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培優張金榮:強基計劃重構多元升學格局,但目前市場上存在一些誤區

2020-09-03 多知網

多知網8月21日消息,在「2020年新高考升學規劃高峰論壇」上,愛培優創始人兼CEO張金榮,以「強基計劃重構多元升學格局」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張金榮提到,今年是「強基計劃」第一年,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對於強基計劃的認知誤區。

從愛培優的觀察和分析來看,「強基計劃」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而且,強基計劃不是頂尖中學和競賽生的專屬升學渠道。

張金榮認為,參與「強基計劃」,相當於讓學生多了一次錄取機會。凡是有機會的學生都應該把握一下。不僅學生個體需要重視,而且學校以及各地的區域教育系統都應該加強重視。

(愛培優創始人兼CEO 張金榮)

以下為張金榮演講原文:(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愛培優是屬於新高考行業,主要做課程輸出。我們主要是向各地學校、教育局合作輸出我們課程體系。我今天主要分享的是「強基計劃」,這是目前我們公司的核心業務。

我先講講我自己,我是山東人,2002年考到北大物理學院,當時高考成績687分,在山東排名85,不是很高但依然能夠進入北大,而現在這樣的成績才剛剛能夠達到北大的投檔線。

今年的高考分數發生了極大的通貨膨脹,700分以上的一抓一大把。我高考那年山東省高考狀元707分,而現在很多省份700分連北大分數線都達不到。這說明高考區分度選拔是在變差的,北大、清華選拔學生,光靠高考成績是不夠的。

為什麼出現高考分數的通貨膨脹?我們分析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高考是賦分制,每個選科前1%都是滿分。浙江30萬考生,選考科目平均每科超14萬人,乘以1%,意味著平均每科超1400人為滿分。清華北大要招生,就需要做二次選拔,去校考,面試、筆試。二是新課改減負。

據愛培優統計,進北大的方式有16種,包括綜合評價、專項計劃、強基計劃、保送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等等。今年年初1月14號自主招生政策發生了一個劇烈的變化,變成了強基計劃。

綜合評價現在有一些省還在做,山東、浙江、江蘇、上海的部分學校,以及湖南、廣東的少量學校,現在還在做省內綜合評價。專項計劃是分三類,國家專項、地方專項、高校專項。大家經常說的專項計劃是高校專項,其實還有國家專項,國家專項的分數線很低,地方專項錄取方式跟自主招生的方式很像。

今年各地的專項計劃的名額是增加的,因為扶貧力度在增加,這種升學方式還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專項計劃讓學生競爭範圍極大地縮小了,只需要在貧困地區的學生裡面勝出就可以了,這個競爭更加簡單,但不意味著它的選拔難度降低。

關於「強基計劃」,今年是落地第一年,我們和很多教育局和學校溝通發現,國家政策是想推動大學和中學銜接,希望高中能培養出大學想要的人來,而現在政策的普及還有一點距離,市場上對強基計劃有幾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強基計劃是過渡性政策,很快又會調整。

我們在基層和各地的教育系統聊到強基計劃,他們都有這個擔心:到底強基計劃要不要做,萬一過兩年政策又變了怎麼辦。我的觀點是不會變。強基計劃其實是一個教育領域的基本國策。

教育部高教司的吳巖司長公開講話裡曾提到,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破解絞殺、卡脖子的關鍵七寸。這個其實就是拔尖計劃2.0,就是強基計劃,這是一個教育領域的基本國策。

強基計劃跟自主招生的差別,不僅在於錄取方式的變化,更在於接下來獨特培養的安排。

自主招生只是選拔和錄取,後續方案是跟普通高考錄取是一樣的。強基計劃不僅招錄,還有培養計劃。

拔尖計劃1.0到2.0的變化在於,範圍擴大了,規模是千人計劃到萬人計劃,這個是大家都要重視的。

總體而言,強基計劃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政策變化,可能會有一些微調,因為今年強基計劃執行出現了一些問題,像新高考落地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教育部總體的基調是改革必有鎮痛,但鎮痛一定會過去,強基計劃也是一樣。

誤區二:強基計劃限制了未來學生的發展

我覺得不是,大家可以把強基計劃理解為是重點高校裡面的重點班。強基計劃是面向部分人群,如果大家僅僅是把它看作是一種升學路徑,我認為太狹隘了。強基計劃不僅僅是一個升學路徑,強基計劃的重點是增強基礎學科的建設,有貫通化培養的思路,本碩博階段的學習和科研,包括加強學生出國學習機會,是有很多傾斜的政策。它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但是對於基礎學科的學生來講強基計劃以後一定是有利於學生的個體發展的。

誤區三:強基計劃招生專業都是冷門專業。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誤區。政策條文上強基計劃的專業是包括傳統的文理基礎類專業,數理化生,歷史、古文等等。我當時也是學物理的,但我並不覺得物理是冷門的,將來依然可以去從事金融、AI、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工作。

