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讓建築消失的建築師

2020-12-18 環球人物網

他提出「負建築」的理論,把周邊環境變成主角

人物簡介: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1954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1979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建築學系畢業,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慶應義塾大學教授,2009年開始受聘為東京大學教授。主要作品有那須石頭博物館、竹屋、根津美術館等。

2015年3月,東京都豐島區,一座新的地標性建築誕生了——「Toshima Ecomusee Town」。問世僅3個月,這座建築就增值了24%。

「Toshima Ecomusee Town」這個名字是由日語、法語、英語單詞組合而成的,「Toshima」是日語豐島的音譯,「Ecomusee」來自法文「écomusée」,意為生態博物館,「Town」則是英文,城鎮、商業中心之意。大廈也是日本唯一一座集政府辦公樓、超高層居民大廈、商業設施於一身的免震建築物。創造出這個「日本唯一」的不是別人,就是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

隈研吾不僅在日本社會頗有聲望,在中國的建築界也如雷貫耳。筆者作為《環球人物》的特約記者,還是「Toshima Ecomusee Town」的入住居民,產生了要和這位建築師來一次親密接觸的想法。

一出手就備受爭議

隈研吾早年設計的M2大廈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坐落於東京藝術家、文化人最為集中的南青山,他和《環球人物》記者約定的採訪時間是晚上10點鐘。沒錯,晚上10點鐘,記者從事採訪工作30多年,還是第一次被採訪對象確定在如此時間段上。

對隈研吾的第一印象就是個子實在高!將近1米9,不過站在旁邊卻不會感到有壓迫感。面對記者,他一臉倦容地解釋說,自己剛剛結束手頭的工作。

隈研吾36歲成立了事務所,出來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競爭中拿下了馬自達汽車展銷大樓的設計工程,並以其獨特的想像力創造出了非同尋常的M2大廈——建築正面中央鑲進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巨柱。毫無疑問,這樣大膽的建築就是為了搶頭條而生。

M2大廈備受爭議,隈研吾則一鳴驚人。但是伴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M2也成為泡沫經濟下浮誇建築的總代表,隈研吾被「逐出」了東京建築界,居然整整12年在東京沒能接到一項設計工程。

回顧那12年的時光,隈研吾感悟頗深。「那是我人生最為低谷的歲月,僅靠朋友或熟人介紹,去地方上設計一些建築。然而到今天,這段經歷卻成為我最大的財富。在東京搞設計,建築公司老闆和我談的,都是時間和預算問題。在地方上工作,我有機會直接跟匠人們溝通,一起交流選用什麼材料好,怎麼用,等等,非常細微、具體。」

正是這樣的討論和沉澱,讓隈研吾漸漸明白:「建築物不是物,而是人的容身之所,要讓失去安全感的現代人, 能夠在建築物裡感受到一種溫情。」

不再作西方建築理念的代言

隈研吾設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竹屋。

名家鑄劍,講究「人劍合一」,設計師也如此,隈研吾的那股子心氣全表現在建築物上,藏都藏不住。剛成立個人事務所時,他呈現出的是一副唯我獨尊、誰與爭鋒的架勢,如同M2的存在感一樣。但在「歸去來兮」的10多年間,隈研吾的建築已變得能契合甚至融於大環境中,帶出了簡而能遠、淡而有味的禪意。其個人的建築理念和價值觀也有了大幅轉變,不再甘於作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代言,而是樹立起了自己的風格,將其定義為「負建築」。

所謂「負」,是給一味堆砌符號的建築做減法,減弱混凝土所帶來的冰冷感,減弱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衝突感,讓建築變成配角,將環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與此同時,他還嘗試在建築中增加木、紙、竹等材料,讓光、影和風在建築裡流淌。

說起轉型,隈研吾自我剖析道,「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說到底都是西方流行的建築風格。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就將西方視為學習榜樣,對其建築風格亦步亦趨,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隨下去了。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不能逐末忘本,尤其是在為了追求物質豐富而大肆破壞環境的當今社會,更要珍視傳統與自然,返璞歸真。如果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國家和地域文化上,就能激發很多新的設計靈感。」

