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2021-01-10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謝鬱(攝/黃楊)

作者 謝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事物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的兩岸關係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美國大選衝擊,美國因素以前所未有的強勢介入、影響兩岸關係。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一、選後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但具體做法與強度會有區別

過去四年,是中美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四年。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在檢視了過去多年來對華接觸加遏制的政策之後,得出結論是:美國二十多年來的對華接觸政策並未令中國進入西方國家制定的發展軌道和價值體系,反而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並快速崛起壯大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再不加以遏制必將對美國世界霸主地位構成威脅。以2017年12月白宮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五角大樓先後推出的《2018國防戰略報告》、《2018核態勢評估報告》為起點,美公開直接地將中國作為主要威脅和戰略競爭對手,拉開了中美戰略對抗的大幕。反華遏華成為「全政府」思維,包括了行政、「立法」、政黨、軍方、戰略界。在2020年美國大選過程中,兩黨候選人的反華立場並無多大差別,精英階層的反華思維對美國基層民意也產生了影響,正向「全社會」延展。

選後,出於對美國自身利益的需求,拜登政府反華遏華戰略的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中美之間這一場世紀搏弈還將繼續。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在具體實施的手法、思維、節奏、著力點、臨界點或會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拜登和民主黨在對華戰略上更強調價值觀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更突顯制度的對立,其反華遏華政策更具穩定性、長期性、可預測性。選後,中美之間或會經歷一個喘息期、盤整期,然後再進入新一輪的競爭對抗周期。

二、美新政府打「臺灣牌」的意願及動力不會降低,但可能走穩健路線,美國並未做好與中國全麵攤牌的準備。

在美國推出的反華組合拳中,與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貿易戰、科技戰相比,「臺灣牌」成本最低、代價最小、收益最大,因為這觸及中國核心利益。過去四年中,美國打「臺灣牌」已從過去對中國要價換取利益、制衡兩岸,上升到製造對抗,尋求遏制,塑造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略格局。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認為提升美臺關係是當務之急,同時這也是白宮和參眾兩院的共同立場,因此選後拜登政府打臺灣牌的意願與動力不會降低,但強度與頻度或會有所不同。

過去四年中美國會通過的多項涉臺法案,包括2018年3月《與臺灣交往法》、2018年12月《亞洲再保障倡議法》、2020年《臺灣友邦國際及強化倡議法》(臺北法案),及2018、2019、2020「國防授權法」涉臺條文,主要內容涵蓋提升美臺關係(高層互訪)、美國協防臺灣(售臺武器)、維護臺灣的國際空間(加入國際組織)等等,其結果就是其臺海政策從中美「三公報」&「一法」(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 變為「三公報」&「三法」。導致其之前的一個中國政策空心化、臺美政治關係準官方化、軍事關係準同盟化、助臺國際突圍前沿化。

上述涉臺法案奠定了未來一個時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法理基礎,下一屆美國政府可選擇是否落實、何時落實、如何落實。各方關注到,2020競選期間民主黨政綱中已去除「一個中國」政策的內容,可以預見,選後美國的臺海戰略思路總體會延續過去四年的軌道,包括:提升美臺互動層次、持續對臺軍售、支持臺灣爭取國際空間、明確美國對臺協防義務、提升臺灣在美印太戰略中的功能定位等等。

未來拜登政府的臺海政策與川普時期或會有所不同,一是美國臺海政策可能從川普時期的趨向戰略清晰,重新回歸趨於戰略模糊。二是與川普的失去理性的極限施壓相比,拜登和民主黨打「臺灣牌」時或會相對謹慎、穩健、精算,在具體操作上更可預測,由此臺海局勢突發意外擦槍走火的概率或會有所降低。三是美國新政府在對待大陸和臺灣時,會更加突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對立,更多打「自由、民主、人權」旗號來施壓中國大陸。四是拜登政府會更注重修復、整合與西方傳統盟友關係,對華遏制形成更緊密的同盟關係,在幫助臺灣獲得國際空間上西方陣營或會更立場一致。但從總體上看,目前美國尚未作好與中國全麵攤牌的準備,打「臺灣牌」會以切香腸的方式推進,但不會輕易越過臨界點,以免中美全麵攤牌。

