經貿新規則,確保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以使美國的利益最大化。美國出現的產業外移、製造業空心化和貧富不均等問題,主要源自於美國國內結構性的制度問題。

美國「吃虧論」還給中美人文、教育與科技交流蒙上陰影。自2017年以來,美國國內掀起一股質疑中美人文交流的逆流,認為中國藉助人文交流對美國實施意識形態「影響」和「滲透」。在智庫、國會及行政當局三方合作下,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立法及執法措施,對孔子學院、中美高校交流與合作、中國在美媒體及分支機構以及人文交流項目進行嚴格審查、監控與限制。近日傳出,美國正考慮全面禁止中國學生、學者赴美留學和從事研究,企圖人為阻斷中美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上的美國「吃虧論」同樣站不住腳。中美建交40多年來,包括留學生交流在內的中美人文交流,對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認知、推動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發揮了積極作用。長期以來,中國的留學生和學者為美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美國有關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美國的留學人員佔美國全部留學人員總數的1/3左右,中國留學生每年給美國貢獻的價值超過150億美元。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才優勢和創新機制是美國在20世紀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得以興盛的重要原因。美國大學的研究活動、美國科研創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大量中國留美學生與學者。

所謂的美國「吃虧論」煽動起來的民粹主義和排外主義情緒,帶來的是政治更加極化、社會更加分裂。解決貿易失衡、製造業空心化、收入分配不均和社會不平等問題,既需要國際社會攜手努力,推動全球治理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變革,更需要政府採取積極的稅收、貨幣、產業升級,以及健全的社會保障、對失業者進行職業再培訓等政策。在國際上打壓競爭對手,無助於解決美國國內現有的問題。加徵關稅將導致物價上漲,還會使美國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最終損害的是美國的利益。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和霸凌行徑,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 中美建交4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表明,儘管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不同,但共同的利益使中美兩國走到了一起,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是兩國在處理雙邊關係中所共同遵循的原則。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希望美方一些人尊重事實,摒棄偏見,放下執念,回歸理性,同中方一道,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協調、合作、穩定的正確軌道。

(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本次講壇特邀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我校講座教授和學校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王緝思教授,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我校兼職教授倪峰研究員擔任主講嘉賓。我校校長王庭槐教授主持講座。400餘名中大新華師生踴躍參加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
  •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舉行30周年慶典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為美國研究所30周年華誕題詞:「研究美國,勿以今日同昨日;復興中華,總須後人繼前人。」王偉光常務副院長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向美國研究所建所3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他說,30年前,在鄧小平、胡喬木等老一輩領導人親自關懷下,中國社科院成立了美國研究所。
  • 刁氏精英 |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刁大明
    2010年至2012年,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擔任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助理。2012年8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包括美國政府與政治、中美關係、比較政治等。
  • 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美...
    「美國吃虧論」本身就是彌天大謊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研究員 李 揚美國有人就中美之間巨額貿易逆差發難,聲稱美國每年都要「輸給中國5000億美元」「美國損失了數百萬製造業崗位」等等。霸凌政策無助於解決美國發展失衡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吳白乙「道不辯不明,理不爭不清」。在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雙方對經貿問題存在不同見解本屬於正常事態,可以通過平等協商來加以解決。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張總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張總 2014年05月04日 19:22 來源:中國宗教學術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美政客言論凸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題:美政客言論凸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  新華社記者鄭明達、朱基釵  近期,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為首的一些美國政客,大肆宣揚所謂「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的論調,企圖全盤否定中美關係歷史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簡介
    社會學研究所設有社會調查與數據處理研究中心、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社區信息化研究中心,並負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私營企業主群體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廉政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社會學研究所設有《社會學研究》和《青年研究》編輯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孟威,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創新工程新媒體管理與輿論引導重大項目副組長、首席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訪問學者。國家廣播電視發展規劃研究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通訊項目評審、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及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機構教授、特聘研究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劉秀蓮
    劉秀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與產業政策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秘書長。曾先後在莫斯科國立管理大學世界經濟學院、芬蘭圖爾庫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聯合國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社會技術創新研究所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產業結構與政策、高科技產業、ICT產業、歐盟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金磚國家經濟合作比較研究。     Ms.
  • 中外合作辦學 II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美國杜蘭大學合作舉辦金融管理碩士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國杜蘭大學金融管理碩士招生簡章      經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批准書編號MOE11US1A20121203N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網項目信息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detail/693
  • 美國工程院院長查爾斯·威斯特:中美科技合作對雙方都有益
    蔣晶麗/攝   10月19日至21日,由中美兩國工程院共同組織的首屆中美工程前沿研討會在湖南長沙召開。研討會期間,美國工程院院長查爾斯·威斯特應邀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專訪。  《科學時報》:20多年來,有一批著名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陸續當選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陳甦研究員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院長!
    此前,微信公眾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9月1日晚發布消息稱: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社科大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院)一起,共建12個本碩博一體化的科教融合學院,並進一步加強各研究生教學系建設。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附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章程 (2016年6Bryna Goodman(美國) 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常用社科查詢庫 >> 人文社科類博士後流動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 馮 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
    人民日報訊(責編 于洋 楊牧)4月2日,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刊發了100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各國應該團結、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諉、指責。病毒沒有國界,愛也沒有國界。中美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用合作去影響世界,在共同的抗疫進程中,尊重科學,珍惜生命,讓各國人民免受更大的傷害。當前中國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自疫情發生以來的兩個月裡,中國人民相互支援、上下齊心、艱苦奮鬥,取得來之不易的成果。我們感謝在抗疫期間包括美國各界在內國際社會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 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洪雷教授榮獲「全國傑出青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李洪雷教授榮獲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支振鋒教授、謝增毅教授、翟國強教授榮獲第九屆
  •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洪中國網12月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由浙江海洋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東海論壇」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士筰、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冀勝、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等參加論壇並作主旨發言。
  • 百名中國學者致信美國社會:政治化、汙名化聲音無助於遏制疫情蔓延
    4月2日,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刊發了100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我們認為,這無助於中美兩國和全世界共同遏制這場幾十年來最大傳染病疫情的蔓延,無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無助於中美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願意真誠地向美國朋友們分享我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