今後是中國建築設計師大展拳腳的時代

隈研吾在中國有不少作品,但直到2002年在長城腳下設計竹屋之前,他對中國建築的印象並不好,覺得到處充斥著歐美風格的摩天大樓,「中國應該有和悠久文化相匹配的建築。」

在對長城腳下的土地進行考察、研究時,隈研吾注意到,這其實是塊不適合建造房屋的坡地,地面凹凸不平,遠處山巒層疊,四周樹木粗獷而無規則地生長,是精緻度很低的大背景。但長城本身,不就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脊上嘛!

為了將建築融入環境,隈研吾故意沒有平整土地,而是讓房子就像從土地上長出來一樣。在考慮建築材料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竹子。竹子是中國特有的符號,他很早就熟知中國晉代「竹林七賢」的故事,認為竹與長城周邊的風景很和諧。

在設計竹屋時,隈研吾對光、影、風等自然因素的運用顯然已出神入化。竹屋的玻璃與竹竿縫隙能將陽光反射、分割成多種層次,不同時間段和不同季節所呈現的光影景觀全然不同。屋中人可透過竹縫看到外界的一切,沒有一份把紅塵看透卻不看破的心境恐怕很難設計出如此空靈的建築。就連隈研吾本人也說:「我毫不掩飾對竹屋的喜愛。」但當記者問他:「在中國的作品裡,你最為得意的是哪一個?」他卻回答道:「是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民間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2013年開始建,2015年9月20日剛剛對外開放。整個館就建在一塊被茶園覆蓋的山坡上,隈研吾秉持他一貫重人文、親土地、和環境互動、與自然調和的理念,讓美術館迎合山體斜度,依山而行,建築材料則選擇了當地拆遷廢棄的舊石瓦,「這也是資源再利用」,每每說起這些似乎是隨手拈來的材料,他都又開心又得意。從高處俯視美術館整體,就猶如飛鳥掠過茶園,又像是渡鴉群棲於山間。

對於近年來歐美建築設計師在中國留下的不及格作品,隈研吾耿耿於懷。他說,「今後,應該是中國建築設計師大展拳腳的時代,他們當中不乏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輕人,希望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國家工程能夠由他們牽頭設計」。

期待東京奧運助力當代年輕人

再過5年,東京將第二次承辦奧運會。目前,東京的奧運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而讓隈研吾走上建築設計師道路的,正是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

當時正在讀小學的他,跟著父親一起去了由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奧運會主場館——代代木體育館。這座史詩般的建築物,給少年隈研吾以巨大的衝擊,讓一心想做獸醫的他開始從心底佩服建築設計師,覺得那真是一份了不起的職業。

隈研吾的父親是位普通上班族,最大的愛好就是自己動手修繕房屋,高個子的兒子自然成為他最好的幫手。儘管小隈研吾並不十分情願,但每到周末都會和父親一起做木工、刮大白。「從小學就開始幹,到了中學成為主力,真是把我累壞了!不過我和父親的關係,倒也因此親近了許多」。

如今,夢想已實現,隈研吾還在以建築師的身份為第二個東京奧運會做準備。「我正在設計一個新車站,從房頂能看到站臺全景,日本車站裡還沒有這樣的設計」。借著對奧運的熱情,他對今天的年輕人提出殷殷期望:「1964年的奧運會,讓我們這代年輕人振奮了起來,開始追求夢想。希望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也能為現在安於現狀、過分內向的當代年輕人創造一個契機,讓他們敢於拿出行動來。」