三、臺灣當局若繼續倚美抗陸挑戰紅線,勢必會將臺灣拖入險境

面對美國的戰略利用,蔡當局甘當棋子,競選期間就反覆明確表態要「融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20上臺後更積極尋求進入美國對華遏制的戰略布局,自稱臺灣是印度—太平洋區域的自由民主「國家」,臺灣將在區域穩定上,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會與美國合作,「不只願意保衛自由、開放的共同成果、更願意守護以法規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等等。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之下,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臺當局加緊投靠美國,借疫謀「獨」,在世衛組織問題上與美國聯手上演「臺灣加入WHO」的鬧劇,推高兩岸對抗。有美國作後盾,在2020年「520就職演說」中,蔡英文更加有恃無恐。強硬表示「不會在壓力下屈從退讓,甚而犧牲臺灣『主權』」。賴清德更公然宣稱根據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蔡當局的上述作法,不斷衝撞「一個中國」紅線,挑戰臺海和平現狀。未來幾年如果蔡當局依美抗陸不收斂,美拉臺遏華不收手,不排除兩岸進入實質性對抗階段,這等於是將臺灣拖入險境。

四、民進黨配合美國脫鉤戰略,「修法」推進「臺獨」、阻斷兩岸對話與交流

近幾年來大陸持續推動惠及臺灣同胞的系列政策,包括惠臺31條、臺胞居住證等,全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面對這樣的形勢,民進黨蔡當局千方百計阻斷兩岸交流,近幾年一系列逆勢「修法」,包括「國安五法」、「反滲透法」, 一是用綠色恐怖威脅臺灣民眾,阻斷民間交流;二是借「國安」定位並落實臺灣事實「獨立」;三是關閉對話和談大門,強行推動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改後的規定,兩岸間涉及政治議題的協議,須由臺行政機構在協商開始90日前向民意機構報告,經全體民意代表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人四分之三同意後,才能開啟協商。行政部門完成協商後再送民意機構審議,再經全體民代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人四分之三同意後,再由臺「中選會」辦理全臺「公投」,有效同意票超過投票權人總額的半數者,協議草案才可通過。「雙審議」以及「公投」的限制,等於阻斷了兩岸協商談判解決爭端與政治分歧的可能性,也等於是斷送兩岸和平的前景。

五、中國大陸戰略目標明確,促統促融、反獨防獨兩手並舉

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選擇是戰略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這一點不會動搖也不會放棄。當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受到威脅時,和所有國家一樣,中國沒有妥協退讓的餘地。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涉及兩岸關係的第58項建議,其中重申了追求國家統一、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對臺方針政策,同時也明確指出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在大陸對臺戰略的布局中,促統促融、「反獨防獨」兩手並舉,目標與政策清晰明確,兩岸關係儘管嚴峻複雜,但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追求國家統一和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意志能力不會減弱,順應時勢終會達成最終的戰略目標。

對臺灣而言,為何能在全球出口衰退13%的狀態下,仍能維持經濟正成長,原因就在於電子產業的帶動,2020年臺灣電子產業增長17%,其中很多電子生產鏈仰賴臺商在大陸的生產,林祖嘉強調,「兩岸的生產鏈是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之因」。

