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招不滿,2021年強基計劃會降低招生要求嗎?

2020-09-20 人見人愛的教育

9月17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共有33所高校104個基地入選。

意外的是,這一名單的公布,再次將強基計劃推向人們熱議的焦點。

我們發現,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33所高校與36所強基計劃高校高度重合(26所)。

在今年強基計劃高校普遍未完成招生指標,需補錄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有這樣的疑問:明年強基計劃會降低招生要求嗎?

01.強基計劃與珠峰計劃的高度重合

強基計劃是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該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又被稱為「珠峰計劃」,是國家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推出的,旨在培養學術大師的人才培養計劃。

該計劃自2009年啟動,在國內選擇了17所大學的數、理、化、信、生5個學科率先進行試點。

剛剛公布的拔尖計劃2.0高校增至33所,且學科也有大幅度增加。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26所高校均入圍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也就是說,進入這兩個計劃的高校名單高度重合,說明這26所高校基礎學科的實力非常雄厚。

有學生表示,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的公布,對有志於報讀基礎學科的同學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

02.強基計劃未完成招生指標令人深思

從2009年推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到2020年實施強基計劃,我們可以看出國家非常重視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因為基礎學科實在太重要了。

上至國家 領 導 人,下至企業家如任正非、馬化騰等有識之士,在多種場合都強調過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儘管中國的科技發展日益月異,但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原因就在於基礎學科有研究沒跟上,包括時下熱門的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等,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

可為什麼一開始被大家格外看好的強基計劃卻遭受冷遇呢?強基計劃招生6100人,全國有136萬人報名,絕大多數強基計劃高校竟然未完成招生指標。

36所強基計劃高校中,除了清華大學等高校超額完成招生指標外,眾多強基計劃高校包括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等名校均需補錄。

要知道,36所強基計劃高校全是曾經的985高校,也是如今的雙一流大學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在此前我們刊發的《強基計劃遇冷?網曝北大等眾多985名校未完成相關招生指標》一文中,分析過強基計劃高校未完成招生指標的眾多原因。

包括基礎學科「太冷門」、 要求太高、招生方式太嚴苛、錄取規則不盡合理等等,那麼緊接著,大家同樣有著下面的疑問:

03.2021年強基計劃會降低招生要求嗎

面對強基計劃遇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錄取門檻太高。

按強基計劃的錄取規則,高考成績不低於本省本一線,且佔比85%,餘下的15%由學校組織考試綜合評定。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成績要求門檻過高,比如北京師範大學的入圍條件是與所在省份「本一線」比,理科超110分,文科和新高考改革省份超70分;

同濟大學還要求「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90%」,也就是不低於135分;

有的高校會甚至規定學生必須在基礎學科領域獲得過國家級或者國際領域的獎項等等。

很多人認為,應該降低總分要求,招一些單科成績特別突出的偏才、專才。

有強基計劃學生對此予以反駁,因為學校一直強調交叉通識,數理化必須樣樣精通。

也或許正是這樣,即便是未完成招生指標被迫補錄,所有強基計劃高校都沒有降低錄取要求。

比如中科大在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補錄條件中,仍要求數學成績必須在前2%,而且要通過相關專家和老師組織的面試。

跟熱門和有「錢景」的專業相比,正如任正非所說,基礎學科就是需要坐冷板凳。這也是強基計劃高校一再強調的「個人志向」的重要性,必須得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04.調整和完善錄取規則是極有可能的

綜合來看,強基計劃降低招生要求幾乎為零,不過調整和完善錄取規則是極有可能的。

今年的強基計劃是考前報名,出成績後部分高分考生卻放棄強基計劃改走統招,但是入圍名額不遞補,這才導致未完成招生指標。

還有就是幾乎所有強基計劃高校都規定只能報考一所高校,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類似滿足浙江大學條件但報了清華大學落選又失去浙江大學資格現象眾多,結果學生和高校雙輸。