在採訪結束時,隈研吾題了字送給《環球人物》記者:「亞洲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他說,這是他設計靈感的根源。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今後亞洲建築、經濟、文化應當努力的方向呢。(《環球人物》□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責任編輯:姜璐璐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隈研吾:讓建築消失
    ——《負建築》隈研吾先生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享譽日本,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高的名望。當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在我們身邊拔地而起,當越來越多的建築物被我們當做「強大」和「富有」的象徵,隈研吾先生卻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佔有私慾的前提下,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建築模式?
  • 建築師隈研吾:建築「隙間」鼓勵自由、開放的生活
    來自日本的隈研吾既是一位匠心獨具的建築師,也是誨人不倦的建築理論家。他寫的書《十宅論》讓讀者在理解住宅設計的同時也更理解自己的生活;《負建築》則對大興土木背後對於物質的迷戀進行反思。他的設計作品常常以木材、竹子等作為材料,並呈現出一種充滿了孔洞、縫隙的狀態。「如何在建築中醞釀出隙間,是我目前最重視的一點。」
  •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我有空就讀村上春樹和凱恩斯
    隈研吾近日,「負建築」理論的提出者、日本新生代建築明星隈研吾現身上海外灘三號,參加「超空間」藝術聯展開幕式。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隈研吾直率地說:「諸如央視大樓、國家大劇院這類造型誇張的建築,只會在誕生之初給人以感官刺激,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會對它們失去興趣,厭倦甚至開始討厭它們。」將空氣灌入「磚」中,這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最新的裝置藝術作品。今年6 月4 日起, 由日本最大建材企業驪住集團贊助舉辦的「超空間INBETWEEN」 藝術聯展在外灘三號開幕。
  • 世界著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與皇冠房地產集團及Plus Architecture...
    來源: 鳳凰網房產·優生活首次為布裡斯班設計住宅項目West End水濱地帶將迎來投資5億澳元的都市度假村風格住宅澳大利亞房地產開發行業的領先企業皇冠房地產集團(Crown Group),與世界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及屢獲殊榮的澳大利亞建築設計公司Plus
  • 隈研吾、九典聯合建築打造臺中巨蛋城市新地標
    臺中新地標再加一,臺中巨蛋終於往前邁進一大步,建築第二階段評選正式揭曉,確定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與臺灣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提案脫穎而出,全新「巨蛋體育館」建案預定2022年6月動工、2026年完工後正式運營!
  • 知·美術館 隈研吾的成都「詩意」
    知·美術館 隈研吾的成都「詩意」     □本報記者 簡霞 文/圖    說起隈研吾,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提起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也許很多人便會眼睛一亮地說「曉得」,竹屋的設計者正是這位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
  •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
    而背後設計的,就是日本大師級建築師隈研吾,以擅長的手法打造的國立競技場,成為世界最大的木結構之一,靈感更是源自明治神宮而生!02推倒重來的場館方案而全新的方案由兩大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及伊東豊雄爭奪,最終由隈研吾勝出,上限定在1550億日圓
  • 隈研吾設計臺中巨蛋引爭議,建築大師如何回應「靈感重複」?
    前段時間,臺中巨蛋第二階段的評選結果公布,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和臺灣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組成的臺日團隊獲選
  • 墨西哥藝術園區中的安藤忠雄、西扎、隈研吾等建築作品賞析
    Casa Wabi藝術園區位於墨西哥埃斯孔迪多港(Puerto Escondido),擁有內由隈研吾,阿爾瓦多·西扎和Alberto Kalach等國際知名建築師設計的展館,它們由當代墨西哥藝術家Bosco Sodi策劃。
  • 神級建築大師隈研吾又出新作,日本首個中國藝術大師美術館今日開業!
    對於王傳峰與隈研吾來說,亦是如此。一個是建築界的神奇,一個是美術界的大家,當他們聯手又會發生什麼?今日,隈研吾設計的王傳峰美術館落座日本銀座正式開幕。這個美術館不僅是隈研吾近年少見的採用鋼筋混凝土+鋁條的建築改造作品,同樣也是至今唯一在日本銀座這一天價地段由中國藝術家冠名所有的私人美術館。
