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謝鬱(攝/黃楊)
作者 謝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事物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的兩岸關係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美國大選衝擊,美國因素以前所未有的強勢介入、影響兩岸關係。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一、選後美國對華遏制戰略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但具體做法與強度會有區別
過去四年,是中美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四年。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在檢視了過去多年來對華接觸加遏制的政策之後,得出結論是:美國二十多年來的對華接觸政策並未令中國進入西方國家制定的發展軌道和價值體系,反而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並快速崛起壯大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再不加以遏制必將對美國世界霸主地位構成威脅。以2017年12月白宮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五角大樓先後推出的《2018國防戰略報告》、《2018核態勢評估報告》為起點,美公開直接地將中國作為主要威脅和戰略競爭對手,拉開了中美戰略對抗的大幕。反華遏華成為「全政府」思維,包括了行政、「立法」、政黨、軍方、戰略界。在2020年美國大選過程中,兩黨候選人的反華立場並無多大差別,精英階層的反華思維對美國基層民意也產生了影響,正向「全社會」延展。
選後,出於對美國自身利益的需求,拜登政府反華遏華戰略的基本方向不會改變,中美之間這一場世紀搏弈還將繼續。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在具體實施的手法、思維、節奏、著力點、臨界點或會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拜登和民主黨在對華戰略上更強調價值觀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更突顯制度的對立,其反華遏華政策更具穩定性、長期性、可預測性。選後,中美之間或會經歷一個喘息期、盤整期,然後再進入新一輪的競爭對抗周期。
二、美新政府打「臺灣牌」的意願及動力不會降低,但可能走穩健路線,美國並未做好與中國全麵攤牌的準備。
在美國推出的反華組合拳中,與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貿易戰、科技戰相比,「臺灣牌」成本最低、代價最小、收益最大,因為這觸及中國核心利益。過去四年中,美國打「臺灣牌」已從過去對中國要價換取利益、制衡兩岸,上升到製造對抗,尋求遏制,塑造符合美國利益的中美戰略格局。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認為提升美臺關係是當務之急,同時這也是白宮和參眾兩院的共同立場,因此選後拜登政府打臺灣牌的意願與動力不會降低,但強度與頻度或會有所不同。
過去四年中美國會通過的多項涉臺法案,包括2018年3月《與臺灣交往法》、2018年12月《亞洲再保障倡議法》、2020年《臺灣友邦國際及強化倡議法》(臺北法案),及2018、2019、2020「國防授權法」涉臺條文,主要內容涵蓋提升美臺關係(高層互訪)、美國協防臺灣(售臺武器)、維護臺灣的國際空間(加入國際組織)等等,其結果就是其臺海政策從中美「三公報」&「一法」(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 變為「三公報」&「三法」。導致其之前的一個中國政策空心化、臺美政治關係準官方化、軍事關係準同盟化、助臺國際突圍前沿化。
上述涉臺法案奠定了未來一個時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法理基礎,下一屆美國政府可選擇是否落實、何時落實、如何落實。各方關注到,2020競選期間民主黨政綱中已去除「一個中國」政策的內容,可以預見,選後美國的臺海戰略思路總體會延續過去四年的軌道,包括:提升美臺互動層次、持續對臺軍售、支持臺灣爭取國際空間、明確美國對臺協防義務、提升臺灣在美印太戰略中的功能定位等等。
未來拜登政府的臺海政策與川普時期或會有所不同,一是美國臺海政策可能從川普時期的趨向戰略清晰,重新回歸趨於戰略模糊。二是與川普的失去理性的極限施壓相比,拜登和民主黨打「臺灣牌」時或會相對謹慎、穩健、精算,在具體操作上更可預測,由此臺海局勢突發意外擦槍走火的概率或會有所降低。三是美國新政府在對待大陸和臺灣時,會更加突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對立,更多打「自由、民主、人權」旗號來施壓中國大陸。四是拜登政府會更注重修復、整合與西方傳統盟友關係,對華遏制形成更緊密的同盟關係,在幫助臺灣獲得國際空間上西方陣營或會更立場一致。但從總體上看,目前美國尚未作好與中國全麵攤牌的準備,打「臺灣牌」會以切香腸的方式推進,但不會輕易越過臨界點,以免中美全麵攤牌。
三、臺灣當局若繼續倚美抗陸挑戰紅線,勢必會將臺灣拖入險境
面對美國的戰略利用,蔡當局甘當棋子,競選期間就反覆明確表態要「融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20上臺後更積極尋求進入美國對華遏制的戰略布局,自稱臺灣是印度—太平洋區域的自由民主「國家」,臺灣將在區域穩定上,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會與美國合作,「不只願意保衛自由、開放的共同成果、更願意守護以法規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等等。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之下,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臺當局加緊投靠美國,借疫謀「獨」,在世衛組織問題上與美國聯手上演「臺灣加入WHO」的鬧劇,推高兩岸對抗。有美國作後盾,在2020年「520就職演說」中,蔡英文更加有恃無恐。強硬表示「不會在壓力下屈從退讓,甚而犧牲臺灣『主權』」。賴清德更公然宣稱根據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蔡當局的上述作法,不斷衝撞「一個中國」紅線,挑戰臺海和平現狀。未來幾年如果蔡當局依美抗陸不收斂,美拉臺遏華不收手,不排除兩岸進入實質性對抗階段,這等於是將臺灣拖入險境。
四、民進黨配合美國脫鉤戰略,「修法」推進「臺獨」、阻斷兩岸對話與交流
近幾年來大陸持續推動惠及臺灣同胞的系列政策,包括惠臺31條、臺胞居住證等,全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面對這樣的形勢,民進黨蔡當局千方百計阻斷兩岸交流,近幾年一系列逆勢「修法」,包括「國安五法」、「反滲透法」, 一是用綠色恐怖威脅臺灣民眾,阻斷民間交流;二是借「國安」定位並落實臺灣事實「獨立」;三是關閉對話和談大門,強行推動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改後的規定,兩岸間涉及政治議題的協議,須由臺行政機構在協商開始90日前向民意機構報告,經全體民意代表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人四分之三同意後,才能開啟協商。行政部門完成協商後再送民意機構審議,再經全體民代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人四分之三同意後,再由臺「中選會」辦理全臺「公投」,有效同意票超過投票權人總額的半數者,協議草案才可通過。「雙審議」以及「公投」的限制,等於阻斷了兩岸協商談判解決爭端與政治分歧的可能性,也等於是斷送兩岸和平的前景。
五、中國大陸戰略目標明確,促統促融、反獨防獨兩手並舉
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選擇是戰略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這一點不會動搖也不會放棄。當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受到威脅時,和所有國家一樣,中國沒有妥協退讓的餘地。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涉及兩岸關係的第58項建議,其中重申了追求國家統一、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對臺方針政策,同時也明確指出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在大陸對臺戰略的布局中,促統促融、「反獨防獨」兩手並舉,目標與政策清晰明確,兩岸關係儘管嚴峻複雜,但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追求國家統一和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意志能力不會減弱,順應時勢終會達成最終的戰略目標。
對臺灣而言,為何能在全球出口衰退13%的狀態下,仍能維持經濟正成長,原因就在於電子產業的帶動,2020年臺灣電子產業增長17%,其中很多電子生產鏈仰賴臺商在大陸的生產,林祖嘉強調,「兩岸的生產鏈是今年臺灣經濟成長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