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閉門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劉元春指出,中美關係如何演變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需要重點把握的關鍵變量,這一變量充滿不確定性。但在一系列不確定中,有很多規律性東西能夠把握。從川普時代走向拜登時代,美國政府在戰術層面有所鬆動,但在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化和收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教授認為,我們要對當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對外輿論等各層次的現實與趨勢,特別是下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本訴求和長期戰略進行準確地把握與判斷,積極引導中美關係發展的方向。
外交學院副校長王帆教授認為,無論誰執政,美國對華強硬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當前,中美兩國總的態勢是戰略對手而不是戰略敵手。中國應爭取與美國開展領域性的合作,增加合作的黏性。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教授指出,中美關係存在相當的不確定因素。中國應抓住短暫的戰略機遇期,與美國合作,一起穩定和改革國際秩序。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認為,美國在冷戰之後的對華政策不是完全的接觸戰略,本質上是一個包括接觸、束縛、防範、牽制、制衡的對衝策略組合。能否把中美關係從新冷戰懸崖邊緣調整回來,取決於兩國能否抓住下屆政府執政後的短暫窗口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王輝耀認為,中美智庫應進一步加強交流,美國的哈德遜研究所、傳統基金會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智庫在川普政府對華政策形成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處理中美關係要爭取開放合作,擴大朋友圈。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認為,中國外宣應拒絕鬥爭哲學的原則,秉持世界主義的理念,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用中國視角講好世界故事;要堅持「淡色中國」的策略。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王孝松認為,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無法完全落實,這會增加中美貿易關係不確定性。未來美方對於協議執行的評估重點將側重於難度更大、雙方分歧更深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刁大明指出,拜登與川普最大的區別就是拜登更加強調意識形態。在未來四年,中國有諸多重大國家議程。中美之間剛剛告別貿易戰又一點點滑向意識形態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教授指出,如果拜登執政,中美關係短期內應不會有大變化,甚至雙邊摩擦有加劇可能。拜登政府會大力改善與盟友關係,支持多邊主義國際秩序,聯合盟友施壓中國。但與此同時,中美人文交流一定程度上能重啟,中美在全球公共產品領域也存在合作可能性。這對於中美是戰略機遇。中國應主動引領和構建中美「競合」穩定關係。
責編:申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