因此,不少人建議強基計劃高校應該考慮讓考生報考兩所或以上高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這樣就不會造成有志於基礎學科研究的考生落選。

畢竟,被強基計劃招入的學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只是有榮譽感,發展前景也不錯。

一方面入讀這些基礎學科專業,還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專業扶持;另一方面,做好科研後未來前途非常不錯,正如「天才少年」張霽那樣,博士畢業就能獲得華為「天才少年計劃」201萬年薪的職位。

綜上所述,強基計劃的宗旨和選拔要求不可能降低,只會調整錄取方式真正實現人盡其才。因此,有志於強基計劃的考生,要提升「綜合成績」+「學科特長」兩手抓,才更有可能實現強基計劃的名校夢。

對強基計劃,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強基計劃招不滿,四大原因在背後,未來三大變化你準備好了嗎?
    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按照補招通知,這些高校補招的名額數量較大。招生計劃210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補招9個專業46人、5個專業71人,招生計劃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招生計劃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招生計劃210人的南京大學有3個專業補招,未公布補招人數。
  • 熱點話題:強基計劃招不滿,多所名校招生遇冷,離不開這5個原因
    沒有補招的高校也不等於已經完成了招生計劃。北京師範大學官網信息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指標120人,但只錄取了64人。最為「重磅」的消息是,北京大學官方消息稱今年強基計劃錄取842人,北大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沒有公布招生計劃,但有知情人士介紹,北大的招生計劃為900人。這意味著北大也沒有完成招生計劃。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但是,首年強基計劃招生卻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強基計劃升學寶就為大家做個全方位解讀,首先要從強基計劃說起。強基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很多大學沒有招滿,強基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未來的招生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未來會放低門檻、放寬條件嗎?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應對呢?先來一段背景介紹:在2020高考錄取階段,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頂尖名校紛紛宣布補錄強基計劃,補錄人數在46-71人不等。
  • 強基計劃招不滿,4大原因在背後,未來3大變化你準備好了嗎?
    多所名校強基計劃招生遇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 2021年「強基計劃」還值不值得報考?從過來人的態度,能猜出一二來
    既然是給好學生的福利,那麼允許施行強基計劃的也都是一些好學校,2020年是強基計劃第一年,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老牌985大學都在強基計劃的行列中
  • 強基計劃遇冷?網曝北大等眾多985名校未完成相關招生指標
    然而,近日有媒體曝出,包括北大在內的多所高校都未完成強基計劃招生指標。見此報導的不少考生表示,自己當初報了強基計劃卻沒入圍,如今又說沒招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強基計劃招生210人的西安交通大學補招5個專業71人;強基計劃招生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強基計劃招生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強基計劃招生210人的南京大學補招3個專業,補招人數未公布……據稱,未發布強基計劃補招通知的高校,其實也有很多未完成招生指標。
  • 各大高校補錄頻發,強基計劃遇冷不受重視?
    強基計劃作為2020年最重要的一項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改革,自公布以來就廣受關注。強基計劃意在招收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有創新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但也對考生的個人選擇進行了嚴格限制。強基政策一出臺就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高校的積極響應。但是,近期中科大、南大等高校紛紛發布的強基補錄信息,顯示出2020強基計劃嚴重招錄不滿。
  • 2021高考強基計劃四大預測: 規模擴大, 門檻降低...錄取機會更多嗎?