相關焦點

  • 謝鬱:蔡英文當局「倚美抗中」阻斷兩岸協商的可能性
    【兩岸快評第368期】中國臺灣網10月25日訊 (記者 李傑)第六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22日在杭州市舉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事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謝鬱在論壇上指出,蔡當局以「綠色恐怖」斷絕兩岸人民的往來,嚴重損害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斷送兩岸交流的既有紅利
  • 美國大選過後,兩岸關係是否能迎來轉機?
    導語:近日,紛擾多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即將落下帷幕,不出意外的話拜登勝出。美國大選的結果使得島內很多政客和名嘴大失所望。民進黨再一次上演「髮夾彎」, 小丑行徑表露無遺,島內民眾已經是見怪不怪當拜登真正勝出後,民進黨當局再一次上演「髮夾彎」,島內民眾對民進黨的這些舉止,都已經見怪不怪,只是這一次涉及美國大選,因此才會有人有更多的人關注此事。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中國政府也向拜登發出了賀電,同時表示「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
  • 蔡英文「過境」美國:外銷「臺獨」,破壞兩岸關係
    此次蔡英文「出訪」並「過境」美國的目的十分清楚,即以美國為「平臺」,將民進黨的「臺獨」立場從「內銷」轉為「外銷」,在國際上高調顯示民進黨孤注一擲,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心。在時機選擇上,利用中美貿易衝突間隙和國民黨面臨因「大選」出現的分裂態勢,營造民進黨有能力「聯美抗中」的假象,以「引導」2020年「大選」。
  • 兩岸學者上海共倡政治接觸:先「搭框架」再「填空」
    包括國臺辦原副主任、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謝鬱,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臺灣國策研究基金會金融組召集人林建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等重量級學者在內的中國國臺辦原副主任、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2日在上海表示,過去的五年,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轉折和突破性進展。
  • 臺灣大選美國怕什麼 臺媒稱美國怕的是臺海兩岸走向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對於即將投票的臺灣大選,華府的聲音值得玩味,總結起來就是『美國有幾分擔心』。這樣的擔心當然是因為民進黨聲勢領先,其中最極致的字句是『選出傾獨的總統,危險時刻就開始了』」。臺灣《中國時報》14日題為「臺灣大選,美國怕什麼」的社論稱,美國怕的是臺海兩岸走向。
  • 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新聞頁-臺海網] 作者 董拔萃 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最近大家關注美國大選,關注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和臺海局勢發展前景。
  • 大陸學者:未來兩岸形勢嚴峻複雜 應繼續開展民間交流
    未來兩岸抗風險升高 形勢更趨複雜嚴峻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認為,從發展態勢看,2017年兩岸關係不會平靜,各種挑戰與變數疊加共振,使對抗風險升高,形勢更趨複雜嚴峻。2017年,兩岸關係冷對抗的局面不會改變,但並不排除出現重大衝突的可能。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謝鬱指出,民進黨當局若繼續推進錯誤的兩岸政策,我行我素地走向「臺獨」,必將加劇兩岸關係風險。2016年的臺海關鍵詞可以歸納為「冷和」與「博弈」,兩岸圍繞「九二共識」展開博弈。2017年的關鍵詞則是「對抗」和「風險」。
  • 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將呈現「漸行漸遠、惡性循環、充滿風險」態勢
    這六項因素:一是民進黨自以為「完全執政」很容易誤判、犯錯:自認為在島內政治版圖綠大藍小,政治實力綠長藍消,且仍在強化之中;自認為有817萬選票支持,「立法院」獲取60多個席位,在野黨無力制衡;自認為外部有美國撐腰,有所謂挾洋自重的底氣,就無所顧忌與大陸對抗。從此次新冠疫情看出,民進黨選邊重押「美臺關係」,更是借疫情點火,升高兩岸對立。
