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2020-12-17 中國網


202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閉門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劉元春指出,中美關係如何演變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把握的關鍵變量,這一變量充滿不確定性。但在一系列不確定中,有很多規律性東西能夠把握。從川普時代走向拜登時代,美國政府在戰術層面有所鬆動,但在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化和收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教授認為,我們要對當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對外輿論等各層次的現實與趨勢,特別是下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戰略進行準確地把握與判斷,積極引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


外交學院副校長王帆教授認為,無論誰執政,美國對華強硬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當前,中美兩國總的態勢是戰略對手而不是戰略敵手。中國應爭取與美國開展領域性的合作,增加合作的黏性。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教授指出,中美關係存在相當的不確定因素。中國應抓住短暫的戰略機遇期,與美國合作,一起穩定和改革國際秩序。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認為,美國在冷戰之後的對華政策不是完全的接觸戰略,本質上是一個包括接觸、束縛、防範、牽制、制衡的對衝策略組合。能否把中美關係從新冷戰懸崖邊緣調整回來,取決於兩國能否抓住下屆政府執政後的短暫窗口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王輝耀認為,中美智庫應進一步加強交流,美國的哈德遜研究所、傳統基金會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智庫在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形成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處理中美關係要爭取開放合作,擴大朋友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認為,中國外宣應拒絕鬥爭哲學的原則,秉持世界主義的理念,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用中國視角講好世界故事;要堅持「淡色中國」的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王孝松認為,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無法完全落實,這會增加中美貿易關係不確定性。未來美方對於協議執行的評估重點將側重於難度更大、雙方分歧更深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刁大明指出,拜登與川普最大的區別就是拜登更加強調意識形態。在未來四年,中國有諸多重大國家議程。中美之間剛剛告別貿易戰又一點點滑向意識形態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教授指出,如果拜登執政,中美關係短期內應不會有大變化,甚至雙邊摩擦有加劇可能。拜登政府會大力改善與盟友關係,支持多邊主義國際秩序,聯合盟友施壓中國。但與此同時,中美人文交流一定程度上能重啟,中美在全球公共產品領域也存在合作可能性。這對於中美是戰略機遇。中國應主動引領和構建中美「競合」穩定關係。


