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浙江大學牽頭建設的良渚實驗室(系統醫學與精準診治浙江省實驗室)掛牌成立,標誌著坐落於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浙江大學醫學中心正式啟用。
浙江大學學科綜合優勢明顯,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包括臨床醫學在內的11個一級學科被評為A+,A類學科數居全國高校第一。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醫學中心主任劉志紅院士介紹,「醫學中心定位為浙大各個學科共同的醫學中心,把不同學科背景的優秀人才會聚在一起,圍繞醫學新需求、新技術、新範式,有組織地開展醫學攻關。」
十年磨一劍。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將聚焦未來醫學需求,打造集「疑難重症診治中心」、「個性化診療技術創新源」、「健康產業孵化基地」於一體的生命健康領域科技創新高地。
一位業內人士稱,浙大醫學中心或將「引爆」集聚在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各類醫學創新要素,通過面向科技前沿、源頭創新和國家重大需求的創新集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走過一座長長的廊橋,一個「新鮮出爐」的人工器官被送到了手術臺邊,為患者注入新的生命能量。
這一幕不是來自科幻電影,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在不久的將來。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許正平教授說,這座橋是最好的紐帶,連接起了臨床應用和醫學研究。
在文一西路與綠汀路交叉口的園區內,靠東的一端矗立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餘杭院區的三排大樓,靠西的一側,幾幢磚紅色「立方體」閃耀著醫學研究的科技之光。從空間布局來看,浙大醫學中心具有基礎研究與臨床診療相結合的先天優勢。
縱觀我國醫學研究,基礎與臨床要緊密結合的呼聲不絕於耳。在許正平看來,基礎與臨床「兩張皮」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基礎與臨床在物理空間上還沒有統一在同一個屋簷下,雙方為同一個夢想而聯手奮鬥的客觀條件不充分。
而新落成的醫學中心,正是要打造成一個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造夢空間」。
根據規劃,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分為醫學研究、臨床試驗和醫療三個模塊,其中,醫療模塊佔地202畝,設計床位1500張;臨床試驗模塊規劃床位200張,由附屬醫院統籌安排;醫學研究模塊規劃建設用地92.9畝,一期已使用58.2畝。
走進醫學中心的研究大樓,大樓的南北兩邊是實驗室,中間則留出大片的天井,幾個鑽石型的會議室「懸浮」在空中,為交叉大融合、敞開交流、合作共贏打造了創新第三空間。為了給科研人員創造有利於創新的工作氛圍,連會議室外立面的顏色都是精心挑選的。
「與傳統的基礎研究不同,我們的醫學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而問題從哪裡來?就是從『隔壁』的臨床實踐中,從醫療的未來需求中來,研究成果最終也將服務於臨床。在浙大醫學中心,基礎研究科學家與臨床醫生將圍繞重大醫學問題並肩作戰。」
而醫療模塊作為浙大一院餘杭院區,將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先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打造一家真正引領行業業態革新的「未來智慧醫院」。
何謂未來醫學?就是聚焦未來需求,針對未來的病,研發未來的藥、未來的醫學技術,創造適合未來的醫學模式。
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在多方調研討論後,將研究目標鎖定在了三個領域,重點建設三個疾病診治研究中心,分別對應疑難未診斷疾病、血液與免疫疾病、重大精神疾病。
未診斷疾病的診治被認為是「醫療領域人類認識疾病的終極挑戰」。比如,我國有7000多種罕見疾病,保守估計患者在2000萬人以上,大部分屬於未診斷疾病,患者未確診或長期被誤診,缺乏診療方案,給患者家庭與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
作為未診斷疾病診治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的劉志紅說,浙大在這一領域有著先發優勢,各附屬醫院有著豐富的疾病資源,也是浙江省罕見病聯盟的牽頭單位。「就在2019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獲批成為了國際未診斷疾病聯盟(UDNI)的成員單位,正積極推進未診斷疾病中國中心建設。」
「未診斷疾病治療的前提是精確診斷,然後才能選擇合適的藥物或其它治療方式。」許正平介紹,浙江大學郭國驥團隊從2018年繪製首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後,又於今年誕生了首張人類細胞圖譜,為疾病的分子分型和未診斷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精準診斷的基礎上,該領域將重點突破基因治療技術,即集合基因編輯、幹細胞工程等技術,從基因水平徹底糾正病變。