  • 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隈研吾:「放棄」與「遺忘」之美Kengo Kuma 微紀錄片《建築師隈研吾:不去掌控所有事情,反而是一種樂趣》,Lens出品,雷克薩斯贊助隈研吾是日本第四代建築師的領軍人物。他在1986年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用建築師的身份經歷了日本經濟的不同時期。1980年代末的建築項目總是爭分奪秒,沒有和工地工匠進行交流的時間。「建造的高樓越多,我越感到空虛。」 那時的隈研吾也越來越覺得自己造出來的建築很無趣。
  • 大師隈研吾:那些「消隱」的建築在中國大地上的延伸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築師,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他的建築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築獎、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等。他的建築與多數日本當代作品不同,沒有通過簡單的手法試圖淡入周圍環境,而是試圖採用傳統元素讓建築仍然聯繫到其所在的地域中。
  • 隈研吾為鞋履品牌Camper設計的店鋪
    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為西班牙鞋履品牌 Camper完成了巴塞隆納門店的翻新工程,新門店大量使用了拱形陶瓷板,以形似「穹頂」的紋樣作為設計語言。這是為了致敬出生於加泰隆尼亞的建築大師高迪。而這樣的「穹頂」元素貫穿了整個門店,它不只是單純的牆面裝飾,實際上也承擔了陳列鞋款的功能。並且在照明的配合下,整個門店也顯得非常溫暖。
  • 一周建築 ​| 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贏得臺灣臺中體育館綜合體設計競賽;SOM設計紐約市Penn站Moynihan火車大廳擴建工程
    觀過去一周(2020年12月28日-2021年01月04日)世界建築界01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贏得臺灣臺中體育館綜合體設計競賽
  • 隈研吾:使用材料的智慧與勇氣
    「我一直在尋找21世紀建築的基本驅動力,在19世紀是石頭和木材,20世紀是混凝土,21世紀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新材料,也可能是舊材料的新用法。」隈研吾(Kengo Kuma)在著作《負建築》中提及到關於材料的想法。在隈研吾的建築設計中,確實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材料,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就是竹子、木頭、石頭。
  • 隈研吾:國際大師在中國的作品令人失望(3)
    在高速建設的中國,隈研吾已經做了10個項目,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有4個,「一個在騰衝,三個在上海」。真正讓隈研吾在國內聲名顯赫的作品,是2002年長城腳下的「竹屋」。按傳統做建築,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建築術語,指基本建設項目開工的前提條件,如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但「竹屋」建在一條山溝上,「如果平整土地,會破壞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體滑坡」。
  • 〔讀城〕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
    「在地性」與「讓建築消失」新津,位於成都南部,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神秘的史前遺蹟、老君山與道教思想、觀音寺壁畫中的佛教藝術、修覺山的文人墨客,古蜀新津之地充滿東方智慧與生活樂趣的前世今生。水中倒影出山、樹、斜陽,通過水銜接天與地,讓建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讓建築消失。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成都,乃天府之國。山水環抱的地域環境,千年傳承的歷史文脈,造就了它獨特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
  • 隈研吾東京新作—The Kita竹謐,絕美奢宅顛覆日本豪宅設計!
    在世界建築的舞臺上,日本從來不缺乏優秀的建築人才。他們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道路上不停探索,歷史上共有7位日本建築師獲得過建築界的奧斯卡獎——普利茲克獎,獲獎人數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
  • 隈研吾又給 Camper 設計了門店,這家鞋店一直奪人眼球
    Camper 翻新了他們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格拉西亞大道上的門店,並邀請日本的建築師隈研吾來做室內設計。他們上次的合作的店鋪是 Camper 在米蘭高檔商業區 Via Montenapoleone 的門店,在那家店裡,重複的木質網格布滿了 52 平方米的空間,隈研吾一貫質樸和簡明的風格十分突出。隈研吾設計的 Camper 在米蘭的門店。圖片來自 Dezeen。
  • 隈研吾全球首座「地標級」禪意生態豪宅Alberni
    西岸置業的核心使命是創造一批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建築作品,讓城市布局更加合理,讓城市風景線更加優美。每一位擁有西岸置業項目的業主,都是頂級藝術品的收藏者。1550 Alberni是Westbank與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聯手打造的溫哥華豪宅。項目也是隈研吾設計的全球首座地標級禪意生態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