  • 2016年美國大選及其對中美關係影響預估
    作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首次換屆選舉,2016年大選的結果必將直接影響到美國未來至少四年的內政外交政策走向。就中美關係穩步發展的大局而言,2016年大選也將為美國對華政策帶來不可低估的變數,值得密切關注。 大選選情走向預估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波爾斯比和威爾達夫斯基曾指出,總統選舉中所有參與者的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既定的、難以改變的環境的制約。從選情發展的總體態勢看,2016年大選也明顯受到三個層次的環境塑造,即後金融危機時期的美國內外狀況、總統政治周期約束下的歐巴馬政治遺產以及兩黨初選的選舉結構。
  • 美國大選後,臺灣的三條路!!
    「拜登若當選,美中關係『會硬不會亂』;若川普連任,將持續『又硬又亂』!」中國與日本研究權威傅高義,一語道出了他對美國大選後,美、中、臺關係的見解。傅高義還特別呼籲蔡英文「不要只聽信美國單方面的聲音,得同時聆聽北京釋放的所有訊息,仔細解讀其中意涵,帶領臺灣走往正確的方向。」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2020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閉門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
  • 臺灣人對兩岸關係有信心,美國會幫助臺灣?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11月份的美國大選遭到了眾人的關注,尤其是以美方為靠山臺灣地區,更是一直關注著美方的動向。針對民調的結果,國民黨籍民代陳以信公開表示:「傾綠民眾期待美國出兵協助防衛臺灣,有著更多不切乎真實的想像」。臺灣人對兩岸關係頗有信心最新的民調結果中,59.5%的受訪者對記者說,他們「不相信兩岸會開戰」,因為臺灣和大陸屬於一個血脈,流著同一種血。而對於不會開戰的說法,支持度最高的反而是年輕群體20-29歲的人群。
  • 「大選」後蔡英文搞得兩岸關係變得緊張,臺灣觀光概念股幾乎全倒
    在蔡英文連任之後,最讓大家擔心的問題應該就是兩岸關係的問題。而在近日「選舉」結束之後,一月底到期的「擴大秋冬民眾旅遊獎勵計劃」,蔡當局的交通部觀光局也確定了不會再延長。不過在未來也會用其他的方式去提供補助,並且會多砸兩億元進行島外行銷,拉攏島外的旅客。
  • 美國狠出手 兩岸關係瀕臨大倒退
    對此,臺灣主要政黨沒人敢說不,主流政治人物也沒人能說不,再這樣發展下去,兩岸關係不止是政經分離一路走,連民間交流都將在中美貿易戰推波助瀾下大倒退,岌岌可危。   臺美事務委員會的更名事出突然,臺灣官方也同步公開證實「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5月13日至21日訪美會晤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創下1979年臺灣「斷交」後的首例,美國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劍指北京。
  • 早讀|臺灣「大選」怎麼看?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將走向何方?
    紛亂的所謂「大選」落幕,紛雜的情緒和聲音隨之而起。究竟當如何看待臺灣地區的這次選舉,又如何評估下步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新華社今晨發表港澳臺·時評《莫道浮雲終蔽日——臺灣「大選」結果當何以看待》。臺灣地區實行西式民主選舉,若憑執政表現的優勢贏得選戰,自無可厚非,但蔡英文和民進黨施政乏善可陳,政策荒腔走板,令社會撕裂、民生凋敝、民主倒退,引發爭議不斷、民怨不息。
  • 美國大選「押寶」失敗後 蔡英文第一通電話打給了他
    當早期調查顯示島內支持美國現任總統川普者遠多於其對手拜登時,它已被當成全球的一個「異數」看待。而在美國選後跌宕起伏的開票過程中,島內一些人的心情明顯跟著翻轉。從選前大力配合川普並希望其連任,到上周末美國大選局勢基本明朗後迅速向拜登表示祝賀,臺當局「押錯寶」帶來的不僅是尷尬,還讓一些人憂慮:未來美國新總統會不會搞「清算」?
  • 港媒:美國不放心蔡英文? 別蔑視兩岸關係!
    海外網3月26日電 據中評社快評 美國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參訪團昨天上午拜會小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英文進行會談,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一開始就詢問學生運動,蔡英文表示,現在是臺灣民主發展非常重要的時刻,學生走上街頭,是反應出對政府的信心不足,但馬總統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