    其實,在新政施行伊始,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十分正常,因為學生、家長包括一些中學目前都沒有很深入的了解和領會強基計劃的核心目的和重要意義。所以,學習哥今天就結合官方政策和實際招生情況,從專業範圍、入圍門檻、錄取規則、招生人數等幾個方面,對2021年強基計劃進行大膽預測,希望能給各位同學和家長提供參考。
  • 北京理工大學2021年強基計劃招生政策解讀
    據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張瑞在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教育面對面》「2021年北京高招直播諮詢節目」發布會上介紹,北京理工大學為強基計劃提供精英化培養、導師制小班化教學、本碩博連接科教協同等條件;另外,北理工為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提供科創經費,實踐專項經費,並開闢多樣化國際交流渠道進行國際融合培養,同時還建立了各類獎助學金等激勵政策。
  • 2021年高考生需重視!今年強基計劃「遇冷」,究竟是為什麼?
    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 2020強基計劃錄不滿,綜評強基化,留給低年級哪些重大啟示?
    2020年高考接近尾聲,回顧2020,分數扁平化趨勢加劇,山東、北京等4省市新高考落地,強基計劃試點,重點高校綜合評價調整,高校專項計劃熱度高漲。2021年又將有8省市新高考落地,在這種背景下,高三高二高一及初中該如何找到方向合理規劃?
  • 強基計劃錄不滿才是正常的
    2020年高考錄取,轟轟烈烈的強基計劃首度開業,以部分高校沒有錄滿計劃告終。強基計劃,是一場高分生的遊戲,刺激了全國130多萬高考考生報考。這是取消自主招生後報復性的狂熱。錄取結果表明,強基計劃錄滿了,是不正常的;錄不滿才是正常的。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遇冷了?
    畢竟,公布之初,強基計劃招收名額少,招生學校都是名校,大家都以為強基計劃會極為火爆。那麼,有哪些學校沒招滿?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教育專家又怎麼看呢?既然順著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強基計劃遇冷,原因何在?強基計劃要求的獎項都是相關專業的國家一等獎和國家二等獎,與自主招生時代省一等獎、省二等獎便可入圍的狀況相比,要求高了不少。甚至,有些大學還對考生的高考單科成績做出了明確的要求。
  • 多所頂尖985大學未完成強基計劃招生指標:中科大、蘭大等補招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 強基計劃招生遇冷?中科大、北理、蘭大啟動強基補錄程序
    自主招生取消,強基計劃無縫銜接,但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元年,政策、招生專業、參考標準等不夠完善,造成多所高校未完成招生計劃,現部分高校已啟動強基計劃補招工作。2020級強基計劃補招工作共有9個強基計劃專業,共計劃名額46個,佔其強基計劃招生總人數210人的21.9%,也就是超過五分之一的名額沒有錄滿,面向全校2020級新生招生。其中核工程和核技術專業補招人數最多,達12人,且是面向全校2020級普通類統招本科生。
  • 復旦、南大等高校強基計劃「招不滿」,官媒建議增加校考權重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按照補招通知,這些高校補招的名額數量較大。
  • 2021年強基計劃幾月份開始?
    2021年3月  強基計劃招生啟動: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36所試點高校開展「強基計劃」招生工作。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政策,3月底前,試點高校發布年度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 強基計劃冷啟動,多所大學未完成招生指標
    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按照補招通知,這些高校補招的名額數量較大。招生計劃210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補招9個專業46人、5個專業71人,招生計劃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招生計劃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招生計劃210人的南京大學有3個專業補招,未公布補招人數。沒有補招的高校也不等於已經完成了招生計劃。
  • 強基計劃遇冷?也許是正常結果
    特約作者 殷俊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應該是第一年實施的「強基計劃」。但是據報導,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內的諸多名校都沒有完成原定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有的只能進行補招。這就引發了「強基計劃遇冷」的討論。但「強基計劃」真的不如人意嗎?首先,強基計劃的目的之一,是鼓勵學生報考重要的基礎學科。
  • 多所985高校強基計劃補招,第一年的強基計劃效果不盡人意
    近日多所名校公布了強基計劃補招通知,中科大面向2020級新生補招46名強基計劃學生,北理補招67名強基計劃學生,蘭大、西安交大也要補招,復旦大學更是要補招強基計劃學生124人,數目之多令人咋舌!我認為應該還有不少學校強基計劃也沒有招滿,但是還沒有通知補招,這也反映出第一年的強基計劃效果不盡如人意!