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按照補招通知,這些高校補招的名額數量較大。招生計劃210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補招9個專業46人、5個專業71人,招生計劃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招生計劃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招生計劃210人的南京大學有3個專業補招,未公布補招人數。
沒有補招的高校也不等於已經完成了招生計劃。北京師範大學官網信息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指標120人,但只錄取了64人。有消息報導,北京大學強基計劃招生人數實際為900人,但最終只錄取842人,也未錄滿。
以下為愛培優統計部分高校強基計劃補錄具體數據: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到,復旦大學補錄人數是這幾所學校中最多的,有124人,佔佔招生計劃的59%;最少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有46人,佔招生計劃22%。武漢大學補錄人數佔比也高達到58%。另外幾所高校的補錄人數基本都在50-80人左右,佔比也都在35-50左右。
從數據上即可看出,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實施就「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加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
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我國之前實行的5%自主招生,是90所高校拿出學校最熱門的專業來招生,而且採取給予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高考降分錄取優惠的方式,學生被錄取進校後還可轉專業。這一政策設計,助推了學生和家長的功利心態,一大表現就是重降分優惠錄取而輕專業興趣培養。
強基計劃鼓勵考生報考基礎學科,政策定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人才,助力民族偉大復興。而在考生家長方面,大多數人考慮的是專業冷熱以及就業發展前景問題,追捧熱門專業依然是大眾的選擇。加上我國過去科研工作中長期存在的資金支持、個人待遇、壓力等社會問題,家長考生社會對基礎學科固有印象根深蒂固,缺乏了解認識以至於熱情不高。
據統計,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哲學、古文字學、核工程、醫學等12個學科184個相關專業。這些專業是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優秀人才的重要專業,但並非考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所謂「熱門」。
實際上,強基政策最大的亮點在於探索本碩博貫通培養,然而限於本校的貫通培養也限制了考生後續更大的可能,這需要高校在培養方案上下功夫。然而,在今年的招生宣傳中,高校培養方案缺乏吸引力。
以清華大學舉例,在同樣的背景下招錄939人完成招生計劃。除頂級師資配置外,探微書院、未央書院、行健書院特設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專業雙學位交叉培養,非常受歡迎。
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強基計劃繼續按自主招生模式,給予入圍考生降分錄取優惠,並允許學生進校後轉專業,那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熱情會大增。若如此,則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這要求所有報考考生和家長理性選擇強基計劃,不要想著以此為跳板。而強基計劃首年實施情況,也反映出一些問題。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學校及家庭不宜向學生灌輸功利的成才觀。其次,強基計劃有必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招生細則。比如,今年的強基計劃,只允許學生申請報考一所學校,對於那些對自己高考成績沒有很大把握的學生來說,如此規則就會讓他們的選擇受限。從現實出發,或可考慮讓考生申請報考兩所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另外,強基計劃在實施中,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後(入圍分數線由各校根據招生計劃數,結合報考學生情況,按一定入圍比例確定),可以適當增加校測成績的權重,這對於計劃的順利推進很重要。隨著計劃的逐步推進,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引導中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可適當增加校測成績所佔權重,比如提升到20%或30%。
聲明: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