另外,政策條文裡有這樣一些描述,要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新材料、先進位造、智能科技、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這些緊缺的行業自然不用考慮是否就業困難,唯一需要考慮的僅僅就是這個學生到底是適合還是不適合。

誤區四:強基計劃是屬於頂尖中學和競賽生的升學通道。

湖南、湖北、浙江這些競賽強省份,考北大清華的數量是逐年增加的,增加的部分主要來自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額是全國競爭,湖南、湖北、浙江這些競賽強省份就會加大爭搶力度,但強基計劃其實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這一通道並不是頂尖強校和競賽生的專屬通道。

我們對參與自主招生的學生群體做了一個簡要分析:第一檔是國家集訓隊260人,第二檔是除國家集訓隊外的金銀牌約800人。第三檔案銅牌,省一、數理學科約4000人,所以學數理競賽的學生有優勢。第四檔是拿到省二、省三。第五檔是無競賽獎項的。有競賽經歷的人在自主招生是帶有較強的優勢,但是在強基計劃時代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了。

而且,強基計劃其實增加了學生被頂級名校選拔的機會。教育部條文裡面規定高校按照1:3、1:5來入圍,清北是1:5的比例。

2019年北大在各省的強基計劃入圍分數線與2019年高考投檔分數線相比,可以看出被名校選拔的機會是增大了的,其中江蘇省2019高考投檔線是424分,而2020強基入圍分數線是413分,學生被北大選拔的機會增大了13.3倍。

這個角度來看,強基計劃並不是頂尖強校和競賽生的專屬升學通道,因為入圍是靠高考成績,這個變化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學校未來只需要做強基計劃課程準備就可以。強基計劃的筆面試雖然也很難,但是比競賽還是輕鬆了很多。

誤區五:校測分數權重低(15%),所以高考考好就行了。

其實,高考是拉不開分數差距的。校考難度一定是高於高考的,尤其是頂級名校,一定是難於高考。而且校考1分相當於高考的8.8分。按照這個換算的結果,意味著在校考裡比別人多考2分,就相當於高考比別人多了了17.6分。

誤區六:校測考試沒有考試範圍,所以沒有辦法提前準備。

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每個學校的命題人是相對固定的。比如北大出數學題的就是數院的幾位老師,大家命題的風格難度比較穩定,所以這幾個命題人的風格基本上就是高校的風格。只要研究清楚這些,就有可以進行準備。愛培優今年能夠提供強基計劃的課,其實也是因為有之前的教研積累。

誤區七:強基計劃投放名額少,機會不大。

這其實是最大的誤區。很多雙一流的高校可能投放名額不多,但是北大清華的投放名額是很多的。

清北這樣兩所學校核心錄取方式一個是裸考,一個是強基計劃。往年是裸考加自主招生加博雅領軍。每年這兩個學校6000多人的招生總量是一定的。我們發現2019年清北31個省市自治區一批次錄取2518,2020年是2507人,基本相當。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今年的強基計劃,相較就是去年的自主招生加博雅領軍,是有所增加的。

去年博雅領軍錄取了1110人,自主招生735人。今年清北強基計劃錄取人數(普通、破格)與去年領軍博雅加自主招生錄取人數相當。

強基計劃在所有批次之前錄取,相當於多一次錄取機會。即使沒有被錄取,後續的提前批次、特殊類批次、本科批次填報,完全不受影響。而且學生也有「反悔」機會,在高考後如果分數較高,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水平,放棄校考即可。所以有機會的學生都應該把握一下。

在愛培優的觀念中,努力和規劃兩者缺一不可。對於個體來講是這樣,對於一個學校和區域的教育系統來講也是這樣,既要努力也要做好規劃,用好政策,用好強基計劃和專項計劃來實現突破。

更多服務

研習社:「新環境下教育融資專題課」由多知商學院·研習社與創新工場合伙人張麗君傾心打磨,掃碼加入研習社👇立即學習:

多知原創圖書(千萬教培從業者必讀書目)

