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堂島》有言:"狂風掀巨浪, 驚雷金鼓。"
提到海盜這個名詞,或許大家都並不能陌生,在很多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中,海盜的形象都是普遍存在的。作為海上的一種特殊職業,海盜們基於職業的特殊要求,一般也是不會來到內陸地區的生活的。畢竟海盜是要靠著船生活的,而船則是僅存在於水中的一種交通工具。
但是,在我國的浙江地區,卻曾經出現過海盜的身影。原來,浙江附近曾經出現過一個蛇蟠島,而在這座島上,有一個無論怎樣都抽不幹的水塘。當有關專家對此地進行了調研之後,也發現原來這裡就曾經是海盜的藏身之地。那麼,在浙江地區為何會出現海盜的身影?他們又為何會在這裡建造一塊領地呢?
在蛇蟠島上有一個面積不過十幾平方米的小水塘,雖然說這座水塘從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是當地的百姓們卻發現,無論怎樣都無法將其中的水抽乾。不僅如此,在這座島上還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洞,這些洞從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干,但是,當我們走到裡面之後,卻發現其中很多的洞都是有著一定的聯繫的。而在十幾年前,蛇蟠島上也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來,一位大爺在耕地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自己的腳下出現了一片草,而與此同時,他的鋤頭也消失不見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明所以的大爺還以為自己是遇到了鬼。而在經過村民們進一步的調查之後,他們也發現,原來,這座島上是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洞存在的,在這些洞的影響下,人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物品。此時,受到一些迷信思想的影響,部分村民就選擇了搬離蛇蟠島,開始新的生活。當1997年的一次颱風結束之後,蛇蟠島上的很多洞卻被摧毀掉,此時,村民們就開始對島上的廢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這個時候,大家發現蛇蟠島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獨立的水塘,而由於這些水塘看起來十分美麗,因此,這裡也成為了眾多村民們日常遊玩的地方。
然而,在第二年的夏天時,當一位村民來到水塘抽水時,卻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當一位為小夥子把拖拉機開到水塘上的時候,看起來較淺的水塘也輕易地就將拖拉機淹沒。當時,在發現了這一情況之後,小夥子就借來了抽水機,對水塘進行抽水。他希望能夠將拖拉機撈上岸來,但是,在經過了三天的努力之後,這輛拖拉機也只是露了一個小頭出來,至此,人們也發現,原來蛇蟠島上的水塘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除此之外,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很多村民也表示蛇蟠島上的洞,每到晚上都會傳出奇怪的聲音,不僅如此,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蛇蟠島上的場景也會讓很多人不寒而慄。此時,許多關於野人和鬼魂的傳說就充斥在了蛇蟠島之上。在有了這一發現之後,當地的村民們也坐不住了,於是他們就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有關部門,村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派出專家,對蛇蟠島上的這些奇怪的水塘進行調查,而就在專家們對水塘進行檢測和分析之後發現,其實,這些水塘應該就是在古代社會中,海盜們儲藏物資所在的地方。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海盜的物資儲藏量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整個蛇蟠島都成為了他們天然的倉庫,而正是因為其中所蘊藏的儲物空間是非常大的,因此,村民們才會發現水塘中的水無法抽乾,因為在這些淺淺的水塘下方,是蘊藏著巨大的儲水空間的。自此之後,關於蛇蟠島所謂的野人傳說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但是,在這一結論出現之後很多村民們卻感到十分困惑,畢竟,海盜這一職業是固定生活在海上的,那麼,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將浙江的一座小島作為自己的儲藏之地呢?面對著大家的這一疑問,很多專家們一時之間也無法給出解答,畢竟在我國的很多歷史資料上,都沒有對這些海盜有過什麼詳細的記載,但相信隨著人們對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終有一天這樣的問題也會得到解答。畢竟歷史就是在不斷的解密過程中得到發展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能夠直接探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
現如今,蛇蟠島內的居民已經將此地改建成了當地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對於當地的村民來說,這種旅遊產業的發展也是經濟上的一大貢獻。雖然說在古代社會中,海盜的出現對於往來各地的商人們而言,是一種不小的打擊,但是,他們所建造出的天然倉庫在很多年以後,卻成為了大家旅遊觀光的地方。
而在後來的探測過程中,專家們也在蛇蟠島內的洞中發現了一些人為建造的痕跡存在,而這些痕跡也進一步證明了之前專家們關於海盜的推測。
結語
從蛇蟠島的經歷中就能夠感受到,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雖然說當時的人們生產力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一些特殊工藝的存在,卻是許多現代人都無法想像的。
從蛇蟠島的居民們對島的探索上就能夠感受到,雖然說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已經有了一些高科技工具作為探索自然的輔助,但是即使有了這些工具,我們也很難將一些古代遺蹟進行完好的復刻。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我們對於歷史的探究也會更加深入,在未來的社會,許多關於歷史上的未解之謎也會被我們一一破解。
其實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中,海盜的存在都是十分普遍的,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海盜都是各國商人往來通航的阻礙所在,或許,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變化,最終海盜也終將會成為人類社會的歷史。
參考資料
《蛇蟠島》
《齋堂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