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生態環境部對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環評文件覆核發現,在25個省(區、市)各級環評審批部門審批的335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共有15份存在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內容不全等質量問題。近日,某地更是曝出「環評報告」抄襲事件。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
示範答題:
對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服務群眾的本質要求,有助於根治環境痼疾,有效解決國家發展困境。環境影響報告書不達標、環評報告抄襲等,都暴露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
第一,暴露出環評流於形式。如果環評僅是簡單地「走個程序」「意思意思」,最終變成拼拼湊湊、複製粘貼的文字把戲,顯然將應履行的程序簡單化、形式化,起不到科學評估的作用。
第二,帶來生態環境的危機。因環評幾乎流於形式,一方面給自然環境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存在破壞環境、汙染水源的可能,由此帶來水汙染、土壤汙染,影響居民生活、企業生產;另一方面將對生態鏈產生潛在威脅,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存在生態失衡的隱患。
第三,導致政府形象受損。層層環節失守失責,這樣一份貽笑大方的抄襲之作堂而皇之登上了政府網站,這本已影響到政府形象。相關政府部門想以「不負責科學審查」推卸責任,再次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十分明顯的。
一方面環保意識缺失。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主導,績效考評主要還是以經濟為主,地方政府往往會優先考慮經濟,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視不足;企業社會責任感不足,環保部門懲處力度不夠,常選擇以罰代治。
另一方面制度建設滯後。對違法行為和處罰力度設置有限,企業違法成本偏低;環評缺少剛性約束力,沒有追責機制,規劃環評中「未評先批」的現象比較普遍。
因此,需多措並舉實施聯合管治。
首先依法調查懲戒。對此次事件涉及的項目建設單位、環評參編單位依法啟動聯合調查程序,停止項目施工建設;並進一步加強規範性檢查和質量檢查,對弄虛作假行為必須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
其次落實全面監管。實施重大項目的環保前置監管,進一步壓實各級環保責任,對履職盡責不到位,造成重大影響的,依法問責追責。同時,為公眾參與環保監督暢通參與途徑。
最後強化制度引導。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發展循環經濟;並通過黨刊、內參、機關內部的各種媒體,嚴格按照「初心、使命」等要求開展主題活動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