責編:申罡


相關焦點

  • 聚焦丨「中國與世界講堂:美國大選後的分析與思考」線上講座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閉門線上講座:「中國與世界講堂:美國大選後的分析與思考」。本次講座邀請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在致辭時指出,美國大選後的政策走向是當前最熱門、最重要的話題。中國人民大學組織了相應的研究團隊,圍繞著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大選及後續政治經濟政策走向等熱點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即拜登上臺後對華戰略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但是戰術組合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
  • 活動預告丨中國經濟外交藍皮書(2020)發布會暨 「中美經濟走向大...
    研討會時間:2020年6月8日(周一)14:00-17:00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經濟外交項目組、國發院研究員發言人(14:10-14:55,每人15分鐘)(一)陳定定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中美經濟脫鉤的三個限度分析(二)劉
  • 【會議簡訊】「拜登時期中美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國際經濟評論》編輯部、中國世界經濟學會聯合組織「拜登時期中美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就拜登時期美國政策走向、中美關係前景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 王帆:美國對華戰略的策略調整
    然而,中美關係既是合作的關係也是競爭的關係決定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兩種選項——合作與遏制。孰輕孰重,美國須根據其利益需求而定,因而對中國也無法做出簡單而明確的定位。通過分析冷戰以來的美國對華戰略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華戰略既有連貫一致、持續性的一面,也有根據形勢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面。
  • 聚焦丨人大國發院即將發布中國城市政商關係排行榜2020
    原標題:聚焦丨人大國發院即將發布中國城市政商關係排行榜2020 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政企關係研究中心 時間 2020年12月 為了總結各地營商環境的成就,鼓勵各地形成良性的營商環境競爭,並且從營商環境的角度提供「中國之治」和中國經驗,2020年12月30日10點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將通過搜狐城市頻道直播發布「中國城市政商關係排行榜2020」,對全國29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政商關係進行了評估。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絡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 美國丹佛大學教授:中美規避戰略誤判之道
    出版十餘部英文著作,包括《權力的設計》、《東亞權爭》、《鄧小平時代的決策過程》、《轉型中的中美關係》、《中美在東北亞的競爭與合作》等。作為英文《當代中國研究》雜誌創辦人、主編其主要從事中國外交、中國政治、中國周邊關係、中美關係、區域合作等問題研究。
  • 【會議簡訊】「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研討會召開
    2020年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世經政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世界能源研究室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聯合承辦的「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
  • 中美關係何處去?王毅在紐約演講給出方向
    王毅演講給出方向  當地時間9月24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全國商會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晚餐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對中美關係40年做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和總結,對受到輿論關注的突出問題都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不少外媒注意到,這是王毅此次訪問期間第一次就中美關係發表的公開講話。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和深化表明,經貿合作作為兩國關係的傳統「壓艙石」,在單獨應對戰略競爭「新態勢」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
  • 2016年美國大選及其對中美關係影響預估
    作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首次換屆選舉,2016年大選的結果必將直接影響到美國未來至少四年的內政外交政策走向。就中美關係穩步發展的大局而言,2016年大選也將為美國對華政策帶來不可低估的變數,值得密切關注。 中國議題以及中美關係在本次選舉中的突出,至少存在兩方面原因:首先是選舉周期適逢美國學界、戰略界對中國事務的重大辯論,參選人要回應輿論導向,進而「熱炒」中國議題;其次,希拉蕊、盧比奧等參選人具有明顯的外交政策導向,前者有四年國務卿經歷,後者則是國會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成員,有動機以及專業積累通過外交政策闡釋來展現自身能力,中國議題自然是其中重點。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因此,從整體上看,美國的對外政策呈現出收縮的態勢。但是在這種收縮態勢中,又有局部的進攻。美國在貿易問題上採取了貿易單邊主義,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呈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此外,美國還提出「印太戰略」這一「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升級版,試圖對中國進行牽制和制衡。川普對華政策的進攻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貿易政策。
  • 倪峰:新冠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具體到中美關係領域,儘管疫情洶湧,美國相當多的政客、戰略精英和媒體仍從大國戰略競爭視角對待中國。一些人甚至把疫情視為抑制中國崛起的機會。近期,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發表了題為《大國持久戰》的研究報告,其中建議美國的對華戰略競爭應從「縱向升級向橫向升級演變」。
  • 《國家智庫》特邀專家於洪君:中美關係發展態勢與雙方的歷史責任
    談論中美關係稍有不慎,就可能觸動某些人過於脆弱的神經,加重某些人對兩國關係的誤判,使本來就險象環生的中美關係,跌入我們不願看到同時也難以想像的「修昔底德陷阱」之中。近年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美關係跌宕起伏,摩擦不斷。雙方歷經數十年共同摸索打造出來的競爭合作相輔相成的大國關係新範式,正在被引向冷戰時代意識形態對抗與大國戰略角逐此生彼長的舊思維中。
  • 傅瑩: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圖/中國新聞周刊提供 中國與美國「一進一退」 觀察美國政策的改變,不能不看到冷戰後中美兩國的國家基本路線呈現出兩種不同方向的演進態勢。 中國判斷和把握住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順勢而為,堅持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中美關係面臨新機會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
    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1日晚間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 ...榮休教授傅高義:中美關係面臨新機會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郭媛丹】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1日晚間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
  • CISS舉辦「展望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線上學術研討會
    (CISS)與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ACCWS)聯合舉辦「展望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線上學術研討會。會議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主持。參加此次線上會議的中方專家有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研究員王剛毅、CISS客座研究員達巍、安剛、中國論壇特約專家黃靖,外方專家有胡佛研究所傑出軍事研究員加裡·拉夫黑德(Gary Roughead)、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及日本研究項目高級副總裁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