血液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在兒童和<35歲成人腫瘤死亡率中居首位,並且在兒童和青少年腫瘤發病率中增長最快。血液與免疫疾病研究正是瞄準了這一方向,重點突破細胞治療技術,包括新靶點/新型免疫細胞的研發、標準化的高效製備體系、臨床轉化應用等。
目前浙江大學已經在首席科學家黃河教授的帶領下組建了免疫治療技術研發團隊,集結了一批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頂尖人才,將爭取首先攻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技術,並對腎臟、肝、腸、皮膚等自身或區域免疫疾病展開研究。同時,細胞治療被稱為「最前沿和最具產業化前景的領域」,將連貫起器械、材料、診斷製劑、細胞製造等一整條產業鏈。
精神障礙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與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高發病率相反,其臨床識別率僅為 47.3%,現有診斷方案極不精準。在這一領域,浙江大學有著強大實力:由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院士領銜的雙腦計劃是學校首個啟動的學科會聚計劃,獲批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成立了國內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學校還建立起了一個國際一流的抑鬱症團隊,已經有多位老師獲得了多項重磅研究成果。
重大精神疾病診治中心將進一步整合力量,凝聚優勢,在有效識別、醫療救治上精準發力。據許正平透露,該中心已經吸引了校內各學科30餘位 PI「落戶」。
精準診治的基礎是對健康醫療信息的系統解析。面對下一個風口,需要探索新的醫學方法,超算、雲技術、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將為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體複雜系統開拓新的視角。這是未來醫學對於信息技術提出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生物科技領域的基因編輯、單細胞分析、多組學分析、幹細胞與細胞工程、免疫治療、疾病模擬等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如果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就可以通過系統解析把不同層面的信息數據全都整合起來,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和疾病。可以說生物科技(BT)與信息技術(IT)的結合水到渠成。
針對醫學中心的這一研究特色,許正平舉了一個「老藥新用」的例子。藥物都有自己的適應症,臨床用於治療A病的藥可能對B病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之前由於缺乏有效的手段來收集藥物使用的信息,無法及時發現新用途,現在可以通過大數據手段,跟蹤藥物的具體療效,並發現新的適應症。
融合需要新的交集。2020年4月,學校啟動了以劉志紅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精準醫學」學科會聚研究計劃,依託醫學中心的創新平臺,首先聚焦重點疑難未診斷疾病,打通疾病精準診療的技術路線,為多層次解析疾病提供理論基礎,並以點帶面,帶動重大慢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的突破及診療範式的變革。
而研究則需要公共支撐。醫學中心建設的一個重點就是建立基因診斷、分子分型、細胞和基因治療、個性化藥物創新等支撐醫學創新的公共技術平臺。「老師的工作效率,儀器的使用效率,都需要系統的支撐設施和服務保障。大型儀器設備統一購買、統一維護,不僅能省錢,還能為大家提供專業化的高效服務。」
作為全校多學科會聚的平臺式新型研發機構,醫學中心將著力打造新時代醫學創新生態系統。在目前的構想中,全鏈條研發共性支撐設施、未來醫學創新基金、分塊分階段探索公司化運作、成果轉化專業化服務以及掛牌建立孵化器和產業園區等已經被列入了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醫學中心還將靈活運用各項政策,探索混合人事管理制度。「眾多體制機制的創新,歸根到底是要為人才服務。我們希望能把醫學中心打造成一個人才特區、創新特區,激發人才的內生動力,讓各類人才開心地來,開心地工作。」
文字記者:柯溢能 吳雅蘭
圖片來源:醫學中心提供
攝影記者:盧紹慶
本文編輯:楊苗婧
責任編輯:楊金|周伊晨
浙江大學2020年招生宣傳工作會議暨校園雲開放日動員大會舉行
北京小米公益基金會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
浙江大學與嘉興市開啟全面戰略合作
浙江大學與溫州市市校合作工作座談會召開
「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錢塘江江豚保護基金」成立
中共浙江大學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