相關焦點

  • 高中生多元升學規劃途徑!除強基計劃外,你還知道哪些?
    強基計劃錄取已經完成,一部分考生通過強基進入了理想的高校。關於高考的升學途徑,大多數家長和中學生只知道普通高考、強基計劃、藝考等常見的類型。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升學途徑值得高中家長和考生了解?由於對特殊升學途徑缺乏了解,考生可能錯過前期準備和後期報考,造成遺憾!
  • 強基計劃影響下,還要繼續搞競賽嗎?
    這正好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頭部985基本會以強基計劃為主要招生途徑,部分985和省屬一本高校則是綜合評價和強基計劃「雙頭並進」。 面對以往只需要單科成績優秀,就有機會獲得降分錄取等優惠,如今更看重全面發展的招生政策,競賽生出路何在?
  • 復旦、南大等高校強基計劃「招不滿」,官媒建議增加校考權重
    以下為愛培優統計部分高校強基計劃補錄具體數據:從數據上即可看出,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實施就「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
  • 優嘉升學 | 2020山東強基計劃分數線!2021參考
    相對於2020年考生來說,2021年山東考生無論是在強基還是在統考志願的院校選擇上,都有一些數據可以參考。數據說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入圍分數線為家長考生分享數據,我們取入圍最低分數線;本一批次線為2020年各高校最低投檔線,其中吉林大學取強基計劃對應專業的統招投檔線。
  • 報考強基計劃,這七點要謹慎考慮
    其實,高校綜合評價錄取和強基計劃兩大招生方式,各有千秋、各有利弊。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招生條件雖然沒有強基計劃苛刻,但目前只有少數省份有招生權,招生院校數量有限,招生院校的檔次不如強基計劃的36所985。而強基計劃雖然招生要求嚴苛,招生專業也有限,但具有資格招生的高校均是頂尖級學府,配備一流的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
  • 名校突破口強基計劃,清華入圍分數低於往年錄取分數,多達22分
    強基計劃就是一個進入名校的機會,首先入選強基計劃的學校不是超一流的清華北大,就是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985名校,同時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如果能入圍強基計劃名單,那就有很大機會獲得降分錄取的機會。
  • 你好,強基計劃!
    我們今天從強基計劃的培養模式、專業介紹、校測介紹、報考限制、分數線等方面來詳細介紹強基計劃。強基計劃招生對象被分為兩類:基礎學科選拔和綜合素質優異。註:部分實施強基計劃的高校在報名過程中會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同濟大學另需要提交體育測試項目確認表、清北另需要在學校官網註冊填寫報名信息、中國海樣大學、重慶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需要提交個人陳述、國防大學需要郵寄報名表。
  • 選科、升學政策、強基計劃
    ▲了解升學途徑高考並不是升入名校的唯一途徑,考生上大學的方式有統招、強基計劃、綜合評價、保送生、三大專項計劃、藝術類專業招生、高水平藝術團、體育特招生、軍校生定向培養士官、公安院校招生、航海類專業招生、三項招飛、公費師範生、免費醫學生、港澳高校招生、
  • 高分膨脹、強基入圍線偏低,就2020錄取分析,升學何處何從?
    變化二:強基新政,分數線偏低第一年實施強基計劃新政,很多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對比這些高校的普招錄取分數線來說,強基計劃的入圍線略低一些,參加的考生又多了一次選擇機會。但是同時,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多為基礎學科,是否報考還要參考學習興趣。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事實上,該校物理學強基計劃補錄5人,是該校最少的,其他專業補錄相對更多。武鋼三中校辦主任劉江華:「今年武大、華科強基計劃的入圍線遠高於學校錄取線。」武大、華科在湖北的強基計劃入圍線比普通線高出10多分,「高這麼多分,一些考生轉而選擇其他專業。」劉江華分析,有些考生和家長看重升學和就業,對強基計劃認識不到位,報考只將其作為備胎。
  • 強基計劃利用得當,將給學生帶來不少好處
    很多家長對於強基計劃了解不多,或者不願意去了解,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也可以說對孩子來說錯失了一次寶貴的機會!在選擇是否報考強基計劃之前,我們還是來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強基計劃的基本信息,了解清楚了再作選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一位合格的家長,強基計劃/綜合評價報名的這些問題要門清!
    高考改革的趨勢下,多元錄取早已成型,家長也應積極探索高考外的升學路徑,拓寬升學道路。高校冬令營、強基計劃、綜合評價、高校專項計劃都是優秀考生家長要重點關注的。2021年綜合評價報名已經啟動,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的報名事宜迫切需要關注。自主選拔在線團隊整理近期家長關注較多的典型問題,統一說明。如果你還沒開始關注,那可要抓緊了。
  • 高分膨脹、強基入圍線偏低,2020年錄取結果分析高考升學
    變化二:強基新政,分數線偏低第一年實施強基計劃新政,很多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對比這些高校的普招錄取分數線來說,強基計劃的入圍線略低一些,參加的考生又多了一次選擇機會。但是同時,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多為基礎學科,是否報考還要參考學習興趣。
  • 升學幫丨中山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入圍分數線
    升學幫(公眾號:shengxuebang)小編特意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20年中山大學強基計劃入圍分數線,供21屆22屆高考參考。
  • 【歷史上的今天】 10 月 31 日
    伴隨著著新中國的成立,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有效補充,70年砥礪前行,到今日達到了4萬億的市場規模。1993年北京新東方學校成立;2003年好未來前身學而思第一個教學班開班;2013年之後,伴隨著資本和科技的浪潮,一批在線教育機構湧現到人們面前:VIPKID、掌門1對1……行業歷史由教育行業的每一位從業者創造,歷史上的每一天也都值得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