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共有33所高校104個基地入選。
意外的是,這一名單的公布,再次將強基計劃推向人們熱議的焦點。
我們發現,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33所高校與36所強基計劃高校高度重合(26所)。
在今年強基計劃高校普遍未完成招生指標,需補錄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有這樣的疑問:明年強基計劃會降低招生要求嗎?
強基計劃是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該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又被稱為「珠峰計劃」,是國家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推出的,旨在培養學術大師的人才培養計劃。
該計劃自2009年啟動,在國內選擇了17所大學的數、理、化、信、生5個學科率先進行試點。
剛剛公布的拔尖計劃2.0高校增至33所,且學科也有大幅度增加。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26所高校均入圍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也就是說,進入這兩個計劃的高校名單高度重合,說明這26所高校基礎學科的實力非常雄厚。
有學生表示,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的公布,對有志於報讀基礎學科的同學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
從2009年推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到2020年實施強基計劃,我們可以看出國家非常重視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因為基礎學科實在太重要了。
上至國家 領 導 人,下至企業家如任正非、馬化騰等有識之士,在多種場合都強調過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儘管中國的科技發展日益月異,但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原因就在於基礎學科有研究沒跟上,包括時下熱門的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等,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
可為什麼一開始被大家格外看好的強基計劃卻遭受冷遇呢?強基計劃招生6100人,全國有136萬人報名,絕大多數強基計劃高校竟然未完成招生指標。
36所強基計劃高校中,除了清華大學等高校超額完成招生指標外,眾多強基計劃高校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等名校均需補錄。
要知道,36所強基計劃高校全是曾經的985高校,也是如今的雙一流大學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在此前我們刊發的《強基計劃遇冷?網曝北大等眾多985名校未完成相關招生指標》一文中,分析過強基計劃高校未完成招生指標的眾多原因。
包括基礎學科「太冷門」、 要求太高、招生方式太嚴苛、錄取規則不盡合理等等,那麼緊接著,大家同樣有著下面的疑問:
面對強基計劃遇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錄取門檻太高。
按強基計劃的錄取規則,高考成績不低於本省本一線,且佔比85%,餘下的15%由學校組織考試綜合評定。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成績要求門檻過高,比如北京師範大學的入圍條件是與所在省份「本一線」比,理科超110分,文科和新高考改革省份超70分;
同濟大學還要求「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90%」,也就是不低於135分;
有的高校會甚至規定學生必須在基礎學科領域獲得過國家級或者國際領域的獎項等等。
很多人認為,應該降低總分要求,招一些單科成績特別突出的偏才、專才。
有強基計劃學生對此予以反駁,因為學校一直強調交叉通識,數理化必須樣樣精通。
也或許正是這樣,即便是未完成招生指標被迫補錄,所有強基計劃高校都沒有降低錄取要求。
比如中科大在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補錄條件中,仍要求數學成績必須在前2%,而且要通過相關專家和老師組織的面試。
跟熱門和有「錢景」的專業相比,正如任正非所說,基礎學科就是需要坐冷板凳。這也是強基計劃高校一再強調的「個人志向」的重要性,必須得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綜合來看,強基計劃降低招生要求幾乎為零,不過調整和完善錄取規則是極有可能的。
今年的強基計劃是考前報名,出成績後部分高分考生卻放棄強基計劃改走統招,但是入圍名額不遞補,這才導致未完成招生指標。
還有就是幾乎所有強基計劃高校都規定只能報考一所高校,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類似滿足浙江大學條件但報了清華大學落選又失去浙江大學資格現象眾多,結果學生和高校雙輸。
因此,不少人建議強基計劃高校應該考慮讓考生報考兩所或以上高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這樣就不會造成有志於基礎學科研究的考生落選。
畢竟,被強基計劃招入的學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只是有榮譽感,發展前景也不錯。
一方面入讀這些基礎學科專業,還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專業扶持;另一方面,做好科研後未來前途非常不錯,正如「天才少年」張霽那樣,博士畢業就能獲得華為「天才少年計劃」201萬年薪的職位。
綜上所述,強基計劃的宗旨和選拔要求不可能降低,只會調整錄取方式真正實現人盡其才。因此,有志於強基計劃的考生,要提升「綜合成績」+「學科特長」兩手抓,才更有可能實現強基計劃的名校夢。
